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商號信譽
消費者選擇網購網站前,應審慎暸解網站背景,並參考用家意見。不宜單靠搜尋器顯示的先後次序或網站設計,衡量商號的信譽或假設為官方網站。消費者亦應在較為安全的「https」為首網址上購物,若然瀏覽器對網頁彈出警告字句或網頁只是以「http」呈現,切勿向該網頁透露資料。
查清營辦商地區
消費者在購物前,應查找營辦商的具體資料,不要以為網站設有的消費地區設定為「香港」,或網站顯示「.hk」字眼,代表由本港商號營運。如果消費金額以其他貨幣結算,消費者要支付匯率差價外,信用卡公司有機會徵收海外交易手續費。
認清交易對象及付款途徑
消費者必須先暸解網購平台的角色與責任,如果網站純屬交易中介平台,消費者難以得悉門票的真實來源。另外,於社交平台或拍賣網開設的網站或專頁上購物時,消費者難以掌握賣方的背景。若賣家要求消費者將貨款存入個人帳戶,有可能只是以個人身份出售貨品,消費者必須衡量箇中風險,避免蒙受金錢損失。
細閱消費條款
網絡消費一般受網站訂立之購物條款約束,消費者宜先暸解相關條款細則,尤其是遇上退款或更換貨品時,可能涉及之退貨責任及運費安排。此外,消費者應妥善保留交易憑據,例如訂單確認、電郵往來紀錄及付款紀錄等資料,以備遇上消費爭議時,可聯絡本會跟進。
定時查閱交易紀錄
消費者進行網上交易後,宜即時核對收款帳戶及貨款是否正確,及定期查閱戶口交易紀錄,如發現未獲授權的交易,應即時通知銀行、發卡機構及警方。若遇上消費爭議,尤其是商號收款後沒有交付貨品時,可嘗試要求發卡機構向收款機構提出退款申索或要求付款平台就有爭議的交易作出跟進。
小心網購成癮
網購十分便利,很容易一下子買很多貨品。但要小心如果你不自覺重複購買,甚至不理會經濟狀況,繼續網購,就有可能有網購成癮。
資料來源:487期《選擇》月刊(201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