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檢視62件變量超市貨品 變相加價達2成6 防「縮水式通脹」倡標示每單位售價助精明格價

  • 2024.10.15

近年,全球不同地區均出現食品及日用品的容量或重量減少但售價維持不變的情況,原因或許各有不同,但在消費者眼中則等同「變相加價」。這種「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已成為全球不少地方的現象,在本港也不例外,然而消費者未必能於購物時即時察覺。消費者委員會檢視了超過60件於過去約3年半在容量或重量上有變動的超市貨品,發現當中逾9成的容量或重量均有所減少,減幅最高達到3成,有3款貨品(包括2款餅乾及1款貓糧)在不足3年內更「減磅」2次。若以貨品的平均每單位建議零售價計算,近4成獲廠商提供建議零售價的貨品「變相加價」幅度逾10%,升幅最高的更達到26.2%。消委會提醒消費者,購物時可多加留意貨品容量或重量,以及貨品的包裝設計或字眼是否有所改變,特別不時以每單位售價作比較,以較客觀準確的方法計算支出。消委會同時呼籲廠商及零售商提高貨品資訊透明度,若貨品容量或重量有所改變,應在包裝上和銷售點清晰標示相關的改動,並標示每單位售價,讓消費者能取得更全面的資訊,亦可避免令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負面印象的風險。

消委會根據「網上價格一覧通」的數據,擷取由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在超級市場網站顯示在容量或重量有改動的貨品,資料經整理後交予相關廠商核實。調查範圍包括貨品原有及現有的容量或重量的變動、建議零售價有否變動及變動的原因等,總共涵蓋62件貨品,包括食品(43件)、日用品(17件)及寵物食品(2件)。由於在超市網站顯示的容量或重量改動或會出現滯後的情況,經有關廠商核實資料後,有4件的重量實際於2020年已改動。

9成調查貨品容量或重量減少   糖果、餅乾及零食最普遍

除非貨品包裝特別標榜其容量或重量,例如「5公斤裝」、「1公升裝」、「10包裝」等,否則消費者一般較難察覺輕微的容量或重量改變。調查發現,62件有相關變動的貨品中,逾9成(58件)均有減量,減幅由1.3%至30%不等,當中25件減少10%或以上。減幅最大(30%)的為1款粟米片,重量由250克減至175克;其次為1款罐裝熱狗腸,重量由250克變為200克,減幅為20%;排行第3的1款按摩膏的重量則由156克減至125克,減幅為19.9%。

按貨品類別劃分,容量或重量有所減少的最普遍為糖果、餅乾及零食(24件),減幅由2.3%至17.5%;其次為個人護理用品(10件),減幅由2.9%至19.9%。然而,亦有4款貨品的容量或重量有所增加,包括1款朱古力、1款紅腰豆、1款嬰兒潤膚乳液及1款潔手液,增幅介乎0.3%至11.9%。

3款貨品3年內減量2   不同味道或系列減幅不一

其中一種減量的手法,就是減少貨品包裝內的件數,此現象主要出現在分成多件小包裝的食品。其中1款夾心橙餅,由8件裝變為7件裝;另1款花生朱古力,則由原本的15包減至13包;另1款餅乾條,除了由9包減至8包外,每包重量亦由約15.9克減至約14.8克。

此外,有部分貨品的容量或重量在調查期內「減完再減」,其中3款的重量在不足3年內先後減少了2次,包括2款同一品牌的夾心曲奇和1款貓糧。該款貓糧由原本1.2公斤減至1.1公斤,再減至1公斤,重量合共減少了約16.7%。消費者亦要留意,部分相同品牌卻屬不同味道或系列的貨品,其容量或重量調整幅度均不盡相同。以1款嬰兒紙尿片為例,由初生至加大碼共5個尺碼,片數減幅介乎9.1%至15.6%,尺碼愈小減幅愈大。另外,同一品牌2款不同味道的杯麵,重量原本同為75克,經調整後的重量分別減少了4%及1.3%。

建議零售價沒跟隨容量或重量下降   每單位價格反升最高達26%

貨品的容量或重量雖然減少,然而亦有消費者向消委會反映價格不跌反升。消委會根據廠商提供的建議零售價計算出貨品的每單位建議零售價,若以每10克/毫升/片貨品計算,39件獲廠商提供建議零售價的貨品中,有16件的每單位售價錄得10%或以上的實質升幅,當中以糖果、餅乾及零食以及個人護理用品為主。升幅最高的1款夾心橙餅,重量不但由176克減至154克,建議零售價更由$33.5增至$37,即每10克的售價較其重量變動前上升26.2%,是每單位建議零售價加幅最大的貨品。此外,重量減幅排行第3的1款按摩膏,其建議零售價維持為$228,令每10克售價上升了約24.8%;1款建議零售價同樣不變的餅乾條($17.9),由於其重量由原本143克減至118克,以致每10克售價增加約21.2%。在這39件貨品之中,僅有1款嬰兒潤膚乳液在建議零售價不變下,容量增加了0.3%,其每10毫升售價下跌0.3%。

8成半變量後1個月實質零售價向上升

貨品的零售價是零售商將建議零售價及其他因素一併考慮而定,亦是消費者最終的交易價格。因此消委會根據「網上價格一覧通」過往的數據,比較60件[1]貨品於指定時段的每單位售價,發現有約8成半貨品(51件)的每單位平均價,在容量或重量變動後1個月都較前1個月高,升幅由0.5%至103.6%,當中有7款的每單位平均價升幅超過20%。其中為上文提及的1款按摩膏,每10克平均價變動最大,升幅超過1倍(103.6%)。有8件貨品的每單位平均價則下跌,減幅由0.1%至17.9%不等。調查亦觀察較長時段的價格變化趨勢,在貨品容量或重量變動後6個月,有多達9成半貨品(57件)的每單位平均價較變動前6個月上升,當中有4件貨品的升幅超過20%,而升幅最高的同樣是該款按摩膏,每10克平均價上升了39.6%。僅有3件分別屬個別品牌的朱古力及個人護理用品的貨品錄得減幅,每單位平均價下跌幅度介乎1.2%至19.6%。

促商戶主動展示變動及每單位售價增加透明度

「縮水式通脹」影響民生,韓國和法國均有相應管制措施,例如要求商家必須在貨品包裝或店舖標示相關改動,在指定時間內向顧客展示改動詳情,讓消費者清楚知悉,違者可被罰款。至於澳洲的消費者權益組織早前亦發表報告,公開與「縮水式通脹」最相關的貨品。是次調查中部分廠商向消委會解釋,因成本上升而需調整貨品容量或重量以維持原有售價,亦有廠商表示,貨品容量或重量變動是為了統一不同市場的包裝,以增加生產效率。消委會認為消費者是最終受影響和付款購買的持份者,廠商有責任在貨品包裝或銷售點,清晰列明貨品的容量或重量作出的相關改動,增加貨品資訊透明度,讓消費者能獲取正確資訊的權益。

此外,零售商亦可參考外國不少超市和商舖的做法,在貨架上列明每件貨品的每單位售價,方便消費者比較不同容量或重量貨品的價值,從而判斷哪款貨品較為划算。若貨品的容量或重量有所調整,零售商亦應在店舖當眼處及網站內展示通知,便利消費者得悉改動。

消費者可留意以下資料,以辨別「縮水式通脹」情況:

  • 對於一些經常購買的食品或日用品,應注意它們的容量或重量及相應的售價,從而計算出每單位售價作比較;
  • 如包裝設計或形狀改變、印有「新配方」或「升級」等字眼,或意味着貨品的容量或重量出現了變化;
  • 善用有列出每件貨品的售價及每單位價格的「網上價格一覧通」於網上格價(https://online-price-watch.consumer.org.hk/opw )。

 

訂閱全文:https://ccchoice.org/576-grocery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


[1] 62件貨品中有2件被納入消委會「網上價格一覧通」的日期在其重量變動之後,因而未能就相關數據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