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霜
即看以下影片,了解更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pyV1OmA2R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izXNO4deB4
日霜、夜霜分別在哪?
不少愛美人士習慣在日間先搽保濕面霜,再用防曬產品,最後才塗抹粉底和其他化妝品,所以供日間使用的日霜通常較清爽。供晚間使用的晚霜則滋潤程度較高,並具備美白、除皺等較多元化功能。
從成分列表窺探保濕效能
良好的保濕面霜應具備保濕劑(humectants)、柔軟劑(emollients)和密封保濕劑(occlusive agents)等元素,既為皮膚補充水分,亦為肌膚形成保護膜以減少水分流失。消費者在購買保濕產品時,可查看產品有否包含以下成分:
a. 保濕劑
可幫助皮膚角質層從真皮層吸收水分,最常見的有分子細小、溶於水及油的多元醇,例如甘油(glycerin)、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丁二醇(butylene glycol)和山梨糖醇(sorbitol),它們能協助水溶性成分的吸收。
當中甘油的保濕效果尤其顯著,本會曾測試市面上48款保濕面霜,其中約有一半的樣本在使用4星期後令皮膚角質層水分含量提升達30%或以上,而消費者正可從當中的10數款樣本的成分列表上,看到甘油在配方中排第2或3位,意味著在配方中所佔的比例較高。
此外,尿素(urea)、玻尿酸(hyaluronic acid/sodium hyaluronate)、乳酸鈉(sodium lactate)等都是良好的保濕劑。親水性高分子保濕劑如水解蛋白質(hydrolyzed proteins)和玻尿酸等成分,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水分經皮膚表面散失。
b. 柔軟劑
可填充皮膚細胞間的縫隙,撫平皮膚表面,令皮膚變得較柔軟有彈性,較常用的有角鯊烯(squalene)、乳木果油(jojoba oil)、植物油(vegetable oil)、石蠟(wax)等。
c. 密封保濕劑
可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減少水分經皮膚表面流失,但缺點是往往令人覺得有油膩感覺。最普遍的有礦脂(petrolatum)、礦物油(paraffinum liquidum/mineral oils)、矽化合物(silicone derivatives)、羊毛脂(lanolin)等。
d. 酒精含量高 = 保濕效能低?
雖然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濃度酒精或變性酒精(alcohol或alcohol denat.),可能會令皮膚變得乾燥。不過本會在保濕效能試驗中卻發現,即使有產品所含的酒精成分比例較高(酒精在成分列表中排第3或4位),但若樣本同時含有甘油,而甘油在成分列表中位列於酒精成分之前,樣本仍具良好的保濕效能。
事實上,酒精在護膚品中扮演著多重角色,高濃度酒精具殺菌作用。而在乳霜產品中使用酒精,可改善用後感覺黏膩的問題。另一功能是作為溶劑,幫助某些成分溶入產品中或有助滲入皮膚表面。不過如果產品中的酒精濃度較高,的確有可能刺激皮膚,引致接觸性皮膚炎,所以曾對含酒精護膚品產生不良反應的人士,宜考慮避免選用含酒精的面霜產品。相反,如果護膚品所含酒精濃度較低(少於5%),導致皮膚乾燥的機會則不大。
e. 含環戊矽氧烷產品保濕效能稍遜
矽氧烷化合物環戊矽氧烷(cyclopentasiloxane,簡稱D5)是揮發性矽油,可令護膚品更好塗抹,用後觸感柔滑清爽。D5一般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層,減低水分經皮膚表面揮發而流失。但本會卻在效能試驗中發現部分以D5為重要成分而不含甘油,或甘油成分在成分列表中排較後位置的樣本,保濕效能一般較遜色。
對乾性膚質的人士來說,由於肌膚本身缺水,如果只靠D5這種成分來防止皮膚水分流失,未必能有效改善皮膚角質層的水分含量。此外,這種物質若釋出到環境中,更可能會造成生態影響。
f. 可致敏/干擾內分泌成分
皮膚容易敏感的人士,特別要留意成分列表中有否含以下這些可致敏的香料、防腐劑和可能干擾內分泌的化學成分!
可致敏香料成分(fragrance allergens) | citral、citronellol、geraniol、limonene、linalool、eugenol、benzyl benzoate和farnesol等。 |
甲醛(formaldehyde)/ 可釋出甲醛(formaldehyde-releasing)的成分 | 如DMDM hydantoin和2-bromo-2-nitropropane-1,3-diol,對甲醛敏感的人士需多加注意。
|
防腐劑 | 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MIT)(歐洲已禁用)、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Iodopropynyl butylcarbamate,IPBC)、長鏈對羥基苯甲酸酯(long-chain parabens)如isopropyl-和isobutyl-parabens(屬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可能會影響人體內的化學物質)等。 |
防曬劑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也是懷疑內分泌干擾物。 |
啫喱 vs. 乳霜哪樣較好?
你也有這迷思嗎?根據本會的試驗結果,單看樣本的保濕效能表現,乳霜和啫喱狀樣本在保濕效能上未有明顯的差異。
「24小時保濕」聲稱真有可能嗎?
市面上有些產品聲稱具24小時保濕效能,但以往就有海外的試驗發現面霜的保濕效能並不能有效維持24小時。此外,1天24小時內一般人都會洗澡洗臉,不會只塗抹1次面霜來維持一整天,故不宜單憑這個聲稱作購買選擇。
標榜「經皮膚科醫生測試或認可」的產品較可靠?
過往本會發現,即使護膚品標有「dermatologist-tested(經皮膚科醫生測試或認可)」、「hypoallergenic(不致敏)」,仍可能含有可致敏成分,故不建議消費者憑這些聲稱作購買決定。至於聲稱「paraben free(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護膚品,亦不代表產品不含其他防腐劑。
使用面霜後有輕微刺痛感覺是否正常?
在使用保濕護膚品初期出現輕微的刺痛感覺,可能是外觀仍然完好的皮膚內,底層組織比較乾燥,或已有微細不明顯的損傷。如有這種情況,應繼續使用護膚品,輕微刺痛感應在數天內逐漸消退。相反,如發現痛楚加劇,出現皮膚灼熱,則可能是對該護膚品呈敏感反應,建議停止使用。
搽面霜皮膚搓出碎屑= 品質不好?
現時不少護膚品都添加了高分子聚合物,如玻尿酸、水解膠原蛋白(hydrolyzed collagen)、carbopol、carbomer、acrylates/C10-30 alkyl acrylate crosspolymer等,這些物質均不易被皮膚吸收,會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如使用多種護膚品和化妝品,便容易搓出細小的碎屑。由於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有機會阻礙皮膚吸收護膚品的成分,最好將此類產品用於皮膚護理程序中的最後步驟。
保濕都有最佳時機?
每日洗面後就是最理想的時間,趁着皮膚表面仍然濕潤,用毛巾輕力抹乾皮膚後,應隨即塗抹護膚品。一般而言,每日護理皮膚2次應該足夠。如在皮膚特別乾燥的日子或位置,可按需要多塗數次保濕霜。
皮膚乾燥原因逐個數
除了長期處於乾燥環境或曝曬會引致皮膚乾燥外,以下這些原因亦會令皮膚中的水分不斷流失:
年齡增長 | 隨着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脂分泌會減少,角質層變薄,令皮膚保存水分的能力下降,因而令皮膚變乾。 |
錯誤清潔皮膚 | 習慣使用強烈的潔面用品、過度清潔,或使用太熱的水清潔皮膚,會削弱皮膚的保護層,容易出現乾燥問題。 |
不良生活習慣 | 休息不足、未有每日飲用充足的水亦會令皮膚暗淡無光澤。經常飲酒也有機會令皮膚溫度提高,使皮膚微血管擴張,水分流失更快。 |
故消費者應多加留意,假如皮膚乾燥問題是天氣寒冷和乾燥環境所引致,選用適當的保濕護膚品可改善問題。但如果是因為肌膚老化或長期曝曬所致,使用護膚品一般只可延緩或減輕問題。
2. 面膜
簡短影片講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MO-cn36eo&t=2s
片裝面膜 vs. 乳霜面膜點揀好?
混合性皮膚的人士可能不宜用片裝保濕面膜,雖然可助某些缺水部位保濕,但就會令較油膩部位出現暗瘡或油脂粒,用乳霜面膜反而可針對性地為面上某個部位加強保濕效果。
含透明質酸 = 保濕效能勁?
透明質酸只是一種較常用的保濕劑,能吸收皮膚周圍的水分從而達到保濕的效果,但保濕效果與產品所用的透明質酸濃度,以及產品配方能否有效令透明質酸為皮膚吸收有關,吸收程度亦可能因各人的膚質不同而有所差異。
哪種片裝面膜質地較不易令人過敏?
其實在日常生活或醫學臨床個案中,較少遇到對面膜質料產生過敏反應的情況。選擇面膜質料一般都是視乎個人喜好,如質料的厚、薄、順滑、粗幼或貼面感。反之,消費者宜著眼於產品成分上,一般來說,美白和抗衰老的面膜較易引致過敏。消費者亦應留意面膜有否含可致敏防腐劑。
日日敷mask,皮膚反而可能更差?
對油性皮膚的人士來說,若天天敷面膜,有機會因過度補給油脂成分而增加出暗瘡和油脂粒的機會;至於對有濕疹和敏感性肌膚的人士來說,長期敷面膜則有機會增加皮膚過敏的次數和令濕疹變差。消費者亦應檢視面膜包裝建議的使用頻率,如產品說明建議每星期用1至2次,便不宜天天使用。
敷面時間越長越保濕?
實情正正相反!敷面時間不應超過產品建議的使用時間,以免皮膚水分反被面膜吸收,造成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