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頁顯示
無限可能:煲劇睇戲 此刻你或許在槍戰中心,下一刻你正和偶像穿越到古代韓國,展開浪漫的冒險故事...現在串流煲劇睇戲慢慢成為主流,不同平台各有王牌節目,例如「Amazon Prime Video」和「HBO GO」主打外語電影劇集、「Viu」主打亞洲劇集、「Netflix」豐富的原創劇集也讓人愛不釋手,觀眾們可以按自己口味訂閱。儘管部分平台需在付費後才能瀏覽影片目錄,透明度低,不過用戶多數可以免費試用一段短時間。如果你試用後不想繼續訂閱,記得在試用期完結前取消服務,否則系統或會自動收費。最好在試用前細閱條款,了解如何取消服務及何時提出取消指示。如果你的空閒時間不多,也可以選擇某些平台的單次租片服務,便不用擔心每個月「白交」費用。 不少人會和家人朋友共用串流帳戶,甚至「搭上搭」共用,期望減省訂閱的開支。如果你是此類用戶,記得留意各個平台的限制,有些會限制同時登入的裝置數量,有些會限制同一時間串流觀看的影片數量,也有平台會以螢幕數量為單位設置串流上限。一般而言,如果是租借影片而非訂閱服務,多數不能提供同步串流,每次只能在一部裝置上收看。 喜愛煲劇睇戲的你,難免會心思思想訂閱更多平台。究竟是「隔離飯香」,還是別的平台比較優勝?【523期《選擇》月刊:煲劇睇戲 11影視串流平台收費條款要留神】和你一次過詳盡分析各個平台的收費、畫質和服務限制,你又怎能錯過! 緊張刺激:遊戲娛樂 從以前的Candy Crush到近年的「食雞」,俘虜了不同年齡的玩家。玩了這麼多遊戲,你又有無曾經「課金」呢?「課金」本身絕無問題,不少遊戲都提供免費下載;然而世上當然沒有免費午餐,除了遊戲內的廣告外,開發商會設計各種收費的虛擬物品,令你的角色能穿上更引人注目的服裝、提供抽獎機會、甚至得到幫助過關的道具。 各位玩家記得留意開發商的承諾能否兌現,自己付出的時間、心機和金錢又有沒有保障。例如曾有玩家因伺服器故障,其賬號突然消失,一切努力付諸流水;又有些廠商表明課金後「更大機會獲得稀有角色和物件」,那麼是多大的機會?物品又有多稀有?這些都可能非常模糊,讓玩家們不停付費仍期望落空。以下四個真實個案反映出虛擬消費的幾個盲點,及早知道才能避免發生在自己身上:【479期《選擇》月刊:手機遊戲熱潮升溫 「虛擬消費」要謹慎 】。 近年虛擬實境(VR)遊戲雖然不及幾年前熱門,但依然偶有佳作,加上彷如置身另一世界,始終吸引到一班忠實玩家。有些人玩完VR會覺得暈眩,甚至即時嘔吐,究竟是VR的健康隱憂,還是身體短期不適應的反應?為什麼兒童又特別應該避免VR遊戲呢?一起看看 【480期《選擇》月刊:頭戴式VR遊戲裝置 兒童不宜?】,讓專家現身說法。 放鬆冥想:瑜伽 瑜伽不僅能夠鍛煉核心肌肉、增加柔軟度,同時能夠舒緩都市人的緊張情緒,成為不少都市人下班後的首選。試想象你貼著瑜伽墊伸展,重複深呼吸時,有機會正在吸入有害物質「甲酰胺」或「萘」。萘屬於或可能令人類致癌物質,長時間接觸亦有可能引起皮膚反應。而另一種化學物甲酰胺,則是在製造瑜伽墊時有機會產生的物質。部分動物研究指出,這種物質有機會對雄性動物的生殖系統構成負面影響。儘管透過皮膚接觸而攝入的分量非常有限,但是甲酰胺有揮發性,可以經由呼吸攝入。在空氣不流通、高溫等情況下,甲酰胺的釋放便會增加,長遠的健康隱憂不容忽視。 想用得安心,除了要選擇物料安全的產品之外,亦建議將新買的瑜伽墊打開通風數天才使用,定時清潔也非常重要。練習時難免會有汗水污垢沾上瑜伽墊,不但會影響瑜伽墊外觀,還有機會成為細菌溫床,散發出陣陣異味。最輕鬆簡單的辦法,可以用消毒酒精噴霧和消毒濕紙巾清潔表面,抹走明顯的污跡,如果你的運動量大,可以加入清潔劑和暖水,輕輕浸洗瑜伽墊。記緊要把清潔劑沖洗乾淨!消委會早前檢測了30款瑜伽墊,部分樣本檢出有害物質。如果你不肯定自己的瑜伽墊是否安全,事不宜遲,應立即參閱【520期《選擇》月刊:瑜伽墊驗出多款有害物質 9款甲酰胺含量較高】! 文化氣息:閱讀電子書 可能現代人怕麻煩、怕屋企無地方收藏,實體書買少見少,取而代之的便是方便的電子書!拿著一部薄薄的閱讀器,便能看盡不同書籍,難怪近年越來越多人採用。 其實香港公共圖書館亦有不少電子書及雜誌可供大眾借閱。只需公共圖書館電子帳戶,便可透過手機、電腦或平板電腦於網上書庫借書,非常方便。香港公共圖書館便有5個中文電子書庫、5個英文電子書庫;還有一個線上有聲圖書館,主要是英語有聲書,也有法、德、葡等不同語言讀物。以上書庫更設有兒童讀物,讓家長可安坐家中與小朋友享受閱讀的樂趣。 閱讀器看起來大同小異,都是黑色邊框加上屏幕,然而用起來就會發現大有學問。最基本的要求,當然是在陽光、幽暗等不同環境下都能清晰顯示內容。現在很多廠商都採用的「電子墨水」屏幕,讓圖片和文字看起來更像真,讀起來更舒適。 其次要考慮的就是一些使用上的方便程度,例如揭頁的反應、載入電子書的容易程度、日常觸控、其他額外功能;如果你打算使用有聲書,也要考慮音訊連接,例如藍牙等。想一次過比較9款常見的電子閱讀器優劣,立即看看【522期《選擇》月刊:9款優質電子書閱讀器+輕鬆借閱圖書館電子書】。
(一)令人又愛又恨的加工肉類食材 部隊鍋、餐蛋治...加工肉類已經成為香港人日常餐單一部份,但你真的「認識」加工肉類嗎?眾所周知,長期大量食用加工肉類,更會增加肥胖、冠心病、高膽固醇、高血壓等風險,但絕少人知道加工肉類更會增加癌症風險! 增加患大腸癌風險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5年發表報告,宣布有充分證據顯示加工肉類令人類罹患癌症,尤其是結腸直腸癌。所謂結腸直腸癌,其實就是長期盤據香港致命癌症頭三位的大腸癌。進食加工肉類,每年導致全球約34,000宗癌症死亡個案。數字這麼嚇人,全因只要每日食用每50克加工肉,患上結腸直腸癌的風險便會增加約18%。 加工肉類缺乏安全水平 由於現時加工肉類沒有安全水平,大家還是少食為妙。如果你對加工肉品的愛無人能阻,那麼你要學懂選擇對健康影響較少的產品,例如不同的午餐肉,鈉含量可以相差超過1倍,部份更含殘留抗生素呢!立即看看488期《選擇》月刊:午餐肉腸仔高鈉高脂損健康 1款更含抗生素,了解33款加工豬肉罐頭的詳細評測。 (二)無聲無息的低調殺手...有害食鹽! 有誰想過食鹽這種毫不起眼的烹飪必需品,竟然也有機會致癌?!近年市面的食鹽花款越來越多,常見的選擇有餐桌鹽、海鹽,更有加碘鹽、燒鹽和煙燻鹽等,各有不同的功能和味道。經消委會測試,部份食鹽產品竟帶有多種有害物質,其中重金屬「砷」和「多環芳香烴」更是令人聞風喪膽的致癌物。 食鹽隨時變食砒霜? 「砷」或許有點陌生,但砒霜聽過了吧!砒霜就是砷的一種了,砷可以導致人類肺癌、皮膚癌等。而「多環芳香烴」則有機會從未充分燃燒的燃料,吸附在食物表面,當中部分具致癌性及基因毒性,建議應盡量減少攝入。而近年大熱的煙燻鹽的製造原理,是將海鹽以炭火低溫煙燻,從而增加煙燻香氣,但同時也有機會令致癌的多環芳香烴依附在鹽分。 微塑膠及相關污染物 除了「砷」和「多環芳香烴」之外,塑膠污染一向是全球社會一直關注的環保議題,而食鹽當中的原料可能會受到天然環境、產品的塑料包裝或生產過程中的「微塑膠」所污染。消委會測試發現,部分海鹽檢出微塑膠,主要成分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次是聚丙烯(PP),估計可能與不同種類塑膠的使用率、回收棄置率、化學結構在不同環境包括熱力、紫外線及氧化等下的穩定性有關。 雖然進食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仍未有一個定論,但微塑膠會吸附有害化學物質及釋放微塑膠裡面本身的添加劑,長期食用或會影響人類健康。 看到這裡你也無須害怕!因為人的身體是需要鹽分,只需識揀有質素的食鹽產品就可以了。不妨參閱522期《選擇》月刊:逾6成食鹽檢出金屬污染物 兩成海鹽檢出微塑膠 (三)香料背後暗藏危機 提到香料你會想起哪一種?咖喱粉?辣椒粉?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烹飪的人,家中擺放十支八支香料粉是家常便飯。雖然香料本身並不是一道菜的主角,但若果能夠加以運用,隨時能夠煮出千變萬化,味道層次豐富的菜式。不過,部分香料因其生長環境或儲存不當引致較易產生霉菌毒素,當中包括可能增加患癌風險的黃曲霉毒素以及赭曲霉毒素A。 認識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普遍出現於天氣炎熱及潮濕地方,部分收成後的農作物一旦發霉就會產生黃曲霉毒素,加上其耐熱性高,即使高溫烹調亦未必能去除毒素。經消委會測試,市面上部分豆蔻粉的黃曲霉毒素總含量超出安全標準,服食過量有機會導致肝癌或影響胎兒發育。 甚麼是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A亦是另一種常見的毒素,由幾組不同的真菌組成。據本會測試結果顯示,部分紅椒粉及肉豆蔻的赭曲霉毒素A最高含量更超出歐盟法例要求2倍!開始不敢再用香料?先不用太擔心,立即進入516期《選擇》月刊:15款香料驗出致癌黃曲霉毒素,查看一下自己使用的香料是否安全及符合資格吧! (四)烹調不當,容易致癌! 炸雞、炸薯條,你我都鍾意食。無論大人還是小朋友,香脆可口的煎炸美食總是令人食指大動。我們都知道燒焦食材會致癌,但原來即使無燒焦,如烹調方法不當,也會有致癌的風險? 食物原來怕熱的? 不論你技術了得、時間火候控制得剛剛好,抑或購買坊間蔬菜脆片及薯片,同樣有機會攝取致癌物。食物在受熱時表面會形成「丙烯酰胺」,並會因油溫、烹調時間、食物類型(特別是薯仔、芋頭等碳水化合物)而急升。因此,不宜用猛火及過長時間炸食物,或以中火走油不超過一分鐘,大大減低產生丙烯酰胺的機會。 想知道如何食得有「營」健康?立即到360期《選擇》月刊:測試油炸烤焗小食的致癌物—丙烯酰胺 及 515期《選擇》月刊:比較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蔬菜脆片比薯片高逾1倍了解一下。 因應烹調方法選擇食油 世界衞生組織已將高溫油炸產生的油煙,列為可致癌物質;加上用錯油,隨時釋放大量油煙,長期吸入後果不堪設想。食油於加熱後開始冒煙的最低溫度稱為「煙點」,而「煙點」則決定其最佳的烹調方法。 例如初榨橄欖油的煙點較低,若以高溫烹調會破壞食油中有用的抗氧化物質,並容易釋放大量油煙,因此比較適合於製作沙律、涼拌及調校醬汁等用途;相反花生油、粟米油等等較適合日常家庭的煎炒煮炸等烹調方法,難怪入廚高手的廚房中總是擺放多款食油呢!到底不同食油實際的煙點差別有多大?立即看看489期《選擇》月刊:不同種類食油的營養價值 甚麼?連鑊鏟都怕熱? 作為一個烹飪愛好者,一個好用的鑊鏟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你用的是膠鑊鏟,就要注意一下了。經本會測試後,部分膠鑊鏟頭的塑膠部分遇到高溫時有可能被熱溶或變形,甚至會釋出初級芳香胺(primary aromatic amines,簡稱PAA)等含胺類的化學物質。雖然大部分PAA均不會威脅人類健康,但亦有少數PAA,例如4,4’-methylenedianiline (簡稱4,4’- MDA),被國際癌病研究組織(IARC)定為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長期攝入或有潛在的健康風險。膠鑊鏟在高溫下或會釋出過量雜質,應避免長時間接觸熱油、酸性或含酒精食物,或置於煮食器皿內與食物一同加熱。 (五)醬油:「色」字頭上一把刀 「這支用來蒸魚」、「這支用來食壽司」 大家都是醬油,有必要分得那麼細嗎?對烹飪有種執著的你,當然有必要吧!不過當你正在品嚐醬油為食物帶來那份鮮味的同時,分分鐘也將致癌物一同攝取。 了解色素代號 如果大家有細心留意醬油背後的成份標籤,相信會發現除了水、大豆、鹽等主要成份之外;還會看到E150a、E150b、E150c、E150d等代碼,這些令人疑惑的代碼其實是色素的一種,大多醬油於加工時都會加入焦糖色素,增加棕色醬油的顏色強度。不過,若果見到醬色III及醬色IV就要小心!這兩種色素是由銨類化合物及碳水化合物在高溫高壓下製成,過程中有機會產生可能致癌的化學污染物「4-甲基咪唑」,不宜長期過量進食。 除此之外,醬油的鈉含量亦不能忽視。根據世衞建議,16歲或以上的健康人士每日應攝入少於2,000毫克的鈉,即約1平茶匙(5克)的鹽。消費者應注意食用分量,過量攝取鈉會增加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和冠心病的風險。 與其擔心,不如看看478期《選擇》月刊:多款醬油驗出微量可能致癌物質,了解如何選購醬油吧! 一道菜餚的味道固然重要,但想要煮得健康,烹飪過程絕對不能馬虎!無論你是入廚高手抑或新手,親手煮出的食物令人食得健康又開心,相信是每位熱愛烹飪的所嚮往。 【圖解烹飪致癌物! 】
越來越多注重健康的人開始自己下廚烹飪,食材和煮食用具的選擇至關重要。為保障大家的健康,消委會搜羅了一系列廚具、家電和食材的測試報告供大家查閱,讓你變身成烹飪達人 ! 糖「粉」注意!夏日飲品含糖量揭秘 5種烹飪隱藏致癌物!你也可以輕鬆避開 新年食得健康特集 甜蜜蜜特集 繼續消暑特集 夏日涼浸浸特集 食得健康過肥年特集 賀年特集 點先可以健康食雪糕?(2020.06|524期) 有營豆腐篇 EP1- 豆腐營養成份大不同 (2020.01│519期) 小心乾香料的霉菌毒素 (2019.10│516期) 邊款抽油煙機最抽得 (2012.15│518期) 鹽糖要識減 健康有得揀 (2019.08│514期) 素肉冷知識 (2019.08│514期) 洗碗碟機大比拼 (2019.06│512期) 多功能電熱盤大比拼 (2018.12│506期) 易潔鑊表現大比拼 (2018.11│505期) 豆腐安全及營養大比拼 (2018.10│504期) 廚師刀測試 《十三道鋒利》(2018.08│502期) 蜂蜜品質大比拼 (2018.07│501期) 洗潔精測試 (2018.03│497期) 《選擇》食油測試 (2017.07│489期) 雙頭氣體煮食爐測試 (2017.03│485期) 雞肉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測試結果 (2016.12│482期) 消委會蔬菜大檢查 (2016.03│473期) 家用雪榚機小貼士 (2015.08│466期) 半數膠鑊鏟雜質釋出量超標 1款熱熔變形 (2020.05│523期) 逾6成食鹽檢出金屬污染物 兩成海鹽檢出微塑膠 (2020.04│522期) 油煙可致癌 5款抽油煙機抽力強 (2019.12│518期) 冬日打邊爐必備電磁爐 2款安全不過關 3款高效且價錢低至$350 (2019.12│518期) 測試保鮮紙、密實袋及保鮮袋 2款保鮮紙釋出較多雜質 (2019.12│518期) 5款廚房紙含菌量超標 吸水量參差 (2019.04│510期) 40款豆腐只有2款驗出屬「高鈣」 僅四分一為「低脂」食品 (2018.10│504期) 不銹鋼刀vs陶瓷刀鋒利度參差 $300買到平靚正之選 (2018.08│502期) 蒸焗爐平貴表現不相伯仲 (2017.08│490期) 60款食油大檢測!哪款檢出塑化劑、污染物或致癌物?(2017.07│489期) 煤氣及石油氣煮食爐加熱效率差異大 (2017.03│485期) 廚具用品五花八門 謹慎選購實用為先 (2017.03│485期) 認識芝士種類 不同吃法提升享受 (2017.01│483期) 測試100款生雞翼及全雞 6成驗出ESBL耐藥細菌 (2016.12│482期) 真空低溫烹調安全貼士 (2016.11│485期) 選購不銹鋼廚具要訣 (2016.11│481期) 迷你飯煲vs蒸煮飯盒—速度與耗電比試 (2016.04│474期) 多種常吃蔬菜驗出除害劑及重金屬鎘 (2016.03│473期) 雞粉/魚露/雞汁/醬油鈉含量高 慎防過量攝取 (2015.09│467期) 電湯煲及電燉盅燉湯效率愈高愈省電 (2015.09│467期) 選擇和應用矽膠廚具的安全要點 (2015.08│466期) 麵包機焗製不同麵包效果參差 (2014.02│453期) 嚴選慳電又安全的電飯煲 (2014.02│448期) 10款光波爐/氣炸鍋/小型焗爐安全測試 多款待改善 (2014.01│447期) 3款食米鎘含量超標 攝入過多鎘會傷腎 (2013.12│446期) 貴價電蒸爐蒸煮食物表現不一 (2012.03│425期)
食盆菜須徹底翻熱 食物放入盆菜之前一般都已經預先煮熟,但可能會因過早配製食材以致存放室溫過久,食物安全的危險溫度範圍為4℃至60℃,細菌容易滋生;另外 放在最上層的食物例如切雞較難加熱,或易變壞的食物例如豆腐、枝竹等豆製品也較高危,如果翻熱不夠徹底,便會較容易滋生例如沙門氏菌等細菌,而部分細菌包括金黃葡萄球菌可產生有害的毒素。如消費者食用了受足夠數量的細菌或細菌產生的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可引致食物中毒,特別是身體抵抗力較弱者例如長者、孕婦和小孩,常見的徵狀是肚瀉及嘔吐。 徹底翻熱盆菜使其中心溫度達75℃或以上,或以慢火完全煮沸並再加熱約 5至10分鐘。分量較大的盆菜需要較長的時間翻熱,才可令食物熱透。在加熱過程中,應不時翻轉放在上層和下層的食物,令食物可更充分翻熱。進食時應使用公筷和公羹,避免交叉污染。盆菜在徹底翻熱後應立即進食,並一次過吃完,避免將食物重複翻熱。 免費下載更多資訊:學懂加熱盆菜小貼士 免食物中毒 食曲奇、蛋卷、甜酥餅適可而止 消委會測試市面上58款曲奇及甜酥餅樣本,結果發現全屬「高糖」或「高脂」食物;48款屬「高糖」食物(即每100克固體食物含超過15克糖),在附有營養標籤預先包裝樣本中,以朱古力味曲奇樣本的平均糖含量為所有組別中最高。另外,46款樣本既高糖又高脂,是樣本總數的79%;消費者須留意,長期大量進食高脂肪食物,增加患上心臟病、肥胖症、高血壓、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至於高糖食物,會增加超重、肥胖、和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以及增加蛀牙的機會,大家進食時要適可而止。 更多資訊請參閱507期《選擇》月刊: 賀年選購曲奇、蝴蝶酥、蛋卷 多款驗出污染物及基因致癌物! 薯片含致癌物丙烯酰胺較高 過時過節或開派對,薯片、薯條和各式零食脆片,是不少人的至愛。不過這些食物經高溫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攝取越少越好。消委會過去測試了市面上90款樣本,包括香脆零食、炸薯、焗薯、餅乾和穀類早餐等,發現薯片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普遍較高,而其中一款薯片含量最高,達每公斤3,000微克。同類產品中,亦有丙烯酰胺含量較低的樣本(每公斤含160微克),兩者相差近18倍。同一測試中,有一款蝦片被列作檢測不到丙烯酰胺的樣本,顯示相關含量低於每公斤3微克的水平。 免費下載更多資訊:多款香脆零食驗出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朱古力的健康迷思 朱古力內的抗氧化物對心血管有益,不過同時含有不少卡路里、脂肪和糖,不建議大量進食。黑朱古力的可可含量較高(度數較高),礦物質以及存在於非脂可可內的抗氧化物含量較多,但度數較高的同時,卡路里及總脂肪含量亦較高; 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數據顯示食用朱古力會增加長暗瘡的機會或導致暗瘡惡化。暗瘡問題可與個人衛生及日常飲食有關,但進食高升糖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皮脂分泌變得旺盛而長暗瘡;另外對某些人而言,朱古力是導致偏頭痛的其中一個元兇,其他因素還包括朱古力的濃度及食用分量。如果懷疑朱古力是偏頭痛的誘因,建議患者作長期的自我觀察,留意每次進食朱古力後的24小時內有沒有發生偏頭痛。如果發現進食朱古力會觸發偏頭痛,便應避免食用。 黑朱古力及牛奶朱古力含有咖啡因,兒童較容易受咖啡因影響,因此,兒童、孕婦和授乳婦女不應大量進食朱古力。但一般正常食用的話,不會超過建議攝入量。 更多資訊請參閱518期《選擇》月刊: 黑白牛奶朱古力哪種較健康? 庚子年大掃除特集
甲醛致癌 空氣中的甲醛會刺激呼吸道,包括鼻和咽喉,眼睛亦會受影響。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資料,有足夠證據顯示甲醛是致癌物,可引致鼻咽癌、白血病及鼻竇癌等。電子煙釋出的甲醛有可能是在甘油和丙二醇加熱時產生出來。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指出,電子煙的高溫可產生一種新形式的甲醛,稱為甲醛半縮醛,能與電子煙中其他粒子結合,有機會比氣態甲醛在肺部沉積更深,可能對健康造成更大的影響。 重金屬引發多種疾病 一直以來也有研究顯示電子煙會釋出重金屬,其中一個來源可能是裝置內的加熱線圈,它釋出的重金屬種類繁多,例如錫、鎳、銅、鉛、鉻等,而大多數重金屬均對人體有害,例如鉛會損害人體的神經,也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和腎病的風險。世衞指出,不少研究從電子煙發現重金屬物質,不過其存在的形式和濃度都有差異。一般而言,那些研究顯示電子煙氣霧的重金屬水平與傳統煙差不多或較少,但有研究顯示銅則較傳統煙高6倍,又有研究指吸食電子煙後,室內空氣中的鋁會升高2倍。 氣霧微粒可致心血管吸呼吸道疾病 世衞又指,不同的研究均從電子煙的氣霧中發現微粒,雖然從電子煙的氣霧中發現的微粒的大小和數量差異很大,但世衞提醒,微粒的大小和數量並沒有安全水平,而受微粒污染的空氣可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肺癌和哮喘發作的風險,並影響肺部發育和運作。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何世賢博士指出,雖然電子煙出現的時間只有十多年,但近年已有研究顯示,吸食電子煙的煙民的呼吸系統出現與長期吸煙的煙民相似的徵狀。 尼古丁令人上癮 尼古丁是煙草中令人上癮的物質。世衞報告指出,一些研究發現不同電子煙品牌和煙油產品中尼古丁濃度存在很大差異,亦有研究發現一些聲稱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產品含有尼古丁,部分產品的尼古丁濃度甚至屬於高。亦有研究發現,不同品牌的電子煙產品,儘管其標示的尼古丁強度一樣,但實際的尼古丁濃度的差異可以高達3倍。所以奉勸大家,別誤信電子煙不含尼古丁,小心上癮,否則欲罷不能,最終吸入大量有害物質,損害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506期《選擇》月刊 (2018年12月) 立即登入全新《選擇》訂閱網站https://www.consumer.org.hk/tc/subscription-plan/online 更多《電子煙的糖衣陷阱》 電子煙、傳統煙同樣危害健康!
加熱煙同樣可釋出有害物質 加熱煙含有煙草,與傳統煙不同之處,是加熱煙透過電子裝置加熱煙草至大約350°C以產生煙霧,而不需要像吸食傳統煙般點燃(溫度可高至大約600至800°C)。加熱煙產品聲稱的好處是,煙草在較低溫度下加熱,釋放的有害物質會較傳統捲煙少,煙草商聲稱對吸食者的健康影響相對較少。不過,以煙草製成的加熱煙產品其實與傳統煙一樣,含有可成癮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質。 尼古丁和焦油含量相約 政府曾在2017年化驗加熱煙,並發現所有氣霧樣本均含有尼古丁和焦油,其含量亦與部份本地出售的捲煙相若。雖然煙草業界聲稱這些產品所產生的有害煙霧成分較傳統捲煙為少,不過世衞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加熱煙的危害小於傳統煙草製品。此外,世衞認為,不論以何種方式使用煙草(包括使用加熱煙),都對身體有害。 增加患致命疾病的風險 政府在2015年從市面購入電子煙樣本進行化驗。化驗結果顯示多個樣本含有甲醛。化驗結果與世衞的意見一致,即電子煙的氣霧並非如產品推銷時所聲稱的只是水蒸氣。世衞已重申,電子煙不可能是無害的,長期吸用會增加罹患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其他與吸煙有關連的疾病的風險。另外,不論獨立或由煙草業界所資助的研究均發現加熱煙的氣霧含有害物質,包括一氧化碳、焦油、致癌的煙草特異性亞硝胺(tobacco-specific nitrosamines,簡稱TSNA)、羰基化合物 (carbonyl compound)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簡稱VOC)等。 入門效應危害大 除了影響健康外,世衞也關注由電子煙和加熱煙所產生的門戶效應,尤其是煙草業界以產品設計及銷售手法以吸引年輕一代。青少年特別容易受視覺暗示和社會規範影響,而年輕人也易受創新科技產品吸引。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報告顯示,近年當地吸食電子煙的青少年人數急升,總數約有三百萬。當地亦有研究指出,吸食電子煙的青少年最終成為傳統捲煙吸煙者的機會比沒有使用過電子煙的青少年更高。此外,美國曾有調查指,有些高中生甚至使用電子煙作為吸食大麻的工具。因此,必須小心防範電子煙可衍生的社會問題。 吸食電子煙無助戒煙 世衞的報告指出,不少煙民在吸食電子煙後並沒有戒掉傳統煙,而是繼續兩者皆用。而同時吸食傳統煙和電子煙的煙民更會增加損害健康的風險。有外國研究顯示,即使每日吸數支煙,患上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較非吸煙人士為高。亦有不同的研究顯示,吸食電子煙一年後,大多數煙民對吸食傳統煙的數量沒有大幅削減,顯示吸食電子煙與減少吸煙量並無關係。 徹底戒煙保健康 對吸煙人士來說,保障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完全戒煙。衞生署、醫院管理局、東華三院及博愛醫院等均為吸煙人士提供戒煙服務。如需借助藥物戒煙,可向相關醫護人員查詢。市民若想瞭解更多有關戒煙的料,可致電衞生署戒煙熱線1833 183,或瀏覽衞生署控煙酒辦公室的網頁,其網址為 http://www.taco.gov.hk。 全面禁止新型煙草產品 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學校調查,在曾經吸傳統煙及使用電子煙的小學生當中,約七成是先嘗試電子煙。有見及此,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認為政府及立法會應儘快通過和落實法例,全面禁止電子煙和包括加熱煙在內的新煙草產品,以保障市民健康,尤其是保護年輕一代免受煙害。 資料來源:506期《選擇》月刊 (2018年12月) 立即登入全新《選擇》訂閱網站https://www.consumer.org.hk/tc/subscription-plan/online 更多《電子煙的糖衣陷阱》 電子煙致命風險知多少?
食得健康過肥年特集 電湯煲及電燉盅點揀好? 「油」其重要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