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頁顯示
為何加工肉總是如此「重口味」? 相比起生肉,加工肉更容易存放、攜帶和烹調,背後的秘密就在於加工到此類產品中的材料。以午餐肉和腸仔為例,生產商把碎塊豬肉原材料混合調味粉,攪拌成肉漿後,就會入罐或入腸衣,再經高溫加熱定型至製成品。 加熱過程中,肉漿內的蛋白質會出現化學反應,令肉漿收縮和出水,所以生產商通常會在肉漿中添加澱粉類食材如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及奶酪蛋白粉等。這些食材除了可吸收液態的調味料和肉汁,將之形成糊狀,提升肉漿的黏稠度之外,其高鹽分亦可讓豬肉裡的肌球蛋白(myosin)溶出,同樣有助提升肉漿的黏性,從而令餐肉或腸仔口感更具彈性,肉面平滑細嫩。而且,高鈉可延長食物保質期,這就是為何加工肉都較「重口味」。 加工肉除了致癌,還帶來甚麼健康風險?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早在2015年已把加工肉歸類為「令人類致癌」的物質。每天進食50克加工肉類,患上結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的風險約18%! 同時,不少肉類罐頭中均含有亞硝酸鹽作防腐和保持肉類色澤之用。然而,攝取大量亞硝酸鹽可引致正鐵血紅蛋白血症(methemoglobinemia),造成血氧過少,令人頭痛、虛弱、呼吸困難等。 觀看影片: 此外,肉類中含有的殘餘抗菌素,亦有機會影響人體安全。好像是以往曾用於治療染病動物的硝基呋喃類抗生素,可在動物食用組織中殘留數周,並與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產生化學反應。過往曾有研究顯示,所釋放出來的物質可能會損害實驗動物的生殖器官;或是令軟骨細胞紊亂,使關節軟骨退化,四肢變形等。而近年就有報告指,屠宰家禽後的特定加工處理措施(冷藏、抗微生物及冷凍),都可能和這些有害釋出物的形成有關。 觀看影片: 與此同時,其實大部分加工肉亦含高鈉和高脂肪。以火腿為例,本會早前檢測市面上的火腿樣本時,發現平均每100克食物的鈉含量達937毫克,而成人的每日建議鈉攝入量則不多於2000毫克。換言之,一不留神就很容易超標。當長期大量攝入過量鈉和脂肪,可增加肥胖、冠心病、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和腎臟問題等的風險,故消費者應節制進食加工肉。 識得食,可稍減健康風險? 加工肉致癌的原因,在於食物內含有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這2種物質在人體胃內的酸性環境下很容易與肉類中蛋白質的分解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其中一些正正可致癌。部分研究就發現,高溫烹調會促進肉類中的蛋白質與亞硝酸鹽的反應,形成更多N-亞硝基化合物。 同時,當利用高溫(攝氏200度以上)乾熱方法如燒烤、乾燥、燻、焗等加工或烹煮含脂肪的食物,有機化學物多環芳香烴便可能會形成。若進入了人體,亦會出現致癌風險。故烹調這些肉類時,應避免煎炸、燒烤等的高溫烹調方法。 此外,進食加工肉類時,同時進食含有豐富維他命C及抗氧化物的食物,如奇異果、柑橘等,有助抑制N-亞硝基化合物在體內形成。 了解更多,請參閱: 【547期《選擇》月刊 香腸健康陷阱零容忍!5款檢出PAHS、SEM】 【542期《選擇》月刊 火腿火雞片9成高鈉 日日吃易過量攝取】 【488期《選擇》月刊 午餐肉腸仔高鈉高脂損健康 1款更含抗生素】 延伸閱讀:食燒味也要節制 除了加工肉,燒味亦是不少消費者經常品嚐而暗藏高鈉危機的肉類。一起看看《燒味冷知識:斬料加餸?小心高鈉!》,了解哪款燒味鈉含量最高,以及怎樣吃燒味比較健康! 延伸閱讀:炸物致癌風險 上文提到高溫烹調加工肉可產生致癌風險,而其實還有部分食物同樣不宜煎、炸,否則會產生1種名為丙烯酰胺的基因致癌物質!馬上從《煮食冷知識:炸物致癌?》找出哪些食物不宜高溫烹調。
1. 蛋糕篇 你最喜歡的蛋糕,會是最「邪惡」的一種嗎?本會早前搜集了10種常見、非預先包裝的蛋糕,包括瑞士卷、鬆餅、黑森林蛋糕、芒果慕絲蛋糕、鮮果忌廉蛋糕、千層蛋糕、雪芳蛋糕、栗子蛋糕、牛油蛋糕及拿破崙蛋糕,共100個樣本,並檢測它們的脂肪及糖含量。 觀看影片 蛋糕總脂肪排行榜 平均含量 種類 第1位 牛油蛋糕 第2位 瑞士卷、雪芳蛋糕 第3位 拿破崙蛋糕、千層蛋糕 蛋糕的脂肪主要來自製作蛋糕時使用的牛油、人造牛油及起酥油,為蛋糕帶來濃郁的味道和豐盈的口感。而總脂肪平均含量最高的蛋糕組別,正正就是牛油蛋糕。 同時,牛油蛋糕的總反式脂肪(Trans fat)平均含量亦是各組別中最高。反式脂肪對人體有甚麼影響?就是提高體內壞膽固醇的濃度,並降低好膽固醇的濃度,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消費者要留神! 低脂選擇 芒果慕絲蛋糕及鮮果忌廉蛋糕 攝取過量脂肪,會增加患上多種疾病如心臟病、肥胖症、高血壓及糖尿病的風險。所以消費者應盡可能選購總脂肪含量低的產品,例如芒果慕絲蛋糕及鮮果忌廉蛋糕,此2類蛋糕總脂肪平均含量都較低。消費者在進食時亦應注意食用分量,根據世衞建議,總脂肪攝取量應少於人體每日所需能量的30%,飽和脂肪攝取量應少於人體每日所需能量的10%,反式脂肪攝取量應少於人體每日所需能量的1%。若以每天攝取2,000千卡能量計算,每日就應攝取少於66克總脂肪、22克飽和脂肪及2.2克反式脂肪。 蛋糕糖分排行榜 平均含量 種類 第1位 鬆餅 第2位 牛油蛋糕 第3位 瑞士卷 糖除了為蛋糕提供甜味,亦為蛋糕提供獨有的味道和顏色(如啡色的焦糖),同時亦可幫助保存蛋糕內的空氣,以維持其鬆軟的結構。眾多組別中,鬆餅就跑出成為糖平均含量最高的產品。因為糖可在烘焙加熱時助鬆餅成形,並增添其焦糖味道。 低糖選擇 千層蛋糕及黑森林蛋糕 雖然糖分能提供能量,但過量攝取會增加肥胖症和蛀牙的風險。根據世衞建議,成年人及兒童在食物中攝取的游離糖(食物、飲品中人工添加的糖如葡萄糖、果糖、蔗糖、蜜糖等)應少於每日總能量攝取量的10%。以每天攝取2,000千卡能量計算,每日應攝取少於50克的游離糖。消費者除了可選擇糖平均含量較低的千層蛋糕及黑森林蛋糕,亦應留意進食分量。 2. 餅乾篇 細細塊的餅乾,可帶來的健康風險讓人大吃一驚?本會早前檢測市面60款不同種類的餅乾,包括威化餅、夾心餅、消化餅、瑪利餅、梳打餅、手指餅、克力加、水泡餅和其他如魚仔餅、花占餅等。當中有約一半樣本都屬於高脂、高糖,有部分則屬高鈉。不少餅乾更有機會內含基因致癌物! 觀看影片 餅乾總脂肪排行榜 平均含量 種類 第1位 威化餅 第2位 梳打餅 第3位 夾心餅 油脂是製造餅乾的其中一種主要成分,檢測結果就顯示共有33款樣本均屬「高脂」(每100克食物含超過20克總脂肪)。此外,消費者亦應留意產品的反式脂肪含量和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含量(飽和脂肪酸亦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你可避免選擇採用部分氫化油製造的人造牛油、起酥油等(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含量較高),以及椰子油和棕櫚油(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作油脂配料的餅乾。採用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和橄欖油的產品則相對較健康。不過,消費者仍然要注意食用分量,避免攝入過多的總脂肪,以免增加患上肥胖及其他疾病的風險。 餅乾糖分排行榜 平均含量 種類 第1位 威化餅 第2位 夾心餅 第3位 其他(如花占餅、熊仔餅等) 眾多餅乾組別中,威化餅組別的樣本全屬「高糖」(每100克固體食物含超過15克糖)。從結果亦可見,加入了其他餡料的餅乾如夾心餅、花占餅等的產品,糖分普遍都較高。 餅乾鈉含量排行榜 平均含量 種類 第1位 克力加 第2位 梳打餅 第3位 其他(如魚仔餅、燕麥咸餅乾等) 鹹味餅乾的鈉含量一般較高,結果亦顯示,克力加餅和梳打餅是平均鈉含量最高的組別。由於攝取太多鈉可增加患高血壓風險,所以消費者亦要注意。 餅乾內含甚麼基因致癌物? 氯丙二醇(3-MCPD) 食品油脂在超過160°C的高溫下脫臭加工,會和氯化物產生反應,形成氯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 esters,3-MCPDE)。被人體攝入的3-MCPDE在胃腸道內被大幅水解,就會釋放出有毒的氯丙二醇(3- MCPD)。根據實驗結果,實驗動物長期每日攝入過量的3-MCPD會損害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並影響雄性的生殖系統。 環氧丙醇(glycidol) 當食品油脂在超過200°C高溫下脫臭加工,會形成縮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GE同樣會在胃腸道內被大幅水解,然後釋放出環氧丙醇。動物實驗顯示環氧丙醇有神經毒性(neurotoxicity)、抑制生育能力(antifertility)及腎毒性(renal toxicity),亦屬基因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 丙烯酰胺(acrylamide) 同是在高溫加工處理食物過程中產生。當以超過120°C的高溫而少水的烹調方法(如烤焗、油炸)烹煮食物,會令食物內天然存在的游離氨基酸天冬酰胺(asparagine),以及還原糖(reducing sugar)好像果糖和葡萄糖,產生褐化反應,形成丙烯酰胺。動物實驗顯示,長期大量從膳食攝入丙烯酰胺,會引致生殖及發育問題。同時,丙烯酰胺亦屬基因致癌物。 以沒有經高溫精煉的食油作油脂配料的產品,相對會較安全。好像60款樣本中,唯一一款沒有檢出3-MCPD和環氧丙醇的,就是採用了沒經高溫精煉的特級初搾橄欖油為油脂配料。而以棕櫚油為油脂配料的樣本,檢出的污染物含量普遍較多。 至於丙烯酰胺方面,有4款一般餅乾和威化餅樣本,及3款克力加餅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都超出歐盟基準,消費者選購餅乾和克力加餅時要特別注意。 總括而言,選購蛋糕或餅乾時,最好選擇以較健康的食材所製作的產品。如附有食品標籤,應細看其配料表及營養成分。同時亦要小心衡量進食分量。 了解更多,請參閱【530期《選擇》月刊 59款蛋糕高糖或高脂 工業生產反式脂肪含量要留神】及【540期《選擇》月刊 60款餅乾全含基因致癌物 8成半屬「高脂」、「高糖」或「高鈉」】。 延伸閱讀:反式脂肪 你知道反式脂肪也有分天然生產和工業生產的嗎?兩者又有何不同?反式脂肪甚至比你想像中更無處不在?《反式脂肪你真識?》一文,帶你深入了解反式脂肪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如何能減少攝入,守護健康。 延伸閱讀:外賣點餐 時下越來越多消費者選用外賣點餐平台,預訂食品送到家中或辦公室,然而過往我們曾收到不少使用該些平台的投訴個案。下次嗌外賣前,不妨一閱【525期《選擇》月刊 外賣點餐成新常態 留意魔鬼細節免糾紛】,留意使用相關服務的潛在風險,避免墮入陷阱。
1. 紙類 —— 較多安全疑慮 相信消費者對紙類即棄餐具一點也不陌生,除了紙碗、紙碟,近年市面更開始出現紙飲管取代膠飲管。惟紙製即棄餐具通常不耐熱、不耐水、不耐油,像是紙飲管吸水後,很容易就破爛。 此外,歐盟研究指出部分有圖案或染料的紙類餐具含有有害物質,安全程度不太理想。根據歐盟當地檢測結果顯示,以紙飲管為例,部分都含有PFAS類化學物質(多氟烷基物質,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部分含量更超出歐盟建議的安全標準。此類物質能用於防油、防水和防污,但部分屬懷疑致癌物,有機會影響胎兒發展。 同時,消費者也要當心部分產品含超標的3-MCPD(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1,2-propanediol),及重金屬如鋁。前者是食物或物料在加工或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物,在動物測試中影響大鼠的腎臟、中樞神經系統和雄性生殖系統;後者能在人體內累積,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2. 甘蔗渣漿類植物纖維類 —— 比紙類好,但亦有安全風險 第二常見的可說是此類餐具。甘蔗渣漿(bagasse pulp)是以化學或機械方法,處理甘蔗製糖的廢料植物纖維所得。此類渣漿所製的餅盒一般防水防油,耐熱程度為0至100°C(部分可放入微波爐或電鍋加熱)。這類餐盒能在大自然分解。 然而,歐盟研究指出此類產品亦可能含有PFAS類化學物質,且含量超出安全標準。部分樣本亦能被檢出3-MCPD。 3. 棕櫚葉類 —— 安全度相對最高 消費者對由棕櫚葉(palm leaf)風乾壓制而成的碗和碟可能比較陌生。其實此類餐具優點甚多,製造過程中不需添加化學物質之餘,又不會對樹木造成傷害。而且棕櫚葉製的餐具相對堅固,耐水又耐油,防漏性亦高。 歐盟研究結果顯示這類餐具的安全度亦較另外2類即棄餐具高,雖然部分產品檢出除害劑(通常用於植物的種植過程),但未有超標情況出現。 選擇即棄餐具貼士 消費者能使用可重用的餐具和器皿當然是最好,但若然有需要使用即棄餐具,宜從以下2方面考慮,選擇合適的餐具: 食物溫度 如要盛載溫度超過100°C的食物(如煎炸食品、生滾粥等),應選擇較耐熱的容器和餐具。同時亦要注意容器蓋子的耐溫程度是否也符合預期的食品溫度。 產品外觀 消費者最好避免選擇一些印有彩色圖案的餐具和器皿,可減低色素中的化學物質污染食物的風險。 環保矽膠容器 安全知多點 矽膠容器亦是近年愈來愈盛行的可重用盛載食物器具,但和上述環保即棄餐具一樣,消費者亦應特別注意矽膠產品的安全度。有研究顯示,矽膠物料中含可揮發性有機物質(如矽氧烷,Siloxanes),若含過多此類物質,可能會遷移到食物中,影響食物安全。而根據實驗結果,長期接觸高劑量矽氧烷,或會影響實驗動物的肝臟健康,故人們亦應小心。 不過,現時只有德國LFGB及法國食品接觸材料法令,對與食品接觸的矽膠製品的可揮發性有機物質含上限規定。消費者在選擇矽膠產品時,挑選符合相關標準的容器可更為放心。 延伸閱讀:認識各類可重用食物盒 自備可重用食物盒和餐具,是最環保的選擇。不過使用不同種類的可重用食物盒,有些細節需要注意,像是每類食物盒能盛載的食物、能否加熱等。馬上看《【環保開飯懶人包】可重用食物盒 各樣Dos & Don'ts》知多一點。
水性油漆較安全? 油漆一般分為水性和油性,前者只需以水稀釋就能使用,且不含易燃物質,引致火災的風險較低,故亦被視為較安全。不過,2種油漆各有特色,消費者可因應需要揀選合適的產品: 水性漆 油性漆 特點 氣味較溫和、較安全環保;簡單以水稀釋就能使用;但部分產品價格相對會較高 較水性漆防水、防鏽和耐磨;但需要在使用時添加天拿水等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溶劑(如甲醛)作稀釋,技術要求或會較高,亦會造成空氣污染,並有可能損害人體健康 適用位置 室內牆身及天花 特色牆、金屬物料、木門、櫃等 大家最為熟悉的乳膠漆、兒童漆等,都屬於水性漆。前者易用、快乾、有光澤,更可修補細小的牆身瑕疵。但若然牆壁滲水,牆身有可能會出現水印或變色,後者的抗污能力更高,並加入抗菌防霉配方,方便擦洗。 至於油性漆,例如近年流行的藝術漆,它的質地較黏稠,可塑做出不同花紋和質感,如雲石、金屬等效果,而且耐刮及不易爆裂。 你知道「1卡油」是多少嗎? 到五金舖或油漆店時,第1個遇到的難題可能是:老闆口中的「1卡油」是多少? 其實「卡」是香港業內的常用術語,亦即「加侖」,每加侖約等於4.5公升。但要注意,市面上的1加侖油漆,通常為5公升的罐裝油漆。 消費者需要買多少罐油漆,則取決於單位大小和髹漆次數。例如1個實用面積400平方尺的單位,塗3次面漆,一般約需3罐5公升裝的罐裝油漆,以及1罐白色油漆髹天花板用。 牆身顏色配搭有竅妙 香港房屋面積一般較小,設計上有時亦未必很方正。但若懂得善用牆身顏色「隱惡揚善」,就能在視覺上營造更稱心的居所: 1. 較特別的單位 如果你的單位屬於以下其中1個情況,可參考相應建議: 自然光線不足 盡量選用白色、淺米白色、淺杏色等,以免顯得暗沉。 樓底矮或開則不規則(如鑽石廳): 建議使用白色、淺米白色,不同牆身再挑選其他顏色,可增加空間感。 實用空間不足(少於300呎) 宜選用白色、淺粉色、粉藍色。 西斜問題 多用淺色油漆,因為深色油漆在陽光長期照射下容易褪色。 2. 「八二比例」 消費者亦可記住,淺色系油漆能增加空間感,深色系則顯得較沉重。因此,一般家居可採用「八二比例」,將80%牆身髹作白色或淺色,其餘20%如電視牆、床頭位置之主視覺牆,則使用深色如藍色、灰色或其他顏色。這樣既能彰顯品味,亦可避免全屋同一色調,望上去單調乏味。 小心甲醛中毒! 甲醛被列為人類致癌物質,長期接觸低劑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皮膚刺激及過敏,更甚者可能增加患上鼻咽癌或其他疾病的風險。而油漆正正是家裡釋出甲醛的主要源頭之一,消費者要如何才能避免屋企髹油後有污染物積聚的情況出現? 3招減少室內空氣中的甲醛: 1. 開窗 時常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可減少室內的污染物積聚。 2. 減濕 甲醛釋出量會隨溫度或濕度上升而增加,在炎熱潮濕的日子可使用空調或抽濕機,降低溫度和濕度,從而降低甲醛水平。 3. 抽氣 吸煙、燒香、煮食等燃燒過程都可能會釋出甲醛及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故消費者宜在煮食時開啟抽氣扇,並避免在室內吸煙。 某些油漆可以吸甲醛? 上文所提到的兒童漆,部分生產商聲稱產品含天然活性竹炭因子,能淨化甲醛及持續淨化空氣。另外,市面上較為新興、屬水性漆的環保漆,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低之餘,亦標榜可吸收空氣中的甲醛物質,達到淨化室內的效果! 特別一提,除油漆外,新添置的家具亦有機會釋出甲醛。因此,選購家具時不妨多做功課,選擇低甲醛的產品,以保健康! 了解更多,請參閱【542期《選擇》月刊 家居油漆指南 煥然一新有妙法】及【480期《選擇》月刊 如何減少室內甲醛保健康?】。 延伸閱讀:鋪地板 除了牆身顏色,裝修時如何鋪地板也是影響家居美觀度的重要因素。還沒有頭緒的話,不妨從《師傅!我想咁樣鋪地板!》一文取點靈感,看看地板又該如何選擇。
4種常見易潔鑊款式 包括傳統無石紋/顆粒紋的PTFE塗層款、有石紋/顆粒紋款、有網紋/蜂巢紋款,以及無石紋/顆粒紋的陶瓷塗層款。 傳統易潔塗層主要成分:PTFE 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是人工合成的惰性化學物,不會與其他物質起化學作用,且抗氧化、抗黏,兼耐熱、酸和鹼。但弱點是經不起硬物如金屬鑊鏟撞擊,較易破損。 塗層致癌? 在製造PTFE的過程中,或會使用PFOA(perfluorooctanoic acid,全氟辛酸)及PFOS(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全氟辛烷磺酸)。有動物研究顯示,PFOA及PFOS可能會損害肝臟、生殖功能及具致癌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亦將PFOA歸類為「或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由於PTFE易潔塗層中有機會殘留微量的PFOA或PFOS,故產生易潔鑊塗層有機會致癌一說。 話雖如此,本會曾為市面上25款易潔鑊分別進行PFOA、PFOS及金屬物質釋出量測試,結果全部樣本均通過測試,檢出的PFOA及PFOS釋出量均低於德國聯邦風險評估所(BfR,德國政府轄下專為保障消費者健康而設的獨立研究所)為易潔廚具所訂的建議上限,而檢出的金屬物質釋出量亦低於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為金屬及合金廚具所訂的建議上限。此外,BfR也指出,即使有小塊易潔塗層剝落及被吞下,也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因身體不會吸收這些塗層,塗層也不會引致身體出現中毒反應,所以消費者不用過份擔心。 當然,消費者在選擇易潔鑊時亦可揀選塗層耐磨、耐刮度較高的款式,自然用得較安心。整體而言,4種易潔鑊款式在這方面表現各有高低。 遇高溫釋出毒煙? 另外亦有研究發現,聚四氟乙烯在高溫下會釋出毒煙,溫度越高,釋出毒煙就越多。當加熱至315°C至375°C,釋出的煙可能會令人產生類似流行性感冒症狀的「聚合物煙塵熱」(Polymer Fume Fever),病人會感到畏寒、發燒、大量流汗、咳嗽及呼吸困難等。但當病人被移離釋出煙的源頭,24至48小時後就會自然緩解。 但當加熱至450°C,就會釋出四氟乙烯(Tetrafluoroethylene,TFE),令實驗老鼠死亡;當溫度升至460°C及475°C,更會分別釋出六氟丙烯(Hexa-fluoropropylene,HFP)和全氟異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PFIB)。其中TFE更被歸類為屬可能令人類致癌的物質,而參考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危險物質數據庫(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bank,HSDB)的資料,吸入這3種物質後會刺激呼吸系統,有咳嗽、頭暈、胸悶等一般刺激症狀。 日常煮食不會達此等高溫 雖然聚四氟乙烯加熱至高溫會釋出毒煙,但其實日常煮食如蒸、炒、煎、炸等,溫度都不會超過250°C,如使用易潔鑊來煎肉,煮食溫度約200°C至240°C。因此不用擔心在煮食時會釋出TFE、HFP和PFIB等,引致刺激呼吸系統或引起「聚合物煙塵熱」。 況且,當易潔鑊溫度保持在280°C一段時間後,易潔塗層未被熱解前,鑊的膠手柄已可能被熱熔,其發出的氣味足以警示使用上出了問題,須立刻熄火。 煮食表現: 熱力分布、傳熱速度、煮食不「黐底」 各款易潔鑊在煮食表現方面又是如何呢?根據測試發現,在熱力均勻度及傳熱速度方面,4種易潔鑊款式表現各有高低。在耐用程度方面,大部分樣本均表現良好,經磨擦測試後仍不會出現「黐底」情況。雖然2款網紋/蜂巢紋款易潔鑊樣本在沒有落油的情況下進行測試時出現輕微「黐底」,不過在加入食油後表現亦有所提升。 易潔鑊安全使用貼士 想確保使用易潔鑊時更安全,記住留意以下幾點: 注意易潔鑊大小 若以電爐煮食,應盡量選用與爐頭大小相近的器皿;以氣體爐煮食的話,則應調節爐火至器皿底部邊緣的範圍內。 首次使用前先清潔 首次使用前,應先用混和清潔劑的暖水,以海綿或碗布清洗易潔鑊。切勿用金屬刷或粗糙的百潔布洗擦,以免刮損塗層。 慢火預熱 用慢火至中火預熱,切勿將食油過度加熱,以免釋出太多油煙甚至燒焦。 勿把鑊乾燒 不要將空的易潔鑊放在爐火上乾燒。 避免用太高溫煮食 易潔鑊如長期在高溫(260°C以上)下使用,易潔層可能會變色,及漸漸失去抗黏效能。為了延長易潔鑊的壽命,應盡量避免用太高溫煮食。 鑊鏟要揀啱 避免用尖銳的金屬鑊鏟或叉,宜用木、塑膠或矽膠製造的用具如鑊鏟或筷子攪動食物。同時也不要在鑊面切剁食物。 常抽氣 煮食時宜開抽油煙機或抽氣扇,以保持廚房空氣流通。 用後自然冷卻 用後不要立即向鑊注入冷水,以免因溫度急劇變化而變形。 停用損壞的易潔鑊 雖然動物試驗中顯示,把剝落的易潔層連同食物吃下肚不會造成影響,不過易潔層始終不是食物,故若易潔鑊的易潔層嚴重花損和剝落,便不宜再使用。 雀鳥遠離廚房 如家中有養雀鳥的話就要注意,因雀鳥對煙更敏感,故不應將牠們放在廚房,否則容易導致死亡。 更多詳情,可參閱【505期《選擇》月刊 25款易潔鑊大檢測 平價型號也耐磨不黐底】。 延伸閱讀:選購其他廚具攻略 除了易潔鑊外,想了解更多其他入廚常用器具如膠鑊鏟、廚師刀的使用細節?馬上看《入廚必先利其器,做好全方位準備》。
1. 擦膠 近年有研究發現擦膠含塑化劑,懷疑會影響學童的健康。到底塑化劑會對人體帶來甚麼風險?哪些擦膠較為安全?一起看看。 為何擦膠會有塑化劑? 擦膠之所以能擦掉鉛筆痕跡,主要是因為擦膠中的聚合物對鉛筆(graphite pencils)在書寫時留在紙上的石墨有黏附力,尤其是質地較柔軟的擦膠,只需輕力在紙上磨擦,便可有效擦去筆跡。現時市面上的擦膠不少均以合成物料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製造,而PVC物料普遍需加入塑化劑(如DEHP)來增加成品的柔軟度和彈性,故部分擦膠或含有塑化劑。 塑化劑超標有甚麼潛藏健康風險? 各款擦膠含不同類型的塑化劑,以下部分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塑化劑都是在擦膠中較為常見。大家可從下圖中看到,塑化劑對動物的影響主要在生殖方面。台灣標準檢驗局指出,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可能會干擾兒童原有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和功能,令男性雌性化,並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機率。江蘇省質監局就提出,這些物質可能令女孩子性早熟。瑞典的一份研究報告亦指出,高濃度塑化劑可能與誘發幼童哮喘和過敏反應的個案增加有關。 不過,要評估含塑化劑的擦膠會否對幼兒構成風險,除了考慮塑化劑的含量外,亦須考量接觸的途徑、頻率和時間。一般而言,小朋友不會每天長時間使用擦膠,因此,正常使用是不會危害兒童健康。最主要的憂慮反而是如果兒童有舔舐、吸吮、啃咬擦膠的習慣,而若所用以PVC製成的擦膠的塑化劑含量高,兒童可能會因而暴露於達有害程度的塑化劑量。 找出較「安全」擦膠 本會搜羅市面上25款擦膠進行檢測,發現供小學生使用、帶香味的款式以及供事務製圖用的款式,都被檢驗出較高的塑化劑含量。相反,值得留意的是,市面上6款常見的黑色擦膠,塑化劑含量均符合台灣標準,表現令人滿意。 特別一提,市面上有些擦膠以非PVC物料生產,如熱塑性彈性體橡膠(thermoplastic rubbers,TPR;或thermoplastic elastomers,TPE)。這些物料本身較柔軟,毋須添加大量塑化劑,安全度相對較高,但成本亦可能較高。家長不妨留意產品包裝上有否標示其製造物料。 使用擦膠4大安全貼士 保留擦膠包裝的卡紙套 減少兒童使用時皮膚直接接觸擦膠的機會。 使用期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減少可能經由呼吸而吸入粉塵的機會。用後亦應妥善存放(如放回筆盒內)。 用後洗手 用完擦膠後,先洗手才進食。 糾正壞習慣 家長應不時留意小朋友有否舔舐、吸吮、啃咬文具的不良習慣,並及時糾正。 2. 蠟筆、手指畫顏料 小朋友常用到蠟筆或是手指畫顏料做美術功課,但原來這些用品暗藏不同種類的有害物質。當小孩用沾了顏料的雙手「捽眼捽鼻」時,就容易攝入有害物質,故家長需多加注意! 即看以下影片,了解更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PokafPk9o 有害物質逐項數 本會檢測市面上12款蠟筆和7款手指畫顏料,發現部分樣本含以下化學物質: 鋁(aluminium) 不少食物和日常用品也有機會含有鋁或其化合物,不過鋁的急性毒性較低,在日常生活中因飲食或使用含鋁用品而攝入鋁的機會不高,亦不會造成健康問題。但長期攝入過量的鋁,則可能引致慢性病,如鋁肺病(aluminosis)和透析腦病綜合癥(dialysis encephalopathy syndrome),患上後者有機會導致言語障礙,甚至癡呆和局部癲癇。 鍶(strontium) 本身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幫助骨骼形成。但當人體攝入過量鍶時,會出現輕微的消化道問題,如噁心、胃部不適等,也可引起骨骼生長過快,令關節粗大、疼痛,嚴重時更可引起骨骼變形、脆弱、 肌肉萎縮及貧血等。 鉛(lead) 攝入過量鉛可導致貧血、虛弱,以及損害腎臟和腦部。6歲以下的兒童特別容易出現鉛中毒,有機會損害神經系統。 鋅(zinc) 毒性較強,過量攝入鋅會引致不良反應,包括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部絞痛、腹瀉和頭痛等。如長期過量攝入,則有機會引致慢性病,如低銅狀態、鐵功能改變、免疫功能下降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等。 鋇(barium) 攝入少量水溶性的鋇或其鹽類會導致呼吸困難、血壓升高、心律改變、肌肉無力、神經反射改變、腦部腫脹及損害肝、腎和心臟健康。 銅(copper) 銅是人體另一種重要的元素,但攝入過量銅卻會對健康有害。長期攝入銅有機會刺激呼吸系統、嘴和眼睛,並引起頭痛、頭暈、噁心和腹瀉等。 多環芳香烴(PAHs) 多環芳香烴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當中有不少PAHs被確定為致癌物質,主要危害人體呼吸道和皮膚,所造成的影響則視乎攝入量、接觸途徑、時間長短等。 部分樣本檢測出的有害物質超出標準上限,故消費者要小心留神。詳情可參考第535期選擇月刊。 手指畫顏料須含足夠苦味劑 苦味劑(embittering agent),顧名思義就是為顏料提供苦度的物質,作用是當兒童意外把顏料放進口中,會因濃烈苦味而把顏料吐出。歐盟標準要求手指畫顏料應加入指定分量的認可苦味劑(Naringin或denatonium benzoate)。然而檢測結果顯示,有一半樣本都未能檢出該2種苦味劑,變相增加兒童吞下顏料的風險。 選擇和使用美術用品4個貼士 按兒童歲數挑選合適用品 選擇兒童美術用品時,應按兒童的年齡、肌肉發展狀況等選擇用品,如3歲或以下兒童手部尚未完全發展,或較難掌握小肌肉的控制,應選擇較粗的筆桿,或特別為幼童設計的美術用品。 陪孩子一同創作 使用手指畫顏料時應陪同子女一起創作,既可減少誤食顏料的風險,又可增添親子樂趣。選購產品時,亦應留意產品有否含致敏成分。 避免直接接觸蠟筆 由於部分蠟筆樣本被驗出有害物質,家長應提醒幼童不要把蠟筆直接畫在皮膚上。另外,亦可考慮選用有塑膠筆桿的蠟筆,減少直接接觸蠟筆的時間,以降低攝入有害物質的風險。使用蠟筆後,須徹底清洗雙手和書桌。 提防蠟筆碎片 使用蠟筆時,如發現蠟筆部分地方已分裂成小碎片,應盡快清理,以防幼童吸入或進食蠟筆碎片。 3. 教科書 教科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改版,相信是希望讓學生能更有效學習。但以往亦有不少消費者發現,新書和舊書內容上分別不大,故紛紛質疑是否有改版的需要。不妨聽聽專家怎樣說? 改版優劣大比拼 本會邀請了43位學者為4套共10冊於2020年改版的中學教科書作評審,看看改版是否有需要。樣本涵蓋生物、中國文學、經濟及地理科。我們可以看看由學者點評的一些改版優劣例子: 優:更新例子、數據,有助學習 好像是地理科樣本內的「珠江三角洲區域研究」,由於珠江三角洲區域急速發展,評審員都認為修訂內容,向學生提供較近期的資料和數據,如新增城市化發展的內容、更新區內的發展動向,包括智能發展、旅遊農業及污染治理措施等,甚至新增「個案研究」,以實例形式向學生解說該區域的工業和城市的最新發展,都能助學生有效學習。 另一方面,經濟科樣本中改用生活化例子取代舊版歷史性或文學性例子,並增添時事例子及更新經濟數據供學生練習或討論,如中美貿易戰、比特幣、港元與歐元匯率等,都能提高學生應用經濟學分析時事的興趣。 劣:資料不準確 可是,有些樣本在改版後,資料反而變得不準確。例如針對文學科樣本,有學者就指出文章解讀方面有出錯的地方。例如在解說時提到「太史公曰」並引述一段文章節錄,然而該段引文卻非出自「太史公曰」。 劣:不必要的潤飾 學者在某些課本樣本中找到一些不必要的改動,如插圖稍作調色或調整位置,與原版分別不大。 如何決定是否需要購買改版書? 如印刷課本書名旁註有「重印兼訂正」,這類課本修改的地方不多,並非新版課本,學生可沿用舊書。教師亦應對使用舊書的學生提供協助,把出版社以附頁或勘誤表形式為學生提供的修訂資料,給選用舊版課本的學生使用。(詳情請參閱:https://cd.edb.gov.hk/rtl/search.asp) 想查看「返學3寶」各自的詳細檢測/調查結果,可參閱: 擦膠:【480期《選擇》月刊 逾半數擦膠塑化劑含量高 父母要小心選擇】 蠟筆、手指畫顏料:【535期《選擇》月刊 小朋友注意! 提防蠟筆、手指畫顏料的有害物質和重金屬】 教科書:【529期《選擇》月刊 教科書改版調查 9成屬「略有需要改版」】
了解氣炸鍋原理 氣炸鍋內置發熱管及電風扇,主要以熱氣流代替滾油氣炸食物,鍋內電風扇驅動熱空氣在爐內循環流動,令熱力傳播得更快更均勻。縱有不同型號,但設計都大同小異。用戶只需放入食材,設定溫度及時間等便可。 氣炸鍋安全問題一覽 本會測試了市面上12款氣炸鍋,發現有各式各樣的安全問題,包括: 溫升超出標準上限 氣炸鍋各部分的溫升不能超過指定上限,以免過熱及影響產品安全。標準容許的溫度上升幅度視乎產品所用的物料種類、結構、散熱設計及是否會被用戶觸及等因素而定。測試發現,有產品的內部電線的溫升超過標準上限,亦有產品的手柄量得的最高表面溫升稍高於標準上限,用戶長期觸摸有機會增加燙傷的風險。 絕緣距離不足 不同電極的帶電部分之間,必須有一定的距離,以防因短路、跳火、漏電及過熱等而引致危險。有3款樣本的部分內部帶電部分與用戶可接觸部件之間的絕緣距離不足,較標準要求的少約1至2.5毫米不等,可能會增加短路的風險。 接地裝置設計欠佳 若電源線意外被拉扯及穩固裝置失效時,接地電線必須比其他帶電電線遲拉緊,以防地線先鬆脫,影響接地保護效能。但其中一款產品的地線並非最遲拉緊。 標示說明不足 有1款產品並未在產品上印/貼上牌子名稱及產品型號,一旦產品出現問題,用戶就未能憑標示聯絡代理或生產商跟進。同時,大部分產品的說明都欠缺警告字句,如小孩及老人等需要照顧的人士使用有關產品時須監督、不要讓幼童玩弄此產品等。 氣炸食物雖免油但仍可致癌 經常吃煎炸食物,有機會致癌,因為不少食物如馬鈴薯,經高溫(高於120°C)而少水的方式烹調時,會產生化學反應,出現丙烯酰胺(acrylamide)。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1994年將丙烯酰胺歸類為「可能令人類致癌」(第2A組),故攝取量越少越好。而使用氣炸鍋烹調食物,雖然免油,但由於是以高溫氣炸食物,故炸出來的食物亦有機會含致癌的丙烯酰胺。 事實上,本會進行測試時,根據其生產商或代理商提供的食譜氣炸急凍幼薯條,並測試薯條中的丙烯酰胺含量,發現薯條經各樣本氣炸後含每公斤102至7038微克的丙烯酰胺,最高與最低相差68倍,當中有一半樣本的氣炸薯條的丙烯酰胺含量高於歐盟基準水平(500微克/公斤)! 烹調溫度及時間大大影響丙烯酰胺含量 本會曾利用氣炸出丙烯酰胺含量最高(7038微克/公斤)的薯條的型號,進行額外測試時,發現當烹調時間減少8分鐘(溫度不變),氣炸後薯條的丙烯酰胺含量便大幅下降至207微克/公斤。 同時,若將烹調溫度下降50°C至150°C(時間不變),氣炸後薯條的丙烯酰胺含量亦大幅下降至444微克/公斤,反映出烹調溫度及時間對丙烯酰胺的產生有重要的影響。故消費者可按食材的大小、分量、厚度等自行調節烹調時間及溫度,盡量避免以高溫及長時間氣炸食物,減低攝入丙烯酰胺的風險。 4招更健康氣炸馬鈴薯 消費者常用氣炸鍋氣炸馬鈴薯或以馬鈴薯製造的食物(如薯條)。以薯條為例,消費者進行氣炸時亦可透過以下4招,減低其丙烯酰胺含量: 避免選用冷藏馬鈴薯 若使用新鮮馬鈴薯製作薯條,應避免使用儲存在6°C或更低溫度的馬鈴薯,因為內裡的還原糖(會產生丙烯酰胺的物質)含量很可能較高。 將薯條切成粗身 薯條的粗幼度會影響丙烯酰胺的產生,將薯條切得越粗身,氣炸的表面面積會越細,產生丙烯酰胺的含量會越低。 沖洗薯條 氣炸新鮮薯條前,先將薯條沖洗或水灼,可減少表面的天冬酰胺和還原糖這兩種會產生丙烯酰胺的物質。 觀察薯條顏色 薯條的顏色越深色(如深啡色),丙烯酰胺含量會越高,故只需把薯條炸至淺黃或金黃色便可。 若想了解氣炸鍋氣炸食物的表現,可參閱【532期《選擇》月刊 炸薯條過久過熱釋出可致癌物質 半數氣炸鍋存安全風險】,消費者可從中找出哪款氣炸鍋較安全,及每款型號氣炸食物的表現的詳細報告。 延伸閱讀:丙烯酰胺知多點 想了解更多丙烯酰胺這種物質,市面上哪些零食含丙烯酰胺,以及其他減低丙烯酰胺的方法,即看《煮食冷知識:炸物致癌?》一文。
小心蜂蜜含殘餘抗生素 蜂蜜有抗生素? 蜂蜜中的抗生素來源,通常是在農業中使用相關抗生素治療細菌性疾病而殘留。殘餘的抗生素主要是來自環境和不適當的養蜂做法。在歐盟和美國,養蜂業使用抗生素均受到嚴格規管。 是次測試中,本會搜集了35款一般蜂蜜及10款麥蘆卡蜂蜜(Manuka honey)樣本。所有樣本均沒有被檢出四環素類及氯霉素。不過,有2款樣本被檢出含有多種的抗生素殘餘。甲硝唑(metronidazole)在實驗動物中已被證實具有致癌性;而硝基呋喃類抗生素(Nitrofurans)是基因毒性致癌物,可能會引起基因突變。 抗生素對健康的影響 如果每天食用正常分量的蜂蜜(即每天1茶匙至1湯匙),雖然攝入的抗生素為最低分量(少於1微克),但亦可能會對健康造成長期的影響: 抗生素過敏 過往有些大型的調查顯示,1%至3%的人口可能會對各種抗生素有過敏反應。對於有這種過敏症的人來說,即使攝入少量的抗生素,也可能會引發不良的反應,例如皮疹、臉部、嘴巴和舌頭腫脹,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引致死亡。 產生耐藥細菌 另一個影響是人類細菌群內耐藥細菌的產生。儘管現時的資料有限,但也有人擔心長期攝入硝基呋喃(呋喃西林)和硝基咪唑(甲硝唑)這2種抗生素會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 天然蜂蜜不攙糖? 大家都知道蜂蜜是蜜蜂採蜜的成果,但又是怎麼從蜜蜂身上變成瓶裝蜂蜜來到我們手上?一起來看看收集天然蜂蜜的過程! 天然的蜂蜜不應含有任何外來的物質包括餵飼用糖漿的殘餘,更不應由人為添加較廉價的糖漿而充當蜂蜜出售。根據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蜂蜜標準,蜂蜜不應添加任何的物質,故蜂蜜不應攙雜糖分。然而,香港法例則只規定蜂蜜內的蔗糖含量不可多於5%,明顯落後於國際標準。 是次測試中,本會分析了樣本是否攙雜碳3植物糖(小麥、大米)或碳4植物糖(甘蔗、粟米)。結果發現有6款一般蜂蜜和3款麥蘆卡蜂蜜檢出含有攙雜糖分。 6款檢出攙糖的一般蜂蜜中,有一款產自台灣名為百花蜜的產品,其列明成分為「百花蜜,果糖」,所以百花蜜應該是主要配料,但攙雜的碳4植物糖的含量高達85%。於2013年本會的測試中同牌子的另一型號亦有類似的情況。 3 款檢出攙糖的麥蘆卡蜂蜜中,2款分別被檢出8.88%和9%碳4植物糖。現時國際間一般採納的碳4植物糖檢測限值為7%,該2款樣本輕微超出上限值。 如何「看」新鮮度? 只要憑顏色深淺,就可以看出同款蜂蜜的新鮮度。原理是甚麼呢? 蜂蜜內的羥甲基糠醛(hydroxymethylfurfural, 簡稱HMF)是新鮮度的主要質量指標。HMF普遍天然存在於蜂蜜,是果糖在酸性環境下分解形成的物質。生產加工或儲存運輸過程溫度過高,會使蜂蜜中產生HMF。HMF含量越低,代表蜂蜜越新鮮。 由於HMF會加深蜂蜜的顏色,所以選購同款的蜂蜜時,建議要挑選生產日期較近,顏色較淺的,就是比較新鮮的蜂蜜了! 產地真真假假? 蜜蜂採花蜜時,會同時把花粉帶到蜂蜜裡,透過檢驗蜂蜜內的花粉,可分析花粉所屬的植物品種,再從有關植物的生長地區就可以判斷出蜂蜜的來源地。 埃及變中國?德國變地中海? 根據測試顯示,有3款的標示地區與分析得出的地區差距較大。其中一款標示的產地為埃及,但從測試結果判斷可能是中國。有兩款包裝上標示的產地均為德國,但從測試結果判斷其蜂蜜來源地分別為「西地中海」和「南美洲、中美洲及西地中海」。 另有兩款樣本的標示產地雖然與分析結果不完全吻合,但均在亞洲地區,較為接近。 雖然香港現時沒有法例規定蜂蜜須標示來源地,不過天然釀造的蜂蜜的來源地是消費者選購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如果消費者想要購買來自歐盟的蜂蜜,則有規定可參考,歐盟規定單一來源地的蜂蜜要清楚標示來源地,而由多個來源地的蜂蜜混合而成的產品則要標示是「歐盟蜂蜜的混合物」或「非歐盟蜂蜜的混合物」或「歐盟及非歐盟蜂蜜的混合物」。 解構大熱的麥蘆卡蜂蜜 (1) 可作外敷用途的蜂蜜、有助加速傷口癒合 蜂蜜可釋出具抗菌作用的過氧化氫,麥蘆卡蜂蜜的非過氧化氫抗菌活性雖較一般蜂蜜的過氧化物活性穩定,不過現時兩者以人類為對象的臨床研究集中在外敷傷口用途,針對食療作用的人類臨床醫學研究數據則有限。 為甚麼麥蘆卡蜂蜜會有抗菌活性?貼心圖解: (2) 抗菌強度怎麼看?三種標示方法 市面上的麥蘆卡蜂蜜都有「MGO100+」、「UMF12+」、「UMF15+」等標示,到底代表甚麼呢? MGO 「非過氧化物活性」(NPA)主要衍生自MGO,因此業界除了量度NPA外,亦會以MGO測量麥蘆卡蜂蜜的抗菌強度。 UMF(Unique Manuka Factor) 是紐西蘭麥蘆卡蜂蜜協會(UMFHA)的註冊名稱及商標,印有UMF值的麥蘆卡蜂蜜都會經UMFHA認證其NPA。UMF15=NPA15,如此類推。 Manuka Pollen 近年少數產品會以「Manuka Pollen」標示花粉的數量,做法是量度蜂蜜內含的薄子木屬植物花粉的植物品種、數量和百分比。 那又是怎麼從PA/NPA/TA跳到MGO/UMF的呢?原來是因為測試NPA和TA的方法: 嗯,看懂了,所以就是MGO或UMF的數值越高,抗菌力越強。 品嚐蜜糖的注意事項 進食時,以傾倒的方式或用乾燥潔淨的勺子取出,開封後應盡快食用。 開水沖服蜂蜜時,水溫宜在60℃以下,以免破壞其營養成分。 由於蜂蜜具有一定的酸性,故應盡量避免使用金屬容器或湯匙接觸蜂蜜,以免金屬被溶出。 含糖量很高的蜂蜜具有天然的防腐功能。但當水分升高,酵母就會較易繁殖,可能會使味道改變,甚至酸敗,故蜂蜜應密封保存。 蜂蜜屬於游離糖,建議要適度食用,過量攝入游離糖,可能會增加肥胖和蛀牙等風險。 注意!1歲以下的嬰兒不宜吃蜂蜜:由於蜂蜜可能受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的孢子污染,嬰兒吃下肉毒桿菌的孢子後,有機會引致嬰兒肉毒中毒(infant botulism),因此1歲以下嬰兒不適宜吃蜂蜜。 你也需要蜂蜜潤一潤嗎?來看看【501期《選擇》月刊 13款 驗出抗生素或除害劑 麥蘆卡蜜抗菌活性高但價錢參差】詳細檢測報告,細選安全又功效佳的蜂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