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強積金計劃時,除了收費外,還有甚麼重要考慮因素?
當然是強積金的投資表現,直接影響供款人退休時可取回的總額。
消費者委員會繼上月發表了強積金收費調查報告後,再度發表詳細報告,提醒供款人應清楚知道強積金的投資成效。
在複息效應下,即使不同回報的分別低至1%,也會大大影響強積金的累算權益。
故此消費者必須了解所選取強積金的表現,其中最重要的是查閱「周年權益報表」。
《強積金投資基金披露守則》規定﹐強積金受託人須於每個財政年度完結後3個月內,向計劃成員郵寄最少一次的「周年權益報表」。
此外,受託人每年亦必須發出最少兩分「基金便覽」,令計劃成員能掌握資訊。
消委會發現現時受託人發出的「周年權益報表」無論在格式和資料內容方面都有差異。
舉例說,部分受託人沒有列出強積金帳戶的賺蝕資料,計劃成員須自行計算。
部分受託人會提供權益報表的範例說明和閱讀指南,計劃成員若能善用這些資料,應可更容易明白及閱讀權益報表。部分受託人亦提供網上和電話服務,計劃成員可查詢強積金戶口資料和回報。
此外,權益報表上所列出的基金價格及單位數目或不是最新,最新的基金價格可參考受託人的相關網頁、積金局網頁或報章。
「基金便覽」則提供另一些可用作評估強積金基金表現的資料,內容必須包括投資目標、基金開支比率、投資組合內十大資產、基金風險指標等資料。
部分受託人亦會附上額外的基金銷售文件,但資料內容或與「基金便覽」有所差異。
計劃成員要懂得區分強制性的便覽和額外資料的分別。例如,部分額外發出的基金銷售文件並無列出「十大資產」、「風險指標」等重要資料。
此外,風險指標亦有不同。基金銷售文件所用的風險指標沒有統一的計算標準,「基金便覽」則必須採用年度標準差(annualized standard deviation)。
調查報告以詳細的圖例協助消費者了解「周年權益報表」和「基金便覽」兩分關乎退休投資的重要文件,消費者應小心詳細閱讀。
報告亦包括關於自願性供款和轉換投資組合的建議。
計劃成員選擇自願性供款時,宜留意可自由選擇受託人,不須局限於僱主所選擇的強積金受託人。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