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身體穿環-《選擇》月刊第363期

  • 2007.01.16

身體穿環已成為時尚,但是否值得為追上潮流而甘冒損害健康的風險?

時下年青人流行身體穿環,消費者委員會在報告中提出關注。

年青人可能視身體穿環為潮流取向,但穿環與其他潮流例如髮型與時裝不同,存有健康風險。

身體穿環可能會引致傷口受細菌或真菌感染,亦可以傳播病毒,例如乙型及丙型肝炎或愛滋病。

令人更關注穿環風險的原因是在本港,身體穿環不受監管,任何人都可以在商場店舖經營。

衞生署已向行業發出《皮膚穿刺行業 -  控制感染建議指引》,指引屬自願性質。

英國和美國都對穿環店舖的設施和人員有規管,需要申領牌照。負責穿環人員須受過適當訓練。

在美國部分地方(羅德島和佛羅里達州),18歲以下人士須得家長或監護人同意才可穿環。在本港,沒有限制穿環人士的年齡。

其次,一般消費者都不清楚在不同部位穿環會各有風險和護理問題,最常見的穿環位置有耳、唇、鼻、舌和肚臍。

消費者亦不知道不同部位在穿環後的癒合時間原來有分別,耳軟骨和肚臍的癒合時間由16至52個星期不等。

消費者亦無法有足夠資料知悉穿環人員是否適合,以及用具的衞生情況,作出選擇。

根據報告,一名十七歲少年光顧購物商場內的店舖,在左耳軟骨打孔。

結果上外耳出現腫脹和劇痛,少年5天後求醫,醫生診斷為膿瘡,須麻醉放膿15毫升。治癒後左耳出現變形。

盡管未能確定身體穿環與感染乙型肝炎是否有關,但衞生署的資料顯示有這可能性。

2003年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乙型肝炎的申報個案共98宗,其中8名病者曾於潛伏期間進行針灸、穿身或紋身。

2004年有131個案,其中3人曾於潛伏期間進行上述活動;2005年140宗個案有4宗。直至2006年12月31日為止,2006年頭11個月的108個案有一宗曾於潛伏期間進行上述活動。

身體穿環後較常見的問題為敏感和形成疙瘩。有些人容易在傷口處有皮膚增生,形成瘢痕疙瘩。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