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工作繁忙、食無定時,罐頭魚沙甸魚、吞拿魚和鯪魚成為不少家庭常備「看門口」的罐頭食品。然而,消費者委員會檢測了市面46款罐頭魚樣本,發現全部含有不同種類和含量的金屬污染物,主要是砷、汞、鎘和鉛。其中,9成沙甸魚及6成吞拿魚樣本,檢出金屬污染物鎘(cadmium),過量攝入可導致慢性中毒。逾7成沙甸魚及逾1成吞拿魚樣本,檢出無機砷(inorganic arsenic),無機砷對人類毒性比較大,長期攝入可致神經和心血管等疾病。
另外,近半沙甸魚樣本檢出可致癌污染物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同時,9成吞拿魚樣本檢出甲基汞(methylmercury),大量攝取甲基汞不利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也可令幼童智力下降。消委會高度關注環境污染和魚類養殖原料對最終罐頭魚的潛在食品安全風險,敦促業界在各層面嚴謹把關,將風險減至最低。
是次檢測又發現,所有罐頭魚樣本均含豐富蛋白質,其中罐頭鯪魚樣本的平均鈣質含量,更是3類罐頭魚中最高。不過,全部鯪魚樣本皆屬高鈉食品,由於罐頭魚均加入醬料烹調,故消費者不應過量進食,以免增加患高血壓、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消委會是次檢測的46款常見罐頭魚樣本,包括19款沙甸魚、20款吞拿魚及7款鯪魚罐頭樣本,售價介乎$7.8至$149。測試樣本內魚部分的金屬污染物水平包括鎘、砷(arsenic)、無機砷、鉛(lead)、汞(mercury)、甲基汞等;食物中含有的染色料及多氯聯苯含量;至於營養素含量檢測,包括能量、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碳水化合物、糖、鈉和鈣質。
沙甸魚樣本的金屬污染物及多氯聯苯污染屬較嚴重
測試的3款罐頭魚中,沙甸魚檢出的平均鎘含量最高,其次是吞拿魚,而鯪魚沒有檢出鎘;過量攝入可使人慢性中毒或引致不能逆轉的腎功能障礙。19款沙甸魚樣本中,17款(約9成)檢出鎘,其中2款聲稱原產地為泰國的樣本,每公斤鎘含量分別為0.13及0.11毫克,略超出本港即將於今年11月1日實施的《2018年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修訂)規例》(《修訂規例》),每公斤含0.1毫克的上限;1款聲稱原產地為摩洛哥的樣本,鎘含量剛好達到《修訂規例》上限,而吞拿魚所檢出的鎘含量低,在《修訂規例》中屬可接受範圍。上述檢測結果已交予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參考。雖然罐頭魚屬《修訂規例》中的複品食品,不能直接對應魚類的上限,但消委會以該上限與檢測結果作比較,供消費者參考。
多氯聯苯是工業產生污染物,長時間存在於環境中及積聚在動物的脂肪組織,並沿食物鏈傳至人體積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其列為「令人類患癌」組別。是次檢測有9款沙甸魚樣本含有二噁英樣多氯聯苯(dioxin-lik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DL-PCBs),6款沙甸魚樣本含有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non-dioxin-lik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NDL-PCBs)。該2種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樣本,均是同1款聲稱原產地為西班牙的油浸沙甸魚,但其含量仍分別低於歐盟的上限。一名體重35公斤的小童和一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分別進食約26克和44克,即約0.4罐和0.6罐相關樣本,便會超出歐洲部分國家採取的健康參考值,對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制定的每日可容忍攝入量上限,然而需長期每天進食超過此份量才有健康風險,消費者亦毋須過分擔心。
沙甸魚亦有其健康益處。牠的動物性奧米加-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DHA 及EPA 平均總和含量,屬3類罐頭魚中最高,比排第2位的吞拿魚多3.5倍,有助預防心臟病及中風,亦有利胎兒腦部與視覺發展。
吞拿魚甲基汞平均含量較高 對胎兒及兒童影響甚於成人
是次檢測發現,吞拿魚樣本的甲基汞平均含量,高過鯪魚和沙甸魚樣本。甲基汞為汞(俗稱水銀)毒性最高的形態,可損害人體神經系統。是次測試,18款吞拿魚樣本(9成)檢出甲基汞為每公斤0.06至0.28毫克。含量最高的樣本是1款聲稱原產地為西班牙的油浸吞拿魚,含量達《修訂規例》上限約一半。以一個35公斤的小童和一個60公斤的育齡婦女計算,每周分別食用約2.5罐和4罐甲基汞含量最高的樣本,便會超過糧農組織/世衞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所訂的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
消委會提醒,選購罐頭吞拿魚時亦需留意品種較大的吞拿魚,例如長鰭吞拿魚(albacore tuna),其重金屬含量一般比體型細小的品種高,胎兒和兒童腦部處於發育階段,較成人更易受甲基汞影響,大量攝取可令幼童智力下降。
另外,檢測中所有吞拿魚及沙甸魚肉樣本,均檢出總砷,惟全部低於《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上限。
鯪魚鈣質最豐富 惟全部樣本屬高鈉
與沙甸魚相反,檢測中的罐頭鯪魚樣本,整體的金屬污染物和多氯聯苯含量不高,而且鈣質平均含量為3類罐頭魚中最高,比沙甸魚高7成。不過,罐頭鯪魚肉的鈉含量也是三者中最多。按食安中心參考水平,是次檢測的7款罐頭鯪魚均屬高鈉(每100克含超過600毫克鈉),反觀其餘2類罐頭魚,分別只有4款醬汁浸沙甸魚及1款油浸吞拿魚樣本屬高鈉。世衞建議成年人,每天不應攝取超過2,000毫克鈉(約5克鹽,略少於1平茶匙食鹽)。是次只測試了魚肉部分,即使已隔走醬汁、鹽水等其他配料,鯪魚肉的鈉含量已頗高,故建議消費者避免連醬汁、配菜一起食用,以免攝入過多鈉,不利健康。
測試結果顯示,3類罐頭魚均含豐富蛋白質,全部樣本均合乎《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所訂的「高」蛋白質的定義。是次檢測價錢最高樣本,聲稱原產地為西班牙的油浸吞拿魚,每罐售價$149,儘管其DHA 和EPA含量總和特別高,不過,其無機砷含量亦為眾樣本中最多,達《修訂規例》上限9成,也是唯一1款吞拿魚罐頭樣本同時檢出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及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一名體重35公斤的小童,吃約1罐分量,便超出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然而需長期每天進食超過此份量才有健康風險。
消費者選購及食用罐頭魚時,可留意以下提示:
- 孕婦、準備懷孕的婦女和幼童,應避免進食體型較大的捕獵性魚類,以免過量攝入甲基汞。食安中心提出某些魚類,包括長鰭吞拿魚和黃鰭吞拿魚(yellowfin tuna)的甲基汞的風險,超過其含有的DHA 和 EPA益處;
- 消費者保持均衡飲食,進食不同種類的魚,以免過量攝入某類污染物;
- 沙甸魚、鯪魚等罐頭魚,經加熱、加壓後,細骨變軟,消費者可盡量連骨吃,吸收更多鈣質,同時減少進食豆豉、醬汁等配料,以免比只進食魚肉部分,吸收更多的鈉;
- 有凹痕、破損或膨脹的罐頭不應食用,開罐後發現生銹,亦應整罐棄掉;
- 罐頭開封後應盡快食用,吃剩的食物應放進密封容器冷藏,勿連罐保存。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