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漂綠」手法要認清
防偽環保消費陷阱

「漂綠」手法要認清
防偽環保消費陷阱

隨着大眾愈來愈注重環保,綠色消費熱潮亦席捲而來。綠色消費就是把環保、節約等概念帶入日常消費當中,而在消費時選擇環保產品或服務,則是綠色消費的核心。

 

過往已有研究顯示,全球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已趨向環保方向,亦有消費者願意為可持續產品或服務支付更高價錢。

 

環保方面的消費商機不僅吸引更多公司研發綠色消費品,同時亦促使更多企業為旗下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產品或服務進行漂綠(greenwashing),藉以提升企業形象,進而提高市場佔有率及增加企業利潤。然而,消費者在使用漂綠產品或服務時,實有違保護環境的初衷,故消費者應加強對企業漂綠行為的認知和識別能力,才能真正支持環保。

各國政府應對漂綠行為的法規或政策

鑑於氣候暖化問題日益嚴峻,環境保護迫在眉睫,漂綠行為卻大行其道,故此,不少國家或地區政府,例如美國、歐洲、加拿大及南韓等,紛紛推出防止漂綠的政策和法規,在促使企業切實執行社會責任及落實環境保護之餘,亦期望刺激可持續消費的發展,見表三。

 

雖然不同地區針對漂綠訂定的法規有所差異,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針對企業的環保聲明及廣告進行規管。各地法規都要求企業對其提出的環境營銷的聲稱提出實際證明,及禁止企業使用諸如「環境友善」或「生態友善」等空泛性的環保宣傳口號。在眾多的地區當中,又以美國的執法較為頻繁,歐洲的罰則較為嚴厲。

 

美國方面,自2015年起,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已開始陸續對有推出具綠色誤導成分廣告的公司採取行動。例如,FTC曾在2021年針對沃爾瑪(Walmart)和柯爾百貨公司(Kohl's)的紡織商品廣告中將人造纖維塑造成竹子製成的不實環保形象進行司法訴訟,最終兩間企業共以$550萬美元賠償結案。

 

歐洲方面,歐盟提出的「綠色聲明指令」(Green Claim Directive)草案要求歐盟會員國針對違反指令者設立罰則,包括罰款、沒收所得的政府補助及一定期間內不得參加政府採購或受政府補助等。就罰款數額而言,指令建議至少應為該企業年度營業額之4%,所涉金額不菲。

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