每頁顯示
易潔鑊 小心致癌物!易潔鑊塗層物料大不同 易潔鑊之所以「易潔」,全靠表面的塗層。煮了這麼多年飯,又怎想到某類塗層竟然可能暗藏致癌風險!現時市面上的易潔塗層主要分為「淨色無紋塗層」、「石紋/ 顆粒紋塗層」、「陶瓷塗層」及「網紋/ 蜂巢紋塗層」四種。 除了陶瓷塗層,其他傳統易潔塗層的主要成分是PTFE ,而製造PTFE 的過程中或會使用PFOA (perfluorooctanoic acid,全氟辛酸)及PFOS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全氟辛烷磺酸)。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PFOA 歸類為「或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 消委會測試25款易潔鑊,結果全部樣本檢出的PFOA 及PFOS 釋出量低於德國聯邦風險評估所(BfR)為易潔廚具所訂的建議上限,其金屬物質釋出量亦低於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為金屬及合金廚具所訂的建議上限。此外,德國聯邦風險評估所指即使有小塊易潔塗層剝落及被吞下,也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因人體不會吸收這些塗層,消費者毋須過分擔心。 價錢越貴,品質越好? 鑊的表現絕對可以影響到你的烹調表現。市面上易潔鑊售價由數十元到數千元不等,其實價錢越貴未必越好,你可以根據以下因素判斷鑊的質素。 第一是傳熱功能,傳熱速度快的易潔鑊有助縮短煮食時間;反之,傳熱表現差的易潔鑊,除了加長煮食時間,也會令鑊面受熱不均勻、出現較大溫差。在處理須熱力均勻度較高的食材(如牛扒)時,若鑊面不同位置的溫差較大,烹調就更加困難。 第二,耐用程度。若塗層不耐磨,煮食或清洗時便很容易刮花塗層,甚至導致內層金屬外露,令易潔鑊很快變得「黐底」。想知哪一款易潔鑊表現最出眾,立即參考消費者委員會影片【易潔鑊表現大比拼】,別讓劣質的易潔鑊破壞入廚雅興。 易潔鑊別亂洗!使用及保養秘訣 選到心水靚鑊,當然希望可以和它「長相廝守」,盡量延長它的使用壽命。首次使用新的易潔鑊前,應先用混和清潔劑的暖水,以海綿或碗布清洗鑊面。煮食時,應先放食油或水,並以低至中火烹煮,切忌大火高溫乾燒易潔鑊,這樣可能會縮短塗層的壽命及引致鑊身變形。此外,不要在鑊面切剁食物、以金屬刷或粗糙的百潔布洗擦,以免刮損塗層。每次使用易潔鑊後記得要清洗乾淨,以防積聚污漬,影響不粘效果。 膠鑊鏟 忽視膠鑊鏟耐熱溫度,可能令鑊鏟變形! 要保護易潔鑊防黏塗層,避免健康風險,選用膠鑊鏟也是常見的方法。但你有沒有想過膠鑊鏟亦有機會帶來健康隱患呢?市面常見的膠鑊鏟一般有標示耐熱溫度,約為200℃ ,加熱時超出耐熱溫度的話,可能導致鑊鏟變形。消委會測試17款中式膠鑊鏟,發現其中一款樣本的鏟頭浸入熱油後1分鐘內,已熱熔變形,與其標示的溫度220℃ 不符。消費者要注意勿把膠鏟頭浸泡在熱油中過久,以免產品釋出雜質至食物,或可能影響健康。 膠鑊鏟釋出塑化劑、重金屬,影響健康 膠鑊鏟變形事小,影響健康事大。膠鑊鏟加熱後,有可能釋出未完全聚合的尼龍單體(如鑊鏟是尼龍製)和其他雜質,例如添加劑(如穩定劑、着色劑等) 、降解物等。這些雜質如在煮食過程中遷移至烹調中的食物,攝入後可能有健康風險。 測試發現,17款膠鑊鏟中,9款膠鑊鏟驗出的雜質釋出量超出歐洲相關標準;更有5款樣本檢出有潛在令人類患癌風險的「初級芳香胺」含量超標。「初級芳香胺」或可透過廚具、食物包裝等遷移至食物,長期攝入或有潛在健康風險。 酸性及含酒精食物或致雜質較多! 除了鑊鏟本身的物料,不同的食物類別或會令膠鑊鏟釋出不同的雜質。檢測結果亦顯示,逾半樣本用於烹煮酸性食物時,雜質釋出量等於或超出歐洲的標準規限(10mg/dm 2) ;亦有3款在烹煮含酒精食物時釋出的雜質量超出歐洲標準規限。 只要小心選擇,便能要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立即參考【523期《選擇》月刊:半數膠鑊鏟雜質釋出量超標 1款熱熔變形】,選擇優質的膠鑊鏟。 膠鑊鏟替代品:木鑊鏟、竹鑊鏟 要避免攝入過量雜質,消費者可選擇木製或竹製的鑊鏟代替膠鑊鏟。木和竹製的鑊鏟可製成相對圓潤的邊角,於翻炒餸菜時不易刮損鑊的塗層,尤其適用於易潔鑊。木和竹鑊鏟不但輕巧度媲美膠鑊鏟,而且採用天然物料,比塑膠更環保。 然而,木和竹鑊鏟的鏟頭一般比膠鑊鏟厚,手柄較直和硬實,用起來未必夠靈活。事實上,竹鑊鏟、木鑊鏟或膠鑊鏟各有優點和缺點,消費者還是應該考慮個人喜好和習慣挑選,例如你可以參考【消費者委員會影片:膠鑊鏟使用禁忌】,配合片中的貼士,便能用得更得心應手。除了鑊鏟以外,還有一種廚具足以決定你的烹飪成果,你又估到是哪一種廚具嗎? 廚師刀 不銹鋼刀、陶瓷刀大不同? 在落鑊烹調前,其實你也可以「贏在起跑線」。俐落而準確切割食材,不僅決定了成品賣相,更會影響烹調的容易程度,所以要煮出一手好菜,萬萬不能忽視與食材「第一手接觸」的刀具。 近年市面出現不同種類的刀具,最受歡迎的有不銹鋼刀、陶瓷刀,你又懂得分辨兩者嗎?消委會測試13款多用途廚師刀,發現不銹鋼刀樣本的鋒利度及硬度方面較參差,陶瓷刀樣本則表現較平均,耐用程度更勝不銹鋼刀,但柔韌性相對較低,使用時力度過猛或意外跌撞,較易斷裂。要了解不同型號的詳細分別,請立即收看【消費者委員會影片:廚師刀測試 《十三道鋒利》】。 刀具最緊要夠「命硬」 刀身硬度是其中一個影響刀刃是否容易變鈍、是否耐用的因素:硬度越高,越容易保持鋒利。再鋒利的刀也難免有變鈍的一天,然而並非所有刀具都能磨刀。 部分陶瓷刀註明「不可磨利」(never resharp),即使包裝聲稱適宜磨利,用戶亦要留意陶瓷刀因刀身較硬,不可使用為不銹鋼刀而設的磨刀工具,消費者可留意包裝有否附有陶瓷刀專用的磨刀工具,以便自行磨刀。 而不銹鋼刀在磨刀方面則比較方便,但要留意的是,各種磨刀工具各具特性,用家不妨向代理商或刀具店舖查詢是否有適合的磨刀工具出售。 保養得宜的話,一把好刀可以陪伴你很多年。使用刀具時,宜用於木製或膠製砧板上,不宜用在不銹鋼表面、玻璃或瓷碟上。使用後最好手洗,以免刀刃在洗碗碟機內因觸碰其他碗碟刀叉等硬物而受損;清洗後,因刀具刀鋒鋒利,不宜觸碰其他刀具或硬物,所以應存放在專屬刀套、刀座或刀架上。 簡單幾個「刀法」,令你廚藝更上一層樓 買了一把好刀,再學懂善用刀身不同部位處理不同食材,自然如虎添翼!我們可以刀刃前端切洋蔥、蘑菇、大蒜及其他細小食材。刀刃中間則可用於處理大部分食材,例如切肉、切菜等。而刀刃後部用力效果較佳,專用來處理碎果仁等較硬的食材。而刀背則可用來砍斷小骨頭或用來開帶殼的食物。最後,刀面也可好好善用,用以拍打蒜頭、薑等食物。要注意的是,由於陶瓷刀柔韌性比較低,所以刀刃後部、刀背和刀面都不適宜使用,以免令刀身損壞。 市面上刀具款式林林總總,選購前可以參閱【502期《選擇》月刊:不銹鋼刀vs陶瓷刀鋒利度參差 $300買到平靚正之選】的評測報告。但說到底,測試數據只是一個參考,不同人的手掌大小、握刀手勢及對廚師刀的重量等喜好各有不同,消費者選購前宜親身前往商店,親手測試手握刀柄使用時的舒適度,以及是否容易緊握等,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型號。基本廚具俱備,前期功夫做足,距離美食就只欠一步了! 電磁爐 揀選電磁爐的考量:火力調較的空間、安全程度、加熱速度 準備好食材和各種廚具後,是時候開火烹調了!香港的蝸居越來越多開放式廚房,明火爐頭慢慢靈活方便的電磁爐自然成為熱門選擇。消委會比較了市面12款單頭電磁爐,發現不同樣本火力調較的空間差異甚大,火力選擇由4級至99級不等,消費者應視乎煮食習慣,評估自己需要多精細的火力調節。此外,部分電磁爐於低火力運作時,加熱會間歇進行,或致溫度控制不穩定,增添煮食難度。 不過,即使電磁爐火力夠大,加熱速度也大有不同,不同電磁爐將一升水由室溫煮沸的速度,差異可達10分鐘。立即收看【消費者委員會影片:農夫教你點揀雙頭電磁爐】,挑選最適合你的電磁爐,為變身work from home廚神作好準備! 不當設計 電磁爐可輕易撻著 選擇電磁爐不能盲求高功率,在安全方面亦不能掉以輕心。較安全的電磁爐設計,會要求用家按鍵後2次才可開始煮食——首先按開關掣,之後再按鍵選擇烹調程序或調校火力。要留意的是,消委會報告發現有電磁爐在插上電源後,若爐面已放有合適的鍋具,輕輕按動開關掣便會馬上加熱,不符合標準要求。 即使購入設計安全的電磁爐,使用時也要注意安全,不能掉以輕心。爐面夠熱不一定是好事,消費者選購電磁爐時,要注意其線圈於正常操作時量得的溫度升幅,假如超溫度升幅長時間超出標準上限(75K),可能令絕緣系統加速老化,影響操作,情況嚴重可引致「跳大掣」,消費者要小心選擇,以保家居安全。 留意能源效益標籤 煮食同時救地球 烹調美食的同時假如可以節省能源,就更加兩全其美。電磁爐已於2019年納入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評分由2級至5級不等,評級數字越小越能節省能源,消費者可按標籤作出選擇。不過,磁爐在待機期間,即使沒有發熱,仍然耗電力,所以最節省能源的方法是在使用完畢後,直接將電磁爐的電掣拔除,避免浪費電力。 要知道哪款電磁爐最合適你的需要,立即參閱【518期《選擇》月刊:冬日打邊爐必備電磁爐 2款安全不過關 3款高效且價錢低至$350】。
染髮劑成分決定持久度 染髮第一步,當然要先選擇合適的染髮產品。染髮用品一般可分為以下3種,因應消費者希望獲得的效果持久度作區分: 1. 永久性(permanent) 除了染料(dye)外,此類染髮劑通常含有其他2種主要成分,讓染料永久停留在頭髮上:阿摩尼亞(ammonia),能打開頭髮的角質層,讓染料進入皮質層;過氧化氫(或稱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能去除頭髮的自然色,讓染料能夠附上皮質層。永久性染髮劑可讓使用者進行全頭染髮並完全改變髮色,但缺點是有機會破壞頭髮表層,造成乾燥或毛躁。 2. 半永久性(semi-permanent) 一般不會加入阿摩尼亞或過氧化氫,部分可能會加入少量氨類化學物質,稍微打開頭髮的角質層,讓一些染料進入皮層內部,但其餘的染料只會粘在頭髮的表層。因此,經過10多次沖洗後,染上的顏色就會褪色。故半永久性染髮劑比較適合補染人士,或頭髮已受損害但需要短暫改變髮色的人士使用。但缺點就是染髮所需的時間會較長,如想保持漂亮髮色,更有機會需要每隔數天至一星期補染。 3. 短暫性(temporary) 完全不會打開角質層,故染料只會停留在頭髮的表層,一般用洗髮水沖洗後便會完全褪色,不會對頭髮造成傷害,適合只需一次性改變髮色的消費者。 避開含致敏成分產品 1. 認住常見致敏成分 決定了使用哪類染髮產品後,接下來就要再精心挑選,揀出沒那麼容易致敏的產品。如果你在檢視產品成分標籤時,發現包含這4種常見致敏成分就要當心: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 PPD)、鄰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OPD)、間苯二胺(m-Phenylenediamine,MPD)及甲苯-2,5-二胺(Toluene-2,5-diamine,PTD)。 這些成分皆被歐盟的《CLP法規》定義為屬急性毒性(acute toxic)及第一類的皮膚致敏物(Skin Sensitizing Category 1)。鄰苯二胺更屬第二類致癌物(Carcinogenic Category 2),而鄰苯二胺和間苯二胺都屬於第二類可導致基因發生永久性突變的物質(Mutagenic Category 2),不應使用於化妝品之中。 香港法例《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第138A章)就規定,含有苯二胺、甲苯二胺或其他烷化苯二胺或其鹽類的染髮製劑,均須在產品包裝上標示成分和含量,並以中文及英文列明以下警告字句:「注意:此藥可使某些人士皮膚嚴重發炎,須照專家指示使用。(Caution. This preparation may cause serious inflammation of the skin in certain persons and should be used only in accordance with expert advice.)」。 2. 提防禁用成分 另外,3-氨基苯酚(m-Aminophenol,MAP)、4-氨基苯酚(p-Aminophenol ,PAP)、間苯二酚(resorcinol)及對苯二酚(hydroquinone)這4種化學物質,均屬急性毒性物質,其中對苯二酚更屬第二類致癌物,和4-氨基苯酚同時被《CLP法規》定義為第二類可導致基因發生永久性突變(mutagenic)的化學物質。雖然在香港它們暫未被列為禁用成分,但根據歐盟的《化妝品法規》和內地的《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對苯二酚、鄰苯二胺和間苯二胺皆被列為禁用成分,不應使用於化妝品包括染髮用品。 為何染髮劑含有這些成分? 它們其實是屬於染髮劑中染料的部分,當獨立或同時出現在氧化環境下(oxidizing environment),會產生不同色調。而當中的對苯二胺(PPD)在氧化染髮劑中最常見,因為PPD能與其他化學物質混合成顏色鮮艷的染料。 可是研究發現,歐美和亞洲人中約有1至6%的人口會對PPD產生過敏反應,當中又以女性為主。最常見的過敏症狀是痕癢,亦有不少人會感到刺痛,乾燥和灼熱。另外,部分人更會出現紅斑和斑塊,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併發症包括接觸性蕁麻疹、血管水腫、脫髮、支氣管痙攣、哮喘和腎中毒等,對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脅。 3. 小心阿摩尼亞超標 上文也提到,永久性染髮劑通常含阿摩尼亞。阿摩尼亞含刺鼻氣味之餘,亦容易導致頭皮和眼睛敏感,故歐盟和內地規定阿摩尼亞在化妝品中最高的使用濃度為6%。 4. 勿迷信「天然」聲稱 皮膚容易過敏的人士或會偏向選擇標榜成分較「天然」的產品,然而,本會發現部分聲稱天然的樣本檢出的致敏物質含量頗高,當中更有禁用的致癌物質,故消費者絕不可掉以輕心。 現今最為人廣泛使用的天然染髮劑草本海娜(Henna)染髮粉,本會就從市面上其中3款相關產品檢出致敏物質,檢出量甚至高於永久性染髮劑。這是由於其染髮時間頗長,不少製造商會在染髮粉中添加化學物,以提高上色效果,縮短染髮時間。如消費者發現產品上沒有標示成分,而又標明能「快速染成黑色或其他鮮艷顏色」等字眼,其實有可能是添加了化學物質。 同時,全部草本海娜樣本的微生物含量均超出內地要求。由於這類染髮用品染髮時間較長,而且需經常補染,有機會增加化學物質和微生物對身體造成的健康風險。 特別一提,蠶豆症(G6PD缺乏症)患者不可使用海娜,因為當中的成分會誘發患者出現溶血反應。 5. 避免選用專業人士用型號 供商營髮廊專用的染髮劑,一般上色效果較強,但由於一般消費者未必能了解其使用方法,自行購買此類產品回家使用會增加風險,因為專業用染髮用品的使用說明通常較複雜,如不同色號的色素劑或需配上不同濃度的顯色劑,操作時間亦有不同。若不懂按合適比例混合染髮劑,或是逾時操作,會增加致敏的風險或令染髮效果不理想。 使用染髮用品6個安全步驟 當選好合適的染髮劑後,準備染髮前亦應留意以下6件事: 1. 先做皮膚敏感測試 就算選了成分較安全的產品,消費者也應進一步進行皮膚敏感測試,以防萬一。即使是同一品牌的染髮劑,不同顏色配方的成分或有不同,亦須再次做皮膚接觸測試才可得知會否引起敏感。 一般的測試方法是在染髮前2天,將小劑量的染髮劑混合物塗抹在手腕、手臂內側、耳背或頸背等不顯眼位置,讓其自然風乾,並在塗搽後的半小時和2天後觀察皮膚狀況,如出現皮膚紅腫、痕癢、長出水泡等情況,就不建議使用有關產品染髮。 2. 染髮前最好不要洗頭 因為頭皮上天然的油脂分泌可以起保護頭皮的作用,減低刺激頭皮的機會。頭髮上的水分亦會稀釋染髮劑混合物,有機會影響染色效果。故大部分產品都不建議用者在染髮前洗頭,或將染髮劑混合物塗在濕髮上。用者可在準備染髮前一天洗頭,好讓頭髮不太髒。如習慣每天使用大量頭髮定型產品,基於殘留定型劑有機會影響染髮效果,可考慮在染髮當日減少定型劑用量,或於洗頭後徹底吹乾頭髮再進行染髮。 3. 勿在傷口上使用染髮用品 如發現頭皮有任何破損如頭瘡,都不建議進行染髮程序。 4. 先在皮膚塗抹凡士林 染髮前,先在髮際、耳朵、額頭、頸項等位置塗抹凡士林(vaseline),可減低染髮劑對皮膚造成刺激的機會。萬一不慎染污皮膚,亦較易洗掉。 5. 不要直接將染髮用品向頭髮噴 部分染髮泡沫產品毋須自行混合溶液,只要安裝噴嘴後,按掣便可同時擠出色素劑和顯色劑泡沫,但切記不可大力或上下搖晃這類產品的瓶子,否則會阻塞管道,影響擠出泡沫。亦有個別型號要自行用小棒攪拌造出泡沫,換言之,不同型號的染髮泡沫的用法可能大有差異,故使用前應先細閱說明。但無論使用哪款泡沫,都須避免將泡沫直接噴上頭髮,否則容易濺入眼睛。用者應先佩戴手套,再將泡沫擠在掌心,然後塗抹上頭髮。 6. 徹底清洗染髮劑 染髮後要多清洗幾次(建議使用專業染後護理洗髮乳霜,能有效淨化化學殘餘物),不要讓染髮劑殘留在頭髮上。洗頭時亦要小心不要抓損頭皮,避免染髮或洗髮物質從傷口滲入。 如消費者在使用染髮劑時感到痕癢,甚至有灼熱感覺,就應該立即用清水清洗。清洗後,如皮膚過敏的症狀持續,更應盡快向醫護人員求助。 欲得知市面上「天然」/「草本」/「有機」染髮劑及其他永久性染髮劑的成分測試結果,可參閱【533期《選擇》月刊 聲稱天然、草本、有機染髮劑或可致敏及含大量細菌】及免費下載【465期《選擇》月刊 25款永久性染髮劑驗出不同極端致敏物質】。
指甲油5大危險成分 家長固然對有機會吃下肚的唇膏有所顧忌,但對指甲油是否安全或許敏感度不足,看到標榜「無毒(non toxic)」、「水性(water-based)」、「適合兒童(safe for kids)」的指甲油就會直接購買。然而消委會檢測過市面上一些指甲油樣本,發現部分的化學成分及衞生情況令人失望,家長務必留神! 重金屬:部分指甲油含微量重金屬如鉛、砷及鎘 。鉛可能會影響中央神經系統、腎臟和造血功能;某類砷具致癌性;而長時間接觸鎘,亦有機會引致刺激性皮膚炎(irritant dermatitis)。即使檢測樣本的重金屬含量未有超標,但小朋友可能在塗搽指甲油後拿取食物或吸吮手指,有機會間接攝入剝落的指甲油或其成分,所以最好使用不含重金屬成分的產品; 甲醇(methanol):短暫接觸甲醇氣霧可能會刺激眼睛、鼻和呼吸道,如濃度高,更可能引致流眼水、頭痛、頭暈等,所以最好選擇不含甲醇或甲醇濃度非常低的產品; MIT及CMIT:防腐劑「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簡稱MIT)和「甲基氯異噻唑啉酮」(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簡稱CMIT)有機會令幼兒和部分人士產生皮膚過敏反應。如果發現小朋友在塗搽指甲油後,指甲邊緣皮膚甚至是雙手可觸及之處如面、頸出現痕癢、紅腫,建議停用有關產品。 濕疹患者和皮膚較敏感的小朋友皮膚較易過敏。小朋友手部皮膚濕疹痕癢期間,或手指有倒刺、傷口時,應避免塗搽指甲油,以免皮膚不適; 苯(benzene):少數產品檢出含致癌物苯,苯同時具揮發性,可經由呼吸吸入,有機會刺激皮膚、眼睛和呼吸道,建議避免選購含苯的產品; 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簡稱DBP):在美甲用品中添加塑化劑可減低薄膜乾裂的情況,延長指甲油薄膜在指甲上的壽命。然而某些塑化劑如DBP有潛在危險,包括干擾內分泌、具生殖毒性、免疫力毒性和神經毒性。檢測樣本中,有一款DBP含量超標,不建議使用。 使用指甲油安全手冊 除了留意指甲油的成分,如何使用指甲油,避免增加健康風險也非常重要: 如兒童有吸吮手指習慣:應避免讓他們塗搽指甲油。尤其部分指甲油套裝可配合貼紙和閃石一併使用,會增加兒童誤吞異物的機會; 不要使用過期指甲油:過期指甲油有機會受微生物污染,如指甲邊緣皮膚有傷口,可令皮膚受感染; 空氣流通、遠離火種:指甲油含有溶劑,使用期間會揮發,或會經呼吸吸入。所以使用期間要保持空氣流通,遠離火種及其他熱源; 盡可能減低使用指甲油的時間:供兒童用的指甲油一般耐磨程度稍遜,特別是聲稱「washable(可用水清洗)」 或「peel off(可撕除)」的型號,小朋友因而易誤吞指甲油薄膜碎屑; 進食前徹底卸除指甲油:這樣可減低小朋友誤吞碎屑的機會。在小朋友用餐前替他們徹底卸除指甲油就更理想。 份外注意塗搽水性(water-based)指甲油:指甲油乾透或需時數分鐘,欠缺耐性的小朋友或會捽眼,或拿取食物飲品,可增加指甲油接觸到皮膚和眼睛的機會,家長要格外留神; 少用洗甲水為妙:洗甲水會溶解指甲和皮膚上的油脂,不宜頻密使用,接觸皮膚的時間亦不宜太長; 留意修甲工具是否衞生:指甲鉗、指甲銼等工具可成為微生物和真菌的傳播媒介,共用可令皮膚和指甲受感染。 「鬼口水」及黏土玩具風險 狀似啫喱,可以隨意拉扯的玩具,近年風靡小朋友,在這扮鬼扮馬的節日,「鬼口水」肯定成為小朋友必備的玩意。不過消委會之前測試了市面上多款「鬼口水」及黏土玩具,發現部分樣本含有害物質及微生物,並有機會殘留在孩子手上,繼而攝入體內,家長要注意! 硼(boron):在「鬼口水」的原料中加入硼酸(boric acid)或硼砂(borax)等硼化合物, 可以形成具彈性和延展性的物質。若經口服途徑而攝入過量硼可引致作嘔、嘔吐,長遠更可能影響個人生殖健康,所以最好選擇不含硼化合物或硼含量低的產品; 有機錫化合物(organic tin compounds):部分有機錫化合物會對皮膚和眼睛造成刺激,有部分甚至毒性較高,可透過呼吸、進食或皮膚進入人體,可能損害腦部或神經系統,故應避免長時間接觸有機錫化合物含量高的產品; 游離甲醛(free formaldehyde):甲醛可造成短暫的皮膚刺激反應,對甲醛敏感的人,即使只接觸到低劑量甲醛也可引致不良皮膚反應,長時間接觸更可引致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出現痕癢、紅疹等情況。某些「鬼口水」樣本檢出的游離甲醛量超標,家長實在要多加注意; 塑化劑、防腐劑MIT及CMIT:與指甲油一樣,某些「鬼口水」產品含影響健康的塑化劑及致敏防腐劑,要特別留神; 微生物及致病菌:「鬼口水」屬水性配方的泥膠,容易成為微生物滋生的溫床。若小朋友接觸含過量微生物或含致病菌的「鬼口水」後,手部觸及眼睛,或未有洗手便進食,便有機會感染細菌,也可能出現眼睛發紅、腸胃炎或發燒等症狀。若手部皮膚有傷口,或會增加皮膚受感染的機會。 玩「鬼口水」安全提示 確保小孩不會誤食:市面部分「鬼口水」或黏土玩具產品以食物造型的容器盛載,加上顏色鮮豔,甚至有香味,小朋友容易誤當為食物。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宜陪伴在旁,同時要妥為存放,確保寵物也不會誤食; 保持清潔:玩耍前後都要徹底清潔雙手,以免雙手及玩具上的細菌互相污染; 3招減低健康風險:不要讓「鬼口水」或黏土觸及眼睛、口、鼻及傷口;不要同時飲食;不要將「鬼口水」或黏土玩具放在床上,以免睡覺時長時間接觸該類玩具; 皮膚敏感即要停玩:如出現皮膚痕癢、紅腫,應立即停玩; 適時棄掉:使用過的「鬼口水」或黏土玩具有機會受環境污染,所以每次使用後,應存放於原有包裝盒或密封盒中。但當「鬼口水」或黏土沾滿塵或毛髮時,就應立即棄掉。同時,如果小朋友在玩樂期間曾患上傳染病,或曾多人一起接觸同一件「鬼口水」或黏土,亦應將之棄掉,避免傳播病菌。 看完以上安全手冊後,當然不能錯過兒童指甲油及「鬼口水」的詳細測試報告,看看哪款產品比較安全!立即查閱【483期《選擇》月刊 3個兒童指甲油套裝 驗出致癌物質苯和禁用塑化劑】【514期《選擇》月刊 家長小心!「鬼口水」含有害物質或微生物】。
認識望遠鏡規格 選購望遠鏡時,你會見到望遠鏡通常以兩個數字來表達規格,例如10 x 42。這組數字代表什麼?前一組(10)代表放大倍數;後一組(42)則代表前鏡直徑,以毫米為單位。 放大倍數? 一般來說,10倍放大的雙筒望遠鏡,已適合日常用途及手持使用。它可把目標拉近至 實際距離的十分之一,若以一隻距離40米的雀鳥為例,10倍放大望遠鏡就讓它看來仿似只有4米遠。 望遠鏡的放大倍數越高,就可將遠景拉得愈近,但視野(亦即能觀察到的景物闊度)亦會越窄,穩定性也較差,手持尋找及對準目標變相較困難。例如一個16倍放大的強力望遠鏡,如果沒有腳架固定,操作會十分吃力。所以視野廣闊的望遠鏡就特別適合找尋移動的目標,如觀察飛行中的雀鳥、觀看球賽等。 前鏡直徑是什麼? 前鏡就是望遠鏡前端的鏡片,前鏡越大,能接收的光線就越多,適合在較暗的環境下使用,能令目標景物顯現得較清楚。但同樣地,前鏡越大,望遠鏡體積亦會較大較重,手持使用容易疫勞。 還有什麼項目值得注意? 選擇了合適的望遠鏡規格後,當然要進一步看其功能與表現。而以下這些細節是你可以留心的: 光學特性:由於每個廠商製造鏡片及其他配件的技術都不盡相同,以至透光表現會有出入。當你仔細觀察時,你會發現每副望遠鏡所呈現的影像在清晰度、對比度及明亮度方面,都有所不同; 抵受惡劣環境:假如準備在極端天氣下使用望遠鏡,最好選擇能抗低溫、防雨甚至防水的望遠鏡。否則它有可能因環境太冷而令旋掣變緊,調校困難,又或是因連綿不斷的雨水令內部出現霧氣甚至入水。另外,經常跌東西的人亦最好選擇抗震動表現較佳的型號; 穩定防手震:與相機一樣,某些型號有影像穩定功能,適合易手震的人使用。不過該產品須使用乾電池操作; 採用物料:某些型號的塑膠機身或配件,曾被驗出多環芳香烴及鄰苯二甲酸酯含量超標。兩種物質都屬於可致癌物質,前者有導致基因變異及損害胎兒健康的風險,後者則在動物研究上發現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對生殖系統有不良影響。而兩者皆可透過皮膚接觸而被身體吸收,所以要小心揀選; 使用注意 同時提提你,使用望遠鏡時,勿用來直視太陽,以免強光傷害眼睛。而假如讓小童使用望遠鏡,亦應在成年人監督下使用。此外,有些人用望遠鏡會有頭暈感覺,要減少此情況發生,建議盡量穩定把持望遠鏡,及減少不必要的快速移動。 想看市面上7款雙筒望遠鏡的表現比較,立即登上【514期《選擇》月刊 7款雙筒望遠鏡 全方位大測試】!
午餐肉 隨時把獸藥抗生素吃下肚? 大家都對於服用抗生素非常警覺,但千算萬算,又怎想到午餐肉裡面竟然可能會有抗生素!飼養豬隻時,豬農有機會加入抗生素等獸藥,避免豬隻生病。這些獸藥有機會殘留,成為午餐肉的一部分。大概3到6%人會對「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在面部、口腔、舌頭等位置腫脹或長出皮疹。此外,抗藥性細菌在人體存活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消委會檢查發現25個午餐肉樣本中,有一款檢驗出磺胺類抗生素達每公斤199.3微克。即使放入攝氏100度沸水煮2小時,也未能分解這種抗生素,隨時對健康造成影響。 所謂「低鈉」到底是事實還是傳說? 近年健康意識提高,大家都知道攝入過多鈉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所以標榜「低鈉」的罐頭越見越多,但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低鈉」? 午餐肉加入高鹽分可以增加豬肉裡的「肌球蛋白」(myosin)溶出,提升肉漿的黏性,但過量攝取鈉會帶來健康隱憂。 參考英國食物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的定義,每100克含有高於600毫克鈉,便屬於高鈉。根據這個標準,大部分的加工肉類罐頭都屬於高鈉。部分在本港出售的午餐肉產品標榜「較低鈉」,但究竟它們有多符合其聲稱呢?立即參考【488期《選擇》月刊:午餐肉腸仔高鈉高脂損健康 1款更含抗生素】。 成分列表同樣重要! 除了透過營養標籤判斷營養多少,我們也要認真看看成分類別,留意有沒有一些不應存在的添加物。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奶類蛋白等等成分有助加強黏性、讓肉漿成型,保持肉類的水分,同時令肉質平滑細膩。如果發現有太多摸不著頭腦的成分,就要加倍留意了! 不過說到尾,加工肉類還是少吃為妙。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5年將加工肉類歸類為第1組致癌物,有充分證據顯示加工肉類會令人類患癌,尤其是結腸直腸癌。即使經常留在家中,也要食得適可而止呢! 罐頭魚 沙甸魚、吞拿魚各含重金屬污染物 不想餐餐太「Heavy」,魚類罐頭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消委會測試發現部分魚類罐頭含有重金屬,而這些重金屬並非來自罐頭的物料,竟然是來自魚類!這些重金屬可能是天然蘊藏,也可能是來自人類的工業排污,重金屬會經不同途徑進入空氣、泥土或水,被不同魚類吸收並積聚。較大型的捕獵性魚類有機會捕食小魚,體內便會進一步積聚更大量的重金屬。一旦人類食用這些魚類,便有機會攝入重金屬,並同樣在體內累積,危害健康。重金屬種類多,其中最常見又對人體害處較大的,有砷、汞、鎘、鉛這四種。 由於沙甸魚和吞拿魚是海魚,重金屬含量非常受產地環境影響。消委會測試了多款罐頭魚,9成沙甸魚樣本驗出鎘,攝取過量可致腎臟中毒。其中7款來自摩洛哥的沙甸魚,鎘含量都達到本港即將修訂的規例對魚類所設的上限的一半或以上,有可能是由於摩洛哥附近海域受污染所致。另外,9成吞拿魚罐頭樣本都驗出甲基汞,大量攝取甲基汞可影響胎兒、嬰幼兒智力發展,爸媽們要小心! 罐頭不可貌相!罐頭魚也有豐富營養? 罐頭也可以有豐富營養的!經過高溫處理後,魚類罐頭多數仍能夠保存豐富營養,配合適當的烹煮或食法,便可以輕鬆煮出一頓輕盈的美味盛宴。除了魚肉本身的營養,高溫高壓處理更令到魚骨變軟,讓人可以連骨食用,連骨頭的鈣質也不浪費。整體而言,魚類罐頭樣本中以鯪魚罐頭的鈣質較多,有助牙齒和骨骼的發展,亦能預防骨質疏鬆,但是不少鯪魚罐頭鈉含量偏高,進食時亦要適可而止,以免增加患高血壓、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沙甸魚則含有較豐富的奧米加-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對心血管有益,有助預防心臟病和中風。另外,如果想減少攝入鈉,大家可以隔走罐頭魚內的油、鹽水才進食,自然能食得更健康! 消委會評測46款魚類罐頭,哪款測試安全、哪款營養超卓,這篇文章【525期《選擇》月刊:罐頭鯪魚、沙甸魚、吞拿魚金屬污染物、致癌物及營養價值大檢測!】一目了然。 即食麵 方便背後,暗藏高鈉危機! 只需要幾分鐘,一個熱辣辣、香噴噴的杯麵便能送上餐桌,在肚餓的時候確實難以抗拒。即食麵方便的背後,卻同樣暗藏高鈉危機!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鈉攝取限量為2,000毫克,消委會調查10款預先包裝的杯麵和碗麵,最高鈉的三款產品,鈉含量分別達3,150毫克、2,577毫克和2,244毫克,光是吃一碗就已經超出全日上限,可謂非常誇張。 究竟是哪一款這樣「邪惡」?看看【496期《選擇》月刊:鈉攝入注意! 76款湯粉麵食一碗已超每日上限】,便知道是不是你櫃裡面那個杯麵了! 試試這幾個健康建議 雖然很難和即食麵果斷地「分手」,想食得比較健康,不妨在下次打開包裝,倒下熱水的一刻,提醒自己試試這幾招!第一招,減少添加調味粉和醬汁的分量,真的覺得不夠味道才逐少逐少加;第二招,盡量不喝湯,有助減少鈉的攝取量;第三,購買前先看看營養標籤,尤其留意卡路里及鈉的含量。 外賣App 不想外出食飯,又不想經常食罐頭,外賣可能是個好選擇!以下這兩個個案,都反映出外賣平台都有不少鮮為人知的細節,你又試過「中伏」嗎? 個案1:自取遲到寬限少,夠鐘即取消 你有留意過外賣自取的時限嗎?雖然下單時沒有明確提示,但有些平台和餐廳條款列明,如果顧客自取超時遲到,便會取消訂單,亦不設退款!如果你選擇了外賣自取,又真的遲到,不妨試試打給餐廳,協調一下能否延長寄存時限,否則去到餐廳白走一趟,美食「這麼遠、那麼近」,讓人聞者傷心。 個案2:地址填錯位,送餐等食兩閉翳 曾有用家表示呆等1小時30分鐘後,收到送餐員電話,表示他的地址超出派送範圍,所以不予送餐。不是輸入了地址,就能找到可以派送的餐廳嗎?原來該用家的地址中,地區填對了,但是卻把屋苑名稱和座數填到「送餐備忘」一欄,故此出現誤差,加上送餐員一直未能聯絡到該用戶,才令到雙方都在白等一場。大家記得確保自己填寫的地址和聯絡方法正確,尤其是有在公司和家中分別點餐的用家,就更要小心。 這些個案最後如何解決、外賣平台又有甚麼其他細節要留意?一起看看【525期《選擇》月刊:外賣點餐成新常態 留意魔鬼細節免糾紛】,便能叫得更加安心。除了這些細節外,大家也一起響應環保,減少使用即棄餐具吧!現在不少外賣平台都可以讓你選擇是否需要餐具,大家不妨自備餐具,為地球出一分力!
底妝 肌膚「起粒粒」、不上妝...化妝前要怎麼辦? 別老是抱怨底妝不貼服,妳有好好保養肌膚嗎?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偷懶!化妝前先好好洗臉清潔,然後再進行保濕、塗上防曬、接著上底妝,最後才開始正式化妝。說到保濕,早前我們便說過日霜和夜霜,妳還記得它們各自的效用嗎?立即看看《女生後悔不知道的護膚事!5種護膚品該怎樣選?》重溫一下吧! BB霜就能打造BB肌?No! 大家不要再誤會BB霜了!其實「BB」不是baby,而是Blemish Balm的簡稱,是一種遮蓋肌膚瑕疵的化妝乳霜。這種乳霜本來的用途非常專門,用於在創傷性治療後遮蓋受傷肌膚,到後來在韓國發揚光大,才演變成現在深受歡迎的底妝選擇。 今時今日的BB霜已經不是當年為受傷肌膚而設的乳霜,大部分都未必適合塗抹在傷口上,真的有接受創傷性治療或者濕疹嚴重的女生們記得不要亂塗啊! CC霜是BB霜的進化版? 不對不對不對!和BB霜的「BB」一樣,CC霜的「CC」也是簡稱,意思是Color Correction或者Color Control,顧名思義就是用於調整肌膚顏色和護理肌膚。通常CC霜也比BB霜更要清爽,肌膚多油的女生們可以多留意。CC霜最基本用法就是均勻膚色,部份品牌更報稱有「追蹤膚色」功能,本來呈白色的乳霜,隨搓揉會變得接近膚色。大部分品牌只提供一至兩個色號,但個別品牌備有多個色號,例如綠、 紫、粉紅、黃等,聲稱用作解決不同的皮膚色調問題。 而比較進階的用法,是用不同顏色的CC霜達至不同功效,例如用綠色的CC霜中和泛紅的暗瘡印;用紫色CC霜改善膚色暗啞等。至於如何仔細地令局部皮膚的顏色變得均勻,的確是一門藝術,需要多多練習呢! 遮瑕?防曬?護膚? BB霜、CC霜大比拼 BB霜的「本行」遮瑕功能較為出色,可以有效遮蓋色斑、暗瘡印,而CC霜則著重均勻膚色,用哪一種就視乎自己需要了! 雖然多數BB霜和CC霜都有聲稱防曬功能,但絕不能取代防曬產品。加上使用時僅僅塗上薄薄一層,令防曬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如果產品標示高系數防曬,大家需要留意自己會否對部分化學防曬劑產生過敏反應。 部分BB霜和CC霜更聲稱可以保養肌膚,甚至有美白功能,但效能有機會不及保濕面霜。其實不難想像,一款產品當然不能「十項全能」。 而海外市場還有DD霜,據說是指具日常防禦(Daily Defense)效能的化妝乳霜,實際意思則眾說紛紜,究竟多少是真多少是假?立即看看【456期《選擇》月刊:分析BB霜 vs CC霜的遮瑕效果及產品成分】,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底妝! 氣墊粉底 粉撲是細菌溫床?小心隨時變爛面! 長期戴口罩,更是考驗臉部清潔的時刻,尤其是使用氣墊粉底的你。 氣墊粉底結合了粉底液和粉餅各自的優點,三兩下就能快速補妝,近幾年越賣越熱果然是有原因的!不過氣墊粉撲經常直接接觸肌膚,多少都會黏到油脂、皮垢和微生物,所以可能含有乙醇(ethanol)、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或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等等化學防腐劑,抑制細菌滋生。 如果粉撲的防腐不當或不足,在香港這種又濕又熱的環境下,真菌絕不會客氣!黑麴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果落在防腐效能不足的化妝品中,便有機會快速生長。除可能令粉底變質,如果是免疫力系統有問題、患有肺部疾病、年紀大及抵抗力有問題的人士,有機會經呼吸系統吸入黑麴菌,嚴重者可能導致黑麴病.詳閱【525期《選擇》月刊:5款氣墊粉底安心之選 沒檢出受關注化學物質兼防腐效能好】的相關評測,了解哪幾款氣墊粉底的樣本對黑麴菌防腐不足。 必看氣墊粉撲清洗方法! 不用擔心,清洗粉撲絕不複雜,只是粉撲比較柔軟脆弱,清潔時記得像對自己肌膚一樣,溫柔就好。每次用後,都應該簡單清潔一下,把粉撲放在紙巾上,用掌心隔著紙巾輕輕按壓粉撲,吸走油脂和污垢就可以了。當然,如果用得頻密就要多加清潔了! 每隔一星期左右,就要為粉撲深層清潔一次,確保裡外都乾乾淨淨。首先將適量的卸妝產品,如卸妝油或卸妝水,加到粉撲上,用雙手拇指由內到外推開,然後加入少量清水,再用雙手拇指由內到外輕按粉撲,最後用水沖洗。想清洗得更徹底,可以用潔面乳重複清洗和晾乾。沖洗後還有最重要的步驟:風乾!先把粉撲放在掌心,用紙巾覆蓋輕按,吸走水分,然後放在陰涼處風乾,切忌放在陽光下暴曬啊!想更清楚了解粉撲的清洗步驟,立即觀看這條示範影片:氣墊粉底清潔小貼士 正確卸妝教學妳也要知! 平滑的肌膚,讓化妝事半功倍。用完粉底和其他化妝品,記得徹底卸妝,不然堵塞毛孔就麻煩了!市面上卸妝產品分為兩大派別,一類是卸妝油和乳霜,另一類是卸妝水和濕巾,兩者用法大不同! 卸妝油、卸妝乳霜:一般含油量高,直接塗抹在臉上,然後用手指輕輕按摩,慢慢溶出彩妝。畢竟是油性產品,最後要視乎不同產品的使用說明,或有需要配合起泡潔面產品再次清潔。 卸妝水、卸妝濕巾:含水量比較高,以卸妝棉沾點卸妝水或者直接用卸妝濕巾,在肌膚上輕力抹,直到卸妝棉或濕巾上看不見彩妝顏色。雖然用後感覺清爽,也記得要用水清洗,沖走卸妝產品的殘餘,既可以沖走卸妝產品的刺激成分,同時帶走臉上的污垢、死皮、油脂等等,才算是大功告成。 詳細的卸妝和氣墊粉撲貼士,盡在【525期《選擇》月刊:5款氣墊粉底安心之選 沒檢出受關注化學物質兼防腐效能好】。 潤唇膏 潤唇膏的礦物油質能滋潤嘴唇? 嘴唇或許是臉上最受忽視,卻又最敏感脆弱的部位之一。這陣子脫下口罩,不時都發現嘴唇爆拆甩皮,不但刺痛,而且有損外觀,所以很多人都會隨身帶著一支潤唇膏。 不少潤唇膏的保濕秘密,就在於礦物油。礦物油可以在肌膚表面形成薄膜,減少水分經皮膚表面而流失,是國際間允許使用於製造護膚品和化妝品的成分,不過這類成分用於唇部化妝品時則要留意當中所含的物質有潛在致癌的風險。塗潤唇膏看似分量不多,但有研究顯示如果每日塗抹潤唇膏2次,我們每年就有機會吞掉4支潤唇膏,實在不能看輕其潛在的健康風險! 使用潤唇膏的妳,要認識MOSH及MOAH! 除了是嘴唇上的安全,肚子內的安全同樣重要。吞下去的潤唇膏,當中部分物質有機會被腸道吸收,並積存在體內。由於礦物油的成分複雜,為了有效評估安全,我們可以參考各款試驗樣本中檢出的MOSH(礦物油飽和碳氫化合物 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和MOAH(礦物油芳香碳氫化合物 mineral oil aromatic hydrocarbos)含量。部分MOSH在人體積累與多個器官包括肝臟出現肉芽腫的形成或有關係,所以多個海外消費者組織都作出建議,建議為唇部護理產品中的MOSH含量設上限規定。而MOAH更有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部分更有機會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現在單看MOAH數值不能判斷是否致癌,所以安全起見,不少組織都建議大家盡量減少攝入。 哪一款的MOSH和MOAH是在合理水平?立即看看【521期《選擇》月刊:8成潤唇膏驗出有害礦物油物質 部分潛在致癌風險】,習慣每日多次使用潤唇膏的妳記得留意! 唇膏有防曬功能嗎? 某些潤唇膏的確可以防曬,不過就不一定安全!有潤唇膏會加入防曬劑,但部分防曬成分已經被歐盟歸類為「潛在內分泌干擾物」,例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安全起見,嬰兒和孕婦就少用這類潤唇膏為妙了!而且消委會測試了多款潤唇膏,發現所有標榜防曬功效的樣本,都驗出MOSH混合物,大家要小心不要買到超出MOSH建議上限的產品!
母乳媽媽必備:儲奶袋 餵哺母乳的好處 近年餵哺母乳的媽媽越來越多,不僅能增進母子之間的關係,更能為寶寶提供安全豐富的營養。母乳非常奇妙,媽媽身體會按著嬰兒各個階段的需要,自動調節營養比例,為寶寶度身訂造出最佳的「禮物」。母乳內更含有可以預防疾病的抗體和細胞,對嬰兒成長大有好處。除了對寶寶有益,餵哺母乳也可以減低媽媽患上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 由於好處多多,加上經過近年各界大力提倡,母乳餵哺已經慢慢為公眾所接受。不少在職媽媽都會在產假復工後選擇泵奶,讓寶寶可以繼續享用母乳,比親餵更能監察著寶寶食奶的分量。相比起奶瓶,現在不少媽媽會選擇儲奶袋,減輕攜帶時的重量和體積。準備餵哺母乳的媽媽們,你又懂得選擇儲奶袋嗎? 到底哪一種儲奶袋最適合自己? 儲奶袋款式看似眼花繚亂,其實只要選擇放置方法和封口方法,就已經能夠鎖定心水。根據放置方法,儲奶袋可分為「平放式」和「直立式」。 「平放式」:底部以平腳收口,就像捐血用的袋子一樣,儲存時佔用空間較少,不過使用時就需要背靠物件或者放入杯內,才能固定位置。 「直立式」:外形就像一般的袋裝飲料,底部內翻收口,倒進母乳後底部會撐開,所以可以獨立直立擺放。這設計一來方便將母乳倒進袋內,二來也可以避免袋口接觸到不潔的桌面而受到污染。 以空間和攜帶為首要考慮的媽媽可以選用「平放式」,如果著重使用方便的話,則是「直立式」比較適合。 另外,我們也可以封口方法,將儲奶袋分成「黏貼式」、「夾鏈式」和「扭蓋式」。 「黏貼式」:袋口有自動黏貼雙面膠紙,擠奶後先排出空氣,然後向下反摺三次,確保膠紙有效黏合封口。 「夾鏈式」:操作就像拉鏈保鮮袋,有部分產品有兩條夾鏈,更有效保持密實,避免母乳外漏。 「扭蓋式」:扭蓋就像一般的奶瓶和其他飲料瓶子。優點是一個瓶子就可以完成擠奶、儲存、加熱、餵食四個步驟。只要加上接環就可以連上奶泵,擠奶後也可以加上奶嘴,直接餵食給寶寶。省卻了轉換容器而流失母乳,也省卻了清潔奶瓶的功夫,不過缺點就是比較昂貴。 儲奶袋正確使用步驟 學懂用儲奶袋,就能避免母乳受到污染或者滲漏,也能為母乳保鮮。如果你已經有打算使用「儲奶袋」,就記得先要學會以下使用步驟哦! 在標籤上寫上姓名、日期、時間和奶量 撕下密封條,打開袋口,但不要吹氣或伸入手指,保持袋內無菌狀態 裝奶到最高容量標示,一旦超出最高容量,母乳有機會因結冰而撐破袋子 避免袋子被壓破,應先排出袋內的空氣,然後按照說明封口。 放入密實袋或盒子保存 放入雪櫃冰格或保鮮格最深處,確保溫度夠低 使用前留意有無過保質期,如果結了冰的話可以放進保鮮格解凍幾小時,或者用攝氏55度到60度的溫水,將母乳加熱到攝氏37度左右 倒進奶瓶前,應將母乳搖勻,確保浮面的奶脂和奶水混合 第一次可能有些手忙腳亂,但是不用擔心,做多幾次自然工多藝熟了。謹記擠奶前必須消毒雙手,並確保桌子和擠奶工具清潔乾淨,同樣因為衞生理由,洗手間並非適合擠奶的地方。 儲奶袋的選購和使用都大有學問,哪一款的物料最為安全?哪一款的使用方法最適合你?為了寶寶的健康,詳情立即看【488期《選擇》月刊:母乳儲奶袋選購要訣】。 罐裝奶粉 無論是因為上班無暇兼顧,或者是因為母乳不足,罐裝奶粉是不少媽媽們的選擇。為寶寶細心挑選合適的罐裝,也能體現出滿滿的母愛!不少奶粉商會免費向醫院供應初生嬰兒奶粉,或透過由奶粉商成立的「BB會」或「媽媽會」領取試用裝,讓媽媽們能夠直接接觸其奶粉。至於免費贈送的奶粉是否適合寶寶飲用,甚至奶粉商有否將奶粉營養誇大實在大有學問,本文將會與大家一一探討該如何選擇嬰兒罐裝奶粉。 1號?2號?奶粉代號要識分 對於新手媽媽們,第一次行入商店購買奶粉可謂一種挑戰。林林總總的奶粉品牌滿佈貨架之餘,奶粉更分為1、2、3、4號,到底不同代號代表甚麼?為甚麼1、2號奶粉最為常見? 其實1號奶粉代表嬰兒配方奶粉,需經過特別製造才能夠作為母乳替代品食用,以滿足年齡為12個月或以下嬰兒的營養需要;而2號奶粉則為較大嬰兒配方奶粉,用於代替母乳或1號奶粉,適合6個月但未滿36個月的嬰幼兒飲用。由於不少家長會為年齡較大的寶寶加入固體食物,所以適合年齡較小的寶寶的1、2號奶粉需求較大,因此亦是最常見、數量最多的奶粉。 嬰兒奶粉營養要識分 經常在奶粉廣告中聽到「低聚醣」、「益生元」等等字眼,作為新手父母當然會一頭霧水!其實母乳的初乳中的蛋白質是以乳清蛋白為主,同時含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低聚醣(oligosaccharides)益生元(prebiotics),可以促進益生菌生長,有利於嬰兒建立正常的腸道微生態環境,令腸道免疫系統得以平衡發展。部分奶粉廠商為了模擬母乳,會加入非母乳來源的低聚糖、乳鐵蛋白等腸道免疫保護因子及其他營養素,令嬰兒奶粉能夠更貼近母乳功效,令寶寶更健康。 除了低聚醣,嬰兒的營養攝取應以均衡為主,不能只着重某種營養素。營養素攝取不足會阻礙嬰兒正常成長發展;但攝取過多也可能對初生嬰兒尚未成熟的腎臟造成負荷,嚴重的甚至會脫水、腹瀉、肝臟或腦部受損。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參考包裝上的營養標籤,但你又有否想過原來營養標籤上的數值會與實際含量有差距? 本會搜集了市面上由牛奶蛋白質製成及大豆分離蛋白質製成的嬰兒配方奶粉樣本作測試,同時根據《嬰兒配方產品、較大嬰兒及幼兒配方產品及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的營養成分組合及營養標籤技術指引》,發現有多款樣本檢出的營養素或礦物質含量跟包裝標示值的差距不符合「技術指引」的規管容忍限的要求,想知自己所購入的嬰兒奶粉有否「報大數」? 不妨參考【526期《選擇》月刊:嬰兒奶粉大檢測 9款驗出污染物及基因致癌物】吧! 奶粉含重金屬? 選擇奶粉除了以營養含量作為首選,同時亦應盡可能避免讓寶寶吸收過多有害物質。從本會所搜集的嬰兒配方奶粉樣本當中,發現全部樣本含微量的鉛,一款樣本含極微量的塑化劑,全部樣本含有氯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E)以及九款樣本含具基因毒性及致癌性的環氧丙醇(glycidol)。 雖然大部分樣本都符合香港或歐盟的法例要求,以及食品法典委會及歐洲食物安全局的指標要求,但對寶寶的營養膳食要求高的家人,為確保寶寶的健康,你亦可參考【526期《選擇》月刊:嬰兒奶粉大檢測 9款驗出污染物及基因致癌物】,了解哪一款嬰兒奶粉較為安全,盡量令寶寶減低攝取基因致癌物及重金屬的分量。 不過,各位媽媽應盡量以母乳作為首選,始終母乳被公認為嬰兒最理想的食物;若真的需要購買奶粉,可視乎醫院的安排、親朋好友或醫生的推薦。當然,家長亦應多作比較,大前提是按照寶寶是否適應餵哺某個牌子的嬰兒奶粉,不要盡信奶粉廣告所聲稱的營養及功效而盲目購買。 奶樽&奶嘴 或許在寶寶出生前,爸媽們已經「做足準備」,一早買了奶樽和奶嘴,怎料原來未必適合自己的心肝寶貝。除了材料安全的考慮,由於不同階段的寶寶需要不同的奶水和食物,所以奶嘴形狀和大小也要對應實際需要,而寶寶更有機會對特定物料敏感。認清以下幾點,為寶寶選一套最合適的奶樽和奶嘴吧! 奶樽材料要慎選! 無論選擇罐裝奶粉還是預泵人奶,爸媽們都要學懂選擇奶樽和奶嘴。除了要考慮寶寶使用時的舒適程度,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問題!如果奶樽和奶嘴釋出過量重金屬元素,可能影響寶寶的心臟、肝臟、腎臟等健康,後果可大可小。其中最受關注的可遷移重金屬(migrated)元素包括銻、砷、鋇、鎘、鉻、鉛、硒和水銀等等,同時也要留意是否含有一些受管制的塑化劑、亞硝胺、雙酚A等等。 爸媽們當然無法自行檢測這些有害物質,最簡單的辦法便是透過【507期《選擇》月刊:BB可安心使用 14套奶樽奶嘴安全測試過關】,一次過看清市面十多款奶樽和奶嘴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塑膠奶樽 VS 玻璃奶樽」:重量、清潔大不同! 多年來,塑膠和玻璃都各有捧場客,全因兩者都有難以取代的優點。 塑膠雖然輕巧、不易摔破,但是用久了容易刮花,而花痕便會成為細菌和污垢的溫床。這些花痕難以清潔,也可能因為未能徹底消毒,而影響衛生。玻璃固然比較難刮花,清潔方便,但是一來因為重量而犧牲便攜性,二來摔破的機會也比較大。說到安全問題,不得不提孩子的年紀也是一個考慮。如果寶寶已經夠大自己拿奶樽,便要選用塑膠材質,以防他摔破奶樽。 「窄口奶樽 VS闊口奶樽」:看清奶量刻度要靠它 窄口奶樽比較修長,爸媽更容易看清奶量刻度,尤其是奶量不多時,比起闊口奶樽就清晰得多。但由於樽口細,倒奶粉入窄口奶樽時要落足眼力,清洗時也未必夠位伸手入內抹走頑固污跡,要用小刷子輔助。 「乳膠奶嘴 VS 矽膠奶嘴」:視乎寶寶的「口味」! 除了奶本身,奶嘴便最直接地影響寶寶吃奶的體驗,不但決定咬下去的舒適程度,也會影響到飲奶的速度等等。奶嘴一般用乳膠或矽膠製造,兩者各有優劣。乳膠質地柔軟,咬下去非常舒適,常見的有黃色或者棕色,然而部分嬰兒或者會對乳膠過敏,輕者出疹、眼癢、流鼻水,嚴重的更會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剛剛讓嬰兒接觸乳膠時就爸媽們就更要留神;矽膠奶嘴一般都是透明的,不但耐熱,而且不容易被咬壞,相對會耐用一些,但也要觀察寶寶是否喜歡矽膠的口感。 除了物料外,爸媽們也要根據嬰兒的年歲和飲奶的速度來選擇相應的奶嘴,例如開始要進食粘稠的流質食物,便需要奶嘴孔較大,甚至是X型和其他形狀的奶嘴孔了。總括來說,選擇的時候,不妨多試幾款,看看哪一款最適合寶寶。如果爸媽們想知道更多奶樽和奶嘴的選購貼士,請立即看看【507期《選擇》月刊:BB可安心使用 14套奶樽奶嘴安全測試過關】。 最後送多兩個小貼士給各位新手爸媽。第一,決定餵人奶或者奶粉之前要考慮清楚,寶寶吸啜奶嘴和吸吮乳房的方法並非一樣,所以有些寶寶用慣奶瓶和奶嘴後,可能會影響他們學習吸吮母乳,並不是隨時「話轉就轉」。第二,餵初生寶寶喝奶後,爸媽應該要替寶寶掃風,輕輕拍他的後背,有助將胃內的氣體吐出,避免寶寶出現吐奶等情況。
親親大自然型 最天然、最直接的「放電」活動,大概就是讓孩子到戶外自由奔跑吧!跑步、行山等運動除了可以培養孩子強健的體魄,過程中更有助建立堅毅勇敢的性格,偶爾出去跑跑跳跳絕對是有益身心。想在外安心放電,就要做足以下幾點! 避開蚊蟲,真正享受大自然 不論是市區公園,還是鄉郊野外,蚊蟲都是難以避免。除了要為小朋友預備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驅蚊產品也是爸媽袋中的必需品。蚊叮蟲咬輕則令小朋友痕癢,頓時興致大減;重則經蚊子傳播不同疾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等,實在可大可小。 最常見的驅蚊成份有「避蚊胺」(DEET),雖然有效,但是卻有安全隱憂。高濃度的避蚊胺可能引致皮疹、水泡,尤其是孩子們幼嫩的肌膚更要注意。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建議兒童應該使用較低濃度的避蚊胺,官方建議上限是10%,而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應該避免使用。其他驅蚊成份也各有優劣,例如「派卡瑞丁」(picaridin) 比較不容易刺激皮膚,一般有3至4小時效能,但卻有機會刺激眼睛;另外一種「IR3535」則無色無味,卻同樣有刺激眼睛的風險。那麼其他所謂的天然和有機成分,又是否比化學成分好呢?爸媽們不妨參考:524期《選擇》月刊:69款天然/化學驅蚊產品 留意成分濃度及致敏原! 防曬和驅蚊產品可以一齊用嗎?這些產品竟然會溶掉你的手機? 要安全和有效地驅蚊,其實有很多竅門!同時使用驅蚊產品和防曬產品,有機會影響皮膚吸收產品的能力,因此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不建議同時使用兩者。如果真的有需要,爸媽可以先用防曬產品,等15到30分鐘讓皮膚好好吸收防曬產品,然後才塗抹驅蚊產品,也可考慮配合驅蚊貼及手帶手環使用。小朋友盡情玩樂,淋漓大汗會減弱產品功效,爸媽們記得要定時替孩子補充防曬和驅蚊產品。 無論爸媽還是孩子,到戶外少不免會打卡留念,有些驅蚊成份,例如上述的避蚊胺和IR3535,竟然可以溶解膠質物品和某些合成纖維,如果沾上含膠的手機、相機、眼鏡框,甚至合成纖維衣服,也有機會破壞物品的表面!上面提及過的524期《選擇》月刊:69款天然/化學驅蚊產品 留意成分濃度及致敏原,收納了幾個使用驅蚊產品的實用貼士,爸媽們不要錯過! 如魚得水型 有些小朋友,或許平日並不特別好動,但是跳進水中就突然變得「生猛」!游泳不僅能幫助小朋友克服對水的恐懼,讓小朋友「熟水性」更是一種求生技能。無論是讓小朋友到泳池游水,還是一家人到沙灘家庭樂,都是非常健康而且熱門的選擇。 游泳可助1歲以下嬰兒訓練小肌肉? 值得留意的是,坊間有一些俗稱Baby Spa的地方會為較年幼的嬰兒配戴游泳頸圈,讓他們感受游泳樂趣,幫助他們發展小肌肉。 專家表示一般兒童游泳頸圈竟然幾乎沒有任何救生作用,更有機會在使用後發生各類意外,太鬆則容易脫落,導致遇溺;太緊則會壓迫氣管。若頸圈不慎壓到嬰兒頸上的頸動脈竇,更有機會令嬰兒心跳減慢及血壓下降,嚴重者更會造成休克。1歲以下嬰兒的四肢肌肉一般未能完全協調,遇到意外亦不懂呼救,參與游泳活動的危險性較高。 甚麼年紀的小朋友才能游泳?怎樣開始? 就算父母本身是游泳健將,也不代表一定懂得教小朋友游水,所以不少爸媽都會選擇透過坊間的游泳課程,幫小朋友踏出第一步。醫生建議最少要等孩子1歲才可以開始學習游泳,也可以觀察洗澡時孩子對水的反應,判斷他是否喜歡玩水。很多時候小朋友對游泳的長遠興趣,就是建基於第一次的游泳體驗,所以選擇適合又貼心的課程至關重要。 不同課程收費的服務和差異可以非常大。例如師生比例,年紀越小的孩子需要越多照料,坊間的幼兒班師生比例由1:2到1:4不等。至於經濟因素,除了要直接計算平均每堂學費外,有部分泳會會要求家長購買指定泳帽、手冊等等,也有不少泳會會將公共游泳池的入場費和學費分拆計算,爸媽們也可以將這些納入考慮。 不同泳班課程,有些提供專用線道授課、有些有購買保險,到底哪一個最合你心水?消委會為你比較了市面上10間泳會的服務和價錢差別,立即看499期《選擇》月刊:夏日炎炎 為小朋友揀最合適的泳班 超過70%兒童水上用品不合標準!游泳用具要慎選 和小朋友嬉水「放電」,爸媽除了要時刻陪伴在旁留意情況,也要小心為孩子選擇用具。市面上的兒童水上用品分為兩類,第一種是給孩子學習游泳用的「游泳輔助用品」(swimming aids),另一類是嬉水用的「水上玩具」(aquatic toys),兩者分別需要通過不同的安全測試標準。 部分兒童水上用品「萘」含量更超出德國自願性要求!「萘」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評為2B級的可能致癌物質,年紀較小的兒童有機會使用產品時用口吮吸,加上「萘」本身具揮發性,能夠經呼吸吸入。兒童若長期攝取過量有害物質,後果不堪設想。 怎樣的水上用品才適合你的孩子? 一般而言,爸媽們可以從幾個特點去分析產品是否適合孩子。如果是屬於「游泳輔助用品」的話,產品顏色和設計應該要以鮮明顯眼為主,就算出現危險也能讓救生員和爸媽容易發現;充氣的輔助品,例如水泡,應該要有最少2個獨立的充氣室,一旦出現漏氣也能保持一定浮力。 到底哪一款產品較為安全?消委會一共測試了22款市面的兒童水上用品,清楚列出各種產品是否符合相應的法規標準,不妨參考 524期《選擇》月刊:逾7成兒童水上用品不符標準 全部檢出萘潛藏致癌風險。 都市冒險型 如果你的小朋友不喜歡行山跑步、也不喜歡游水,也許他屬於這類...「都市冒險型」!不論是甚麼年代的孩子,滑板車總是有種難以抗拒的魅力。他們喜歡踩著滑板車遊走公園小徑,不停挑戰自己,有時結識到志同道合的同齡朋友,也不失為美好的童年回憶。爸媽們未必能和他們一起踩,但卻可以謹慎挑選一部安全的滑板車給你的心肝寶貝。但你知道原來過半數兒童滑板車竟然不符合玩具安全標準嗎? 過半數兒童滑板車竟不符安全標準? 消委會早前測試15款產品,竟然過半數不合格!滑板車的安全標準分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測試部件會否釋出有害元素,該測試全部15款產品也符合這類規格。而第二部分便是令人擔心的機械性能安全,例如剎車是否有效,能剎停車速又不會突然急停;又例如車輪和車身之間的縫隙不應讓孩子的手指塞進,避免受傷;整體車身、踏板、手柄的強度也是測試標準,確保遇到衝擊時不會失效或斷開。到底哪幾款最安全,哪幾款又要小心避免?立即看看491期《選擇》月刊:過半數兒童滑板車不符合玩具安全標準。 總結 無論你的小朋友屬於哪一種類型,作為家長應時刻將視線放在小朋友身上,同時選擇合適又安全的用品,令小朋友能夠在安全舒適環境下享受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