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頁顯示
致癌油煙不能輕視 世界衞生組織(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高溫油炸所產生的油煙列為2A組別「可能令人類患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意味著在人類研究方面,雖暫時只得有限的證據顯示其致癌性,但在動物實驗方面已有充分的證據。 所以,除了平日盡可能要減少以煎、炒或炸的方式煮食之外,廚房亦應保持空氣流通及有適當的抽氣設備,如使用抽油煙機,減低煮食時吸入油煙的機會,以降低患癌的風險。 4類抽油煙機你要識 說到抽油煙機,相信大家馬上會想到比較傳統的雙風扇款式。其實商家近年不斷推陳出新,早已出現不同設計的機款。一起了解更多: 1. 傳統雙風扇設計 大家最熟悉、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風扇的設計。市面上大部分的雙風扇款式更可獨立操控左右的風扇。 2. 煙囱式 近年較為流行的煙囱式設計,一般而言,機身的高度是4類設計中最長的。在消委會所檢視的煙囱式抽油煙機樣本中,最高的機身接近有1米,由此可見,此款式或需佔用更多的空間。 3. 拉趟式 拉趟式的機款以嵌入方式安裝於廚房吊櫃下,不使用時可將抽油煙機的油煙過濾網推入以節省空間。以消委會所檢視的拉趟式抽油煙機樣本為例,在過濾網推入的狀態下,機身的深度僅約30厘米,是眾多機款中最短的。即使在使用時將過濾網拉出,拉出後的機身深度亦只有約46厘米,仍較大部分機款為短。此外,拉趟式樣本的機身闊度亦較其他機款為窄,約為60厘米,其他機款的闊度則介乎約70至90厘米。故拉趟式抽油煙機較節省空間。 4. 整流板式 顧名思義,整流板式抽油煙機的機身底部設有整流板(rectifier panel),故從外觀上看不到機內的風扇。 油煙怎樣走?2種抽油煙機運作模式 無論是哪種設計的抽油煙機,都是透過以下其中一種運作模式「踢走」油煙: 1. 排氣模式 排氣模式須裝設排氣喉,利用機內風扇把油煙吸入,再用油杯或過濾網收集或經排氣喉排出室外。本港家庭使用的抽油煙機,大多是採用排氣模式安裝及運作。 2. 室內循環過濾模式 相反,採用室內循環過濾模式的抽油煙機不需要向室外排氣。抽油煙機吸入油煙後,透過機內過濾網等,除去其中的油和異味後,就會釋出經過濾的空氣回到廚房。其安裝較採用排氣模式的機款簡單,亦是某些受建築限制的家庭的其中一種選擇。 不過在消委會檢測的15款抽油煙機樣本中,只有3款可選擇以其中一種模式安裝及運作,其餘樣本均只能以排氣模式安裝及運作。 那麼,揀選抽油煙機時,可參考甚麼指標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ktWpcetLs 揀抽油煙機,需看其排氣量 抽油煙機的排氣量,是揀選抽油煙機的其中一個指標。以消委會進行的測試結果來看,4類不同設計的抽油煙機樣本中,煙囱式樣本量得的排氣量普遍較高,平均排氣量約為每小時800立方米,另外3類則平均約為每小時500至600多立方米。 你可能會想,雙風扇設計的抽油煙機排氣量,應比單風扇款式高?不過事實卻令人感到意外,單風扇款式的排氣量未必低於雙風扇款式,例如本會檢測的其中3款單風扇設計的樣本,就是眾多樣本中排氣量最高的款式。 排氣量夠穩定嗎? 同時也要留意,抽油煙機的排氣量會受排氣喉的長短、彎位的多寡及出口是否當風等因素所影響。所以要達至較高的排氣量,應盡量減短排氣喉及減少彎位。 但有時受到實際環境的限制,如排氣喉出口當風,又或是抽油煙機的位置遠離窗戶,無可避免地需要安裝較長或彎位較多的排氣喉。此時,選擇一部設計良好,應付氣壓或阻力變化能力高,排氣量穩定的抽油煙機便來得重要。經本會測試所得,其實4類抽油煙機設計中都各有樣本在這方面的表現較好。 不宜直接比較不同產品聲稱的排氣量 在選購抽油煙機時,消費者可能會根據產品宣傳聲稱的排氣量作決定。但要注意,廠商未必會在網頁及單張上說明是在甚麼測試條件下得出產品聲稱的排氣量,測試所採用的標準或量度單位亦可能各有不同。有廠商採用歐洲EN標準量度,亦有廠商採用日本JIS標準或台灣CNS標準量度,所以選購時未必可以直接比較產品聲稱的排氣量。 另一項常看指標:風扇轉速 另一項揀選抽油煙機時消費者會參考的指標就是風扇轉速。在15款測試樣本中,量得的風扇轉速由每分鐘近900轉,至高達每分鐘2000多轉,相差約1.5倍。當然,其耗電功率更是不能忽視,因為撇除照明燈所用的電量,當抽油煙機的風速設定在最高段數時,本會發現樣本的耗電功率介乎近90至260瓦特。假設每天開機2小時,以每度電$1.2推算,每年電費可介乎$70多元至$200多元,相差甚遠!但本會亦發現,樣本的風扇能源效率,與其款式所屬類別並無必然關係。 產品整體設計亦影響抽油煙能力 抽油煙機的抽油煙能力除取決於排氣量外,產品的整體設計亦是重要的因素。不同型號的抽油煙機,由於設計不同,即使是排氣量較高的型號,也不一定有較佳的抽油煙能力。 雖然上文提到,消費者衡量購買哪部抽油煙機時,大多會以產品的排氣量及風扇轉速作比較。然而測試發現,排氣量或風扇轉速較低的樣本,其抽油煙能力未必較差。就以2款煙囱式樣本為例,排氣量較低的樣本實際上比排氣量較高的樣本在抽油煙方面更「抽得」;再看風扇轉速屬15款樣本中最低的2個型號,它們各只有1個風扇,但抽油煙能力卻比其中1個雙風扇及轉速較高的樣本稍佳。 抽氣味、抽蒸氣表現又如何? 抽油煙機除了能抽走油煙,令我們煮食時不至在廚房裡「如墮迷霧」之外,更能避免家中瀰漫一陣油煙味。從本會測試的結果來看,所有樣本在這方面的表現都不錯。 而平時你可能會經歷過抽油煙機有「倒汗水」滴下的情況出現,這關係到抽油煙機的抽蒸氣能力。抽蒸氣能力越高,代表能降低房間內相對濕度的速度越快,越能避免「倒汗水」產生。 集油能力強 清潔不用大陣仗 抽油煙機可抽走大量油煙,而為了防止油污積聚而增加火警風險,用戶都應定期按說明書指示清洗抽油煙機。若不想清潔機內部件變成一項艱巨的任務,消費者就要懂得揀選油杯、油煙過濾網集油能力強的款式,如這些可拆下清理的組件的集油能力越強,留在機身及排氣喉內的油煙就越少,會更加方便清理。 有些型號更設有自動清洗的功能,用戶只要注入清水並啟動該功能,便會自動噴洗抽油煙機的內部,2款設有該功能的樣本在測試中清潔效果不俗。另外,市面亦有型號設有電熱除油的功能,啟動該功能後,機內會產生熱力以助清除機內的油污。 不可忽視的細節 比較過最重要的抽油煙機功能後,還有些細節你也可納入考慮的因素之列。好像其照明表現,有些型號的光度相對較暗及不平均,煮食時可能會較不方便。某些抽油煙機款式會設有較多風速段數的選擇(4段),讓你可因應油煙多少的程度調校至相應風速。不少樣本更設有延遲關機的功能,讓用戶可在煮食完畢後繼續開動抽油煙機1至15分鐘,然後自動關機,方便徹底抽走廚房內的油煙。 安全表現參差 測試發現部分抽油煙機樣本在安全測試中的表現有改善空間,例如有樣本的插頭從插座拔出1秒後,插腳之間的電壓高於標準要求的上限,所以用戶在拔出插頭後,不宜馬上觸摸插腳。另外亦有樣本的底板打開後,有機會被用戶接觸到小部分絕緣保護不足的內部位置,又或是手指能觸及扇葉。故用戶打開底板前,應先按照說明書的指示切斷電源,以避免觸電或受傷的風險。 安裝高度有考究 根據國際IEC安全標準,抽油煙機機底與氣體煮食爐具頂部之間,最少要距離65厘米,以防煮食時的高溫影響抽油煙機的安全操作。但安裝位置亦不能太高,以免影響抽吸效果,所以最好應依照製造商的指示安裝。 最後順帶一提,鑑於最近有大廈爆疫的情況出現,專家建議,假如廚房窗與鄰舍的廁所窗相近,記得先關好廚房窗才使用抽油煙機。否則如碰巧鄰居染病,隨時會因同時開機和開窗而造成負壓,將病毒扯入室內。 要找出市面上哪款抽油煙機表現較出眾,查閱【518期《選擇》月刊 油煙可致癌 5款抽油煙機抽力強】,即可得知消委會所測試的15款抽油煙機的測試結果。 延伸閱讀:想減少油煙,原來用咩食油都關事 ! 粟米油、橄欖油、芥花籽油等,都是常用於烹調的食油。當選擇食油時,其實亦要留意烹調的方法,而決定使用甚麼類型的食油,因為不同種類的食油有不同煙點(smoke point),亦即食油加熱後開始冒煙的最低溫度,直接影響所產生的油煙量。例如初榨橄欖油的煙點較低,會因高溫而釋放大量的油煙,所以只適用於低溫煮食如製作沙律、涼拌等。看看以下圖表,你就知道哪款食油的煙點較高。 以下影片,更總結了消委會對市面不同種類的食油安全測試結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4LCb0KIFs 同時,查看【489期《選擇》月刊 不同種類食油的營養價值】及【489期《選擇》月刊 60款食油大檢測!哪款檢出塑化劑、污染物或致癌物?】,你可了解更多關於如何選擇不同食油的資訊。
鈉到底是甚麼? 鈉(sodium,Na)是一種礦物質,天然存在於大部分食物及飲用水中。人體需要適量的鈉來調節體液及酸鹼值平衡,以維持肌肉活動,協調神經傳導,幫助身體吸收其他營養素。但過量攝取或缺乏鈉,或有機會引致不良的健康影響。 鹽是主要的鈉來源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最常透過食鹽(亦即氯化鈉,sodium chloride,NaCl)攝取鈉。鹽含有約40%的鈉和60%的氯,除了可增加食物的味道,亦能降低食物的水活性(water activity),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及繁殖,以延長食物的保質期。 另外,鈉亦常見於蘇打粉(碳酸氫鈉,sodium carbonate),食物添加劑如防腐劑(硝酸鈉,sodium nitrite/鉢甲酸鈉,sodium benzoate)、味精(穀氨酸一鈉,Monosodium glutamate,MSG)等。 調味料中的鈉 看過上述解說,大家就會了解到,為何調味料會是我們平日攝取鈉的主要來源,因不少調味料均含有鹽和食物添加劑。 以魚露為例,傳統發酵製造的魚露是把魚混合食鹽,再進行不少於6個月的發酵,之後會加入鹽水,然後繼續發酵而成。食品法典委員會的《魚露標準》更列明,100毫升魚露中,鹽含量不可少於20克,即鈉含量不可少於8克(8,000毫克)。 成人每日最多可攝取幾多鈉? 剛才提到,過量攝取或缺乏鈉,都有機會為身體帶來壞影響。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就建議,健康的成人(16歲或以上)每日攝入不多於2,000毫克的鈉(約1平茶匙/5克)的鹽,有助防止高血壓並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風和冠心病的風險。 小朋友又能攝取幾多鈉? 6個月以下 腎功能尚未完全發展,故不可食用任何調味料。 6個月至1歲 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大部分食物如蛋、奶、肉、魚及飲用水本身已含鈉質,而食物天然的味道已足夠刺激BB的味覺,所以家長毋須額外加入任何調味料。 1至3歲 食物亦應盡量避免加入調味料。若小朋友從小開始吃濃味的食物,長大後會偏好多鹽多糖的飲食習慣,增加患上營養不良和長期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等的風險。 如家長想烹調出口味更多元化的料理,可選用一些有獨特味道的蔬果和香料作 配料,如薑、蔥、蒜、菠蘿、番茄、黑胡椒、奇異果等,又或是採用香草浸製的食用油烹調食物。 4至15歲 建議鈉攝入量為1,200至2,200毫克(見上圖)。 哪款調味料鈉含量最高? 消委會曾搜羅市面有售的10類調味料:醬油、雞粉、雞汁、魚粉、魚露、蠔油、番茄醬、XO醬、辣椒醬及辣椒汁共130款產品,並檢視其包裝標示,比較當中的鈉和糖含量。本會發現,鈉含量最高的類別為雞粉、魚露,最低為番茄醬和魚粉。 最高:雞粉、魚露 數據顯示,每100克雞粉的鈉含量平均達到16,980毫克,意味著食用12克雞粉已超過每日的鈉建議攝取量。當中鈉含量最高的雞粉產品樣本,鈉含量更高達21,600毫克。 而鈉含量第二高的魚露,樣本所含的鈉含量平均達8,996毫克,鈉含量最高的產品達本,更達11,975毫克。 中高:雞汁、醬油、蠔油 以雞汁為例,此類別的樣本鈉含量平均達7,644毫克。至於最常見的生抽和醬油,樣本每100毫升平均含7,113毫克鈉,即1平茶匙生抽/醬油約含356毫克鈉。 至於蠔油的鈉含量平均值為每100克樣本含3,658毫克鈉,以1平茶匙蠔油(約6克)含219毫克鈉計,食用大約3平茶匙蠔油已接近每餐的建議鈉攝取限量。 較低:辣椒醬、辣椒汁、XO醬 相比上述的調味料,這類調味料的鈉含量平均較低。辣椒醬及辣椒汁樣本平均每100 克含2,008毫克鈉,而XO醬樣本則平均每100克含1,124毫克鈉。 最低:番茄醬、魚粉 番茄醬在眾多調味中,平均鈉含量為最低,當中最低的樣本,每100克更只含98毫克鈉。特別一提,番茄醬亦有分為Tomato sauce、Tomato puree及Ketchup。Tomato sauce和Tomato puree就是一般用於製作意粉的醬汁,通常只含番茄及鹽,亦含較多水分;相反,多作薯條、炸魚塊佐料的Ketchup,還會再加入大量的糖、其他材料或食物添加劑,故Tomato sauce和Tomato puree樣本的鈉含量平均會比Ketchup為低,兩者可相差300多毫克鈉。 至於魚粉,調查中唯一的魚粉樣本每100克亦只含550毫克鈉,換言之,食用364克魚粉才超過每日的鈉建議攝取限量。 揀調味料還要注意這幾點 比較同類別產品的鈉含量 雖然有些類別的調味料鈉含量普遍偏低,但千萬別忽略同一類別中的產品,鈉含量亦能有巨大差異。以上圖顯示的數據為例,辣椒醬及辣椒汁雖屬平均較低鈉的組別,但當中最高和最低鈉含量的產品,可相差5,000多毫克,所以揀調味料實在要細心比較。 減鹽醬油不等於低鈉 看到「減鹽」二字,消費者或會認定產品並沒添加很多食鹽,故產品屬低鈉。但其實減鹽產品只代表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鈉含量起碼少25%,而每100克/毫升的鈉含量,亦起碼少了120毫克。也就是說,鈉含量的確是少了,但不一定代表是少到達「低鈉」水平的程度。 小心蒸魚豉油、甜豉油的糖含量 有時候進食部分屬較高鈉的調味料如醬油,但感覺味道不太鹹,原因很有可能是加入了大量的糖,掩蓋了部分鹹味。本會在調查中亦發現,老抽、蒸魚豉油和甜豉油除了鈉含量較高,大部分所含的糖分都較高,其中所有甜豉油樣本及2款蒸魚豉油含糖分更是特高,而他們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亦有大部分來自糖。 此外,本會亦發現蠔油普遍糖分屬偏高,部分番茄醬加入了大量的糖,以甜味平衡部分鹹味和酸味。某款辣椒醬的糖含量也是特高,相信是使用了大量的糖以製造甜辣的味道。 世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日攝取游離糖(亦即天然存於食物中,及人工添加到食物的單糖和雙糖)的分量,應少於總能量攝入量的10%。雖然糖為身體提供能量,但並無其他的營養價值。攝入過多的糖會增加蛀牙、超重和患肥胖症的風險,糖尿病人就更需特別留意食用的分量。 總括而言,揀調味料時要緊記看清楚營養標籤,選購鈉及糖含量較低的產品! 煮食健康貼士 準確量度調味料分量 要知道,我們煮食時通常都不是使用單一種調味料,而是同時混合多種調味料使用。故本會建議消費者在烹調時,以每人每餐不多於三分之一平茶匙鹽的建議限量作參考,將之換算為應下的調味料分量,並使用量匙準確量度。這樣你就可了解自己的食用分量,也能靈活計算出每一餐調味料的適當用量。到進餐時,你亦可先行試味,才決定是否額外添加的調味料。 調整對鹹的味覺 成人的膳食習慣經過長時間培養,對鹹的味覺經日積月累形成,很難一下子停用調味料,但習慣是可以慢慢改變的。消費者知道自己的調味料用量後,可逐步減量,慢慢調整對鹹的味覺,改善舊有的膳食習慣,從而減低患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 多食用天然食材 減少食用加工食品如火腿、香腸、芝士、午餐肉和罐頭食品等,亦可以減少攝入鈉。同時,消費者亦可選用有獨特味道的天然食材或香草香料代替調味料。 將醃肉時間延長 延長醃肉的時間,就可做到既入味又減少調味醃料用量的效果。 盡量少汁 醬汁通常含有不少鈉,故避免用汁撈飯,或飲用湯麵和火鍋的湯底,都可以減少吸收鈉。 適量盡食鉀含量豐富的食物 為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系統疾病,除進行低鈉飲食外,消費者另可增加每天的鉀攝入量。鉀質可維持體液的總容量、身體電解質的平衡,及正常細胞的功能。 世衞建議,除腎功能不健全的患者,或因藥物治療而導致未能正常排出鉀質的病人外,健康的成人每日應從食物中攝入至少3,510毫克鉀,兒童每日的鉀攝入量則根據能量需要再調節,從而令體內鈉及鉀的水平達至平衡。 鉀含量較豐富的食物有薯仔、番薯、番茄、菠菜、杏脯、香蕉、豆類、低脂或脫脂牛奶和乳酪等。 想知道哪款調味料是最健康之選?馬上click入【471期《選擇》月刊 新年食得健康 高鈉高糖蠔油少用為妙】及【467期《選擇》月刊 雞粉/魚露/雞汁/醬油鈉含量高 慎防過量攝取】,看看本會的調查數據整合! 另外,你亦可查閱【圖解烹飪致癌物! 】一文,了解更多食物安全知識。今個新年,食得更健康!
礦物油成分有何用? 礦物油(paraffinum liquidum/ mineral oil)是常用於製造護膚品和化妝品的成分,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減少水分經皮膚表面流失。但不同成分含有不同結構的礦物油碳氫化合物(mineral oil hydrocarbons),而當中礦物油飽和碳氫化合物(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簡稱MOSH)和礦物油芳香碳氫化合物(mineral oil aromatic hydrocarbons,簡稱MOAH)2種,就可能為人體帶來潛在的健康風險: MOSH 它可以按物質的分子量分為短鏈(碳分子數量少於C25)及長鏈2類種(碳分子數量由C16至C35、由超過C35至C50等)。有動物研究顯示,短鏈MOSH或與肝臟肉芽腫(hepatic granuloma)的形成有關連。 至於長鏈MOSH,則可能會在體內脂肪組織、淋巴結、脾臟和肝臟等積存,造成脂肪肉芽腫(lipogranulomas)及形成細小肉芽腫(microgranulomas)。 MOAH 亦可以按物質的分子量分為短鏈及長鏈,它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部分更被懷疑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 有見及此,外國對潤唇膏中此等物質的含量都設有相關建議和規限。 如何能減少攝入礦物油物質? 看成分列表慎選產品 如在產品的成分列表中看到有礦物油成分,如下圖所示的礦脂(petrolatum)、礦物油、聚乙烯(polyethylene)、聚丁烯(polybutene)等,而這些成分更是列於成分列表中的頭3位的話,該產品較大機會被檢出較高含量的MOSH。同時,亦有大部分同時被檢出含有MOAH,所以要盡量避免選用含這些成分的潤唇膏。 致敏成分要留神 除了上述礦物油成分有機會為人體帶來健康風險,某些潤唇膏亦可能含有致敏物質,所以大家要份外留神,避免潤唇變爛嘴! 香料 不少潤唇膏亦會添加香味,但事實上,每種香味的香料成分可能是由多種化學物質組合而成。當中有部分香料物質的致敏性會較高,亦有部分香料物質雖然本身的致敏性不算高,但在接觸空氣後,就會形成致敏性高的物質,例如常見於潤唇膏產品的檸檬烯(limonene)和芳樟醇(linalool)。 抗氧化劑(anti-oxidants) 用來減低唇膏產生氧化物的抗氧化劑同樣有機會致敏,尤其是濕疹患者,可能會在使用產品若干時間後,使唇部出現過敏反應,如痕癢、脫皮,甚至皮膚出現裂痕,有灼熱和刺痛感覺。 重金屬 像是鎳(nickel),就是一種為人熟悉的致敏物,經由皮膚接觸有機會引致過敏性接觸性唇炎(allergic contact cheilitis),如出現乾燥、脫皮、龜裂、有裂痕、紅斑、浮腫,有灼熱和刺痛感覺等。另外更有研究指出眼部化妝品中鎳含量低至1mg/kg也有機會令容易敏感的人士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所以大家要特別留意潤唇膏產品中的鎳含量。 羊毛脂(lanolin)和防曬劑(UV filters) 用來滋潤皮膚的羊毛脂,以及2種防曬劑:二苯酮-3(benzophenone-3/ oxybenzone)、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都是常見的致敏元兇,後者更甚至是潛在內分泌干擾物(potential endocrine disruptors)。 這些情況亦會令嘴唇皮膚情況變差! 用了含致敏成分的潤唇膏,固然大機會令雙唇皮膚情況變差。同時你亦要留意,過度曝曬、寒冷、乾燥和極端的天氣其實都會令唇部皮膚變乾燥,顯得粗糙、暗淡無光澤,甚至出現脫皮,皮膚龜裂。此外,經常用口呼吸也有機會加劇嘴唇乾燥問題。 潤唇貼士 要讓雙唇時刻保持滋潤,最好的方法是定時補搽潤唇膏,這有助抗禦環境轉變。如預計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可選用具防曬效能的潤唇膏。若逗留在室內環境,使用一般潤唇膏便可。 同時亦要記得避免經常抹嘴,因為這會削弱唇部皮膚天然的油脂保護層。進食和飲水前,先抹掉唇上的潤唇膏,亦可減低經由口服途徑攝入礦物油物質的機會。 消委會為你檢測了市面上45款潤唇膏,想知道哪款是較安全的選擇,即看以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1kpxndmiU)並 click入【521期《選擇》月刊 8成潤唇膏驗出有害礦物油物質 部分潛在致癌風險】查看報告。
買奶粉篇: BB要飲幾多號奶粉? 「幾時要轉2號?」「繼續食1號唔轉2、3號得唔得?」常常見到其他家長討論幾多號奶粉,聽得一頭霧水?原來符合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的嬰兒配方奶,可分為1至4號: 1號(嬰兒配方產品,infant formula) 適合初生至12個月大的BB食用,是擬作母乳的替代品。這產品經特別製造,以及在BB獲餵哺適當的補充食品之前,單憑該產品本身,已可滿足BB的營養需要。 2號(較大嬰兒及奶兒配方產品,follow-up formula) 俗稱「大仔奶粉」,是母乳或嬰兒配方產品的替代品,適合6個月大但未滿36個月,開始進食固體食物的BB食用。在逐步多元化的膳食中,2號奶粉能作為液體部分的食物,但不能作為唯一的營養來源。 3、4號(成長/助長配方奶,follow-up formula) 適合1歲或以上的BB,以攝取額外的營養。 要分辨該罐奶粉是幾多號亦不難,因為在奶粉罐上通常會以字體較大的文字來標明其所屬類別的號碼。 幾時轉「大仔奶粉」? 相信這是不少父母的迷思,實際上,雖然「大仔奶粉」的成分和初生嬰兒配方有少許分別,但其實只要為BB提供足夠輔食,已有足夠的營養,未必要轉食大仔奶粉。1歲以後,BB的餐單更逐漸多樣化,奶類飲料已變成輔助性,父母就可考慮以牛奶取代,直至BB戒奶為止。 飲牛奶方面,1歲至2歲大的BB 可以飲用全脂奶,因BB需要攝取足夠的脂肪以幫助成長。2歲至5歲大的BB,只要有充足的固體膳食,就可考慮飲用低脂奶。至於5歲以上則可飲用脫脂奶,因過量攝取脂肪和能量會增加日後患上肥胖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解構奶粉廣告中的成分! 平日看奶粉廣告都聽不少,奶粉商聲稱產品內含有益生菌、DHA、PhD種種成分,有助BB腦部、視力、免疫系統等等的發展,亦可幫助排便。實際上,這些成分真的如奶粉商所說,能有效為BB提供足夠的營養及正常發展嗎? 益生菌(probiotic) 屬於有活性的微生物,具有改善腸道菌群平衡的能力,進食足夠的分量對健康有益處。較具代表性的益生菌包括乳桿菌(Lactobacillus,又稱乳酸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和鏈球菌(Streptococcus)。 益菌素(prebiotic) 聲稱能提升BB腸道健康的益菌素(又稱益菌生、益生纖維),是一些不能被人體消化的有機物質,在腸道內會刺激益生菌的生長或活動。益菌素通常是一些寡糖(oligosaccharide),又稱低聚糖或寡聚糖,這些成分亦屬於可溶性/水溶性膳食纖維(soluble dietary fibre)。 DHA 大家常常聽到有助BB腦部發展的DHA,其實是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縮寫,是奧米加三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ω-3 fatty acid/n-3 fatty acid)的一種。日常膳食中,我們主要可從魚類攝取DHA,特別是油性魚類如三文魚、鯖魚、鯡魚、鯷魚和香魚。 AA 同樣,亦是有助BB大腦和神經系統發展的AA是Arachidonic Acid(二十碳四烯酸)的縮寫,是奧米加六脂肪酸(omega-6 fatty acid/ω-6 fatty acid/n-6 fatty acid)的一種。日常膳食中主要可從動物脂肪、肝臟、蛋和魚攝取AA。 母乳天然含有DHA和AA,牛乳則不然,故牛乳配方奶粉內的DHA和AA均屬添加物。此外,健康BB體內可自行利用奶粉中的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和α-次亞麻油酸(α-linolenic acid)來製造DHA和AA。 針對以上幾種的成分,雖然有個別研究顯示奶粉加入這些成分會對BB有益處,但仍需更多研究證明其臨床效用,及是否須常規性地加入奶粉。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目前這些都不是奶粉必須含有的成分。 β-聚葡萄糖(β-Glucan) 聲稱能增強BB免疫力的β-聚葡萄糖是碳水化合物,以真菌、酵母、部分細菌及穀類(如燕麥和大麥)的細胞壁為主要成分。但根據現存的資料,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可增強BB的免疫力。 PhD(磷脂,Phospholipid) 不是薄餅公司也不是博士,PhD其實是一種脂肪,聲稱有助BB腦部的發育。母乳及牛奶天然含有PhD。從奶粉產品上的標籤顯示,所添加的「乳化劑(大豆卵磷脂)」就是其磷脂的來源。卵磷脂其實是食物中常見的成分,除存於大豆外,蛋、肝臟、牛肉、花生、蔬果如椰菜花、馬鈴薯、橙、蘋果等亦含有卵磷脂。不過現時還沒有足夠證據來證明PhD對BB的智力發展有特別益處。 水解蛋白配方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一個一個連接而成。正常情況下,人體(包括BB)進食蛋白質後,消化系統就會將蛋白質消化和吸收。那水解蛋白質是甚麼?經過水解作用的蛋白質,把長鏈蛋白質分解成較短的蛋白質和游離胺基酸,聲稱可幫助BB更好消化蛋白質。 含水解蛋白質的奶粉又稱為水解配方,根據水解作用的程度可分為「胺基酸元素配方(Amino acid-based formula)」、「高度水解配方(Extensively hydrolyzed formula)」和「部分水解配方(Partially hydrolyzed formula)」。前兩者亦可稱為「低過敏配方(Hypoallergenic infant formula)」,「高度水解配方」奶粉一般更是用作治療性飲食,餵哺不能消化牛乳蛋白或對其過敏的BB。然而實際上,還是沒有足夠證據來證明「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對BB消化、吸收及抵抗力有特別幫助。 總括而言,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以及專家意見,上述的成分都不是奶粉必須加入的成分。基本上各品牌的奶粉成分大同小異,所以家長在選購奶粉時,不應過度受產品的聲稱和宣傳所影響。相反,應查看其產品標籤,並視乎實際的需要及產品供應量等因素來考慮。 還有:奶粉標籤告訴你的事! 1. 食物配料及成分表 你可以看到奶粉所含的成分如乳糖、植物油、脫脂奶粉乳化劑等,從中也能得知產品是否含有或會令BB出現敏感症狀的物質。 2. 營養資料(nutrition information) 大部分嬰兒奶粉罐上的標籤都有標示每100克(per 100g)奶粉所含的營養素及含量,有助家長知道BB吸收了甚麼營養及各種營養的比例。另外,標籤亦同時標示每100毫升(per 100ml)奶水所含的營養,方便父母計算BB每天攝取的營養會否過多或過少。 3. 沖調步驟及建議餵哺分量 不同廠商製造奶粉的過程及方法不一,故沖調的方法和分量也不同。如果不按照指定的方法沖調,奶粉可能難以完全溶解,或沖出比原來的較稀。同時,大部分奶粉標籤上都有建議用量表,按照BB的月齡標示建議每次使用的奶粉及溫開水的分量,以及每天餵奶的次數。最好還是依照建議的分量餵哺BB,否則可能令奶水中的水分和營養過多或過少,從而衍生2個問題: 長期飲用過濃的奶:BB會因感到口渴而啼哭,父母誤以為BB不夠飽肚又再餵奶,以致過量餵哺; 長期飲用太稀的奶:不耐飽,使BB吃奶後不久又感到肚餓而啼哭,長遠來說,更可能令BB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 (注意餵奶量仍需按個別嬰兒的需要或跟從醫護人員的指示。) 4. 食物保質期 由於奶粉並不屬於一些非常容易變壞的食物,故未開封的奶粉可依據包裝上的「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的標示得知奶粉的保質期。不過,已開封的奶粉通常只能保存三至四個星期,或按包裝上的指示保存。應棄掉放置過久的已開封奶粉,因此食用量不多的話,建議購買分量較小包裝。 5. 特別儲存方式或使用指示 如奶粉須使用特別的儲存方式才可在標示的保質期內保持其特定品質,或有特別的使用方法,均須在標籤上加以陳述或說明。 開奶篇: 開奶7步曲 由於現時配方奶粉的製造技術未能做到無菌消毒,所以沖調奶粉時,要多加注意衞生及食品安全,以免對BB未發展成熟的腸道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即看以下步驟及注意事項: 1. 清潔 無論是沖調奶粉的地方還是雙手,都要清潔乾淨。用梘液和水洗淨雙手後,要以乾淨的布或紙巾抹乾。 2. 準備奶樽 取出已消毒的奶樽,如奶樽中有「倒汗水」就應先倒掉。 3. 量度分量 根據奶粉罐上的指示按比例量度奶粉和水的分量。每個牌子罐內提供的勺子大小不一,應使用原廠提供的勺子。同時不要壓實匙內的奶粉,以免使用過多奶粉,令奶水過濃。 4. 沖調奶粉 煲滾自來水或蒸餾水,煮沸後置於室溫不超過30分鐘,用至少70°C的水來沖調配方奶,以殺死奶粉中有害的細菌。但要注意,過熱的水會破壞奶粉內的維他命,亦要避免使用礦泉水沖調嬰兒配方奶粉,因為礦泉水的礦物質含量較高。記得要先注入水,然後再加入奶粉。取奶粉時,先盛滿勺子,再用清潔的刀子刮平勺子上多出的奶粉,但切勿擠壓奶粉。 5. 令奶粉溶化 把奶嘴、樽蓋等組件組合套好在奶樽,然後輕輕搖晃或轉動奶樽, 讓奶粉徹底溶化。切勿大力搖晃,以免大量空氣進入引致起泡。 6. 座凍熱奶 此時,奶的溫度仍不是適合飲用的溫度。你需要將奶樽放到流動的自來水下,或把奶樽放到冷水中,令熱奶變暖至與體溫相若。要注意的是,用來冷卻的水位需低於樽口,亦不可接觸到奶嘴。你可將奶滴在手腕內側,或使用轉色溫度貼,測試溫度是否適當。 7. 立即飲用 已沖調的嬰兒配方奶應立即飲用,不宜放在室溫過久,以免細菌生長。如超逾2小時仍未飲用,必須丟掉。同時,飲用過的嬰兒配方奶,可能已沾上口腔內的細菌並繁殖生長,所以不可再加熱飲用。 如要儲存預先沖調好的奶,亦應盡量減少它置於室溫的時間。你可將沖調好的奶即時放入雪櫃冷凍部分(避免放入冰格),儲存於4°C或以下。儲存於雪櫃內超過24小時仍未飲用的奶,亦應棄置。 餵奶又有甚麼要注意? 1. 飲用預先沖調好的奶 將存放於雪櫃的奶拿出後,可將奶樽放進暖水中加暖,並於15分鐘內完成加暖程序,以減低病菌滋生的機會。緊記要避免將奶放入微波爐加熱,因為加熱後的奶溫度分布不均勻,容易燙傷BB。餵奶前亦要先將奶搖勻。 2. 俾BB自己飲奶萬萬不能 不可將奶樽墊高讓BB自己飲奶,否則會有窒息的危險。 3. 讀懂飽的心聲 餵奶時要留意BB是否已有飽的示意,若BB不願再吸啜,父母就應該停止餵奶,千萬不要強迫BB飲完樽內的奶。 4. 不讓BB含住奶樽進睡 假如BB已入睡而停止吸啜,便可拿走奶樽。不要讓BB養成含住奶樽睡覺的習慣,可減低日後蛀牙的機會。 BB對牛奶過敏? BB飲用牛奶蛋白質的配方奶後,如出現不適,原因可能是患有半乳糖血症,也可能是 對牛奶蛋白過敏。而對牛奶蛋白過敏的BB,也可能對大豆、羊奶蛋白質過敏,因此大豆蛋白或羊奶嬰兒配方奶粉並不適合食用。父母應先諮詢醫護人員,評估和診斷BB是否有需要使用特殊醫用嬰幼兒配方產品。 BB飲奶粉便秘? 事實上,奶粉中的蛋白質成分或與BB便秘問題有關。乳蛋白大致可分為乳清蛋白(whey)和酪蛋白(casein)。其中酪蛋白在牛乳內的比例較母乳內的為高,理化特性亦不同,牛乳內的酪蛋白較難被BB腸胃消化。另外,大便乾硬與奶粉中的脂肪成分亦有關。嬰兒配方奶粉中的棕櫚酸都是處於三酸甘油酯的Sn-1和Sn-3位上,它們被消化酶釋放後,游離棕櫚酸會與腸道內的鈣相結合,形成鈣皂,是大便乾硬的成因之一。加上奶粉一般添加了鈣質和鐵質,這都會令BB大便較硬身。不過,在BB 6個月以後便可進食其他食物,如膳食中包括足夠的水果和蔬菜,應可改善便秘。 最好,還是母乳餵哺 如果能選擇的話,其實媽媽用母乳餵哺孩子是最好的。一來不需沖調,亦不需要擔心水質及用具的清潔問題;二來母乳具備BB所需的營養素,而且會隨媽媽及BB的生活環境而調節為最合適BB所需的食品,更可增強BB對疾病的抵抗力。母乳中的棕櫚酸則處於三酸甘油酯Sn-2位上,經過消化後,很容易被腸道所吸收,所以餵哺母乳較少出現大便乾硬的情况。 此外,餵哺母乳是母親與BB最親密的時間,能夠有助BB認知能力的發展,對BB的成長至關重要。而餵母乳更可減低媽媽患乳癌或卵巢癌的機會。 消委會早前檢測了市面上15款預先包裝嬰兒配方奶粉,看產品安全及營養素實際含量。想知道結果的話,馬上收看以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5YGwElxP0 並查閱【526期《選擇》月刊 嬰兒奶粉大檢測 9款驗出污染物及基因致癌物】內的詳細報告!
以前:著眼於保險程度 早在1988年,消委會已首次為安全套進行測試。該期《選擇》月刊找來前家計會總幹事林貝聿嘉作為封面人物,背景有多個長形「氣球」作點綴。當年月刊曾一度賣斷市,反映市民非常關注安全套的品質。當年消委會測試了市面上24款安全套,每款抽查了100個樣本,當中有近一半牌子都有至少2個以上的樣本出現漏水情況,品質非常參差。 現在:安全是基本,物料厚薄成賣點 時至今日,安全套的保險程度已大大提高。以消委會最近一次進行的安全套測試為例,結果顯示,全部30款測試牌子均通過漏水測試。而在爆破測試中,全部型號也「過關」,所有樣本都是在注入氣體達到高於標準要求的容量及氣壓才爆破。 測試證明,時下安全套的保險程度已比以前的好得多。所以,現在測試的著眼點經已擴展至樣本的厚薄,以及其物料會否致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2RzOep30 原來數字未必代表厚薄? 近年,市面上不少安全套都在產品包裝上標示著「0.01」、「0.02」等數字,消費者或會以為該數值為產品厚度。但其實在大部分的產品上,這些數值並無標明單位如毫米,更沒有註明數字是厚度。有些牌子的代理更表示,「0.01」、「0.02」等只是型號名稱,與厚度無關! 超薄有幾薄? 市面上有很多聲稱「超薄」的安全套,但它們的實際厚度比聲稱的數據相距甚遠?在消委會的安全套測試當中,就發現不同牌子的超薄款式,量得的厚度可以相差超過1倍! 哪種物料較薄? 以前的安全套都是乳膠/橡膠(latex)製品,到現在,已提供多種由不同物料所製成的款式選擇,除了橡膠,還包括聚氨酯(polyurethane,簡稱PU)及聚異戊二烯(polyisoprene,簡稱PI)。測試顯示,PU安全套的樣本相對較薄,而另一種合成物料PI的安全套則比PU厚。如對橡膠安全套敏感的人士,又喜歡使用較薄的安全套,可考慮使用PU安全套。 較厚更持久? 有趣的是,消委會測試發現,最厚的3款樣本雖然是出自不同品牌,但名字都帶有「持久」字眼。有醫生指出,由於佩戴較厚的安全套可降低性交過程中陰莖的觸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改善早洩,亦意味更持久。 然而,性交持續時間短也可能是由於勃起功能障礙,如果這個情況出現,佩戴較厚的安全套也無補於事。 安全套有麻醉劑? 市面上有安全套會標示含有麻醉劑苯佐卡因(benzocaine),聲稱能減低陰莖尖端的敏感度,延緩男性高潮,從而延長勃起的時間。然而,如果對這藥物敏感的話,則要小心使用。 安全套中含致癌物質N-亞硝胺? 在橡膠產品的製造過程中,會添加一些化學物質作為加速劑。如果空氣中的氮氧化物與這些化學物質發生反應,會形成小量N-亞硝胺。由於部分種類的N-亞硝胺可影響DNA,有可能導致癌症,因而備受關注。 N-亞硝胺並不罕見,一些食品、啤酒、煙草產品、橡膠產品和化妝品等都曾被檢出N-亞硝胺。世衛因此而推出指引,闡述對產品內可遷移的N-亞硝胺含量要求。可幸的是,經消委會檢測的安全套樣本,檢出的N-亞硝胺含量不高。 同場加映:安全套正確使用貼士 購買篇 1. 先買小量使用 「不舒適」是男性不願使用安全套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安全套的厚薄無疑是評價舒適度的主要指標,此外,其他元素在舒適方面也很重要,如合身的尺碼、形狀、非致敏的材料,甚至是伴侶的喜好等,故建議消費者可從信譽良好的藥房或連鎖店購買小量試用,選擇最適合自己使用的型號。 2. 查看有效期限和包裝情況 看看產品包裝上的說明和有沒有破損情況。 3. 安全套陳列位置 如果安全套存放在高溫或可被強光照射的地方(如貨架照明燈下)會加快老化,因此購買時應注意安全套的陳列位置。 存放篇 購入安全套後,要把它存放於室內陰涼地方,不要與油性物質或溶劑一起擺放,亦不要讓小孩輕易取得。 使用篇 1. 使用藥物及潤滑劑 如需在性器官使用藥物,應先諮詢醫護人員,了解該藥物可否與安全套一起使用;如需使用潤滑劑,則應選用水溶性的。 2. 小心拆開包裝 切勿用剪刀或任何利器拆封。如發現單個包裝有明顯破損,請棄掉該安全套,改用另一個包裝完整的。 3. 佩戴步驟 在陰莖勃起後而未與對方身體接觸前,應先戴上安全套。戴上安全套前,緊記要先用手指輕按安全套頂端的小囊,將空氣擠出。再拿著安全套的頂端,把它放在勃起的陰莖頂部,然後慢慢將它捲開,套著整個陰莖。使用期間要小心,勿讓指甲或戒指損壞安全套。 4. 使用期間及用後的注意事項 在性交期間,如感覺安全套滑移或箍得太緊,應暫停性行為以作檢查,以防止安全套脫出或破裂。若安全套在性交期間滑出、穿漏或破裂,應盡量在72小時內諮詢醫生有關意外懷孕或感染愛滋病的風險。 男性射精後,應立即將陰莖抽出,而抽出時需緊握安全套開口端,以防脫落或精液漏出。最後以紙巾或膠袋包好用過的安全套,放進垃圾箱。 查看【528期《選擇》月刊 最新安全套大檢測 0.01、0.02、0.03數字是否指厚薄?】,就可以詳細查閱消委會的安全套測試報告。
選購時應注意食品中的糖、鈉和脂肪含量,攝取過多可引致不同的健康問題。下表列出了每日的建議攝入上限,以及如何判斷食物為高脂、高糖、高鈉的標準: 一起來分析看看以下兩大類型的選擇要訣! 西式代表:曲奇、蝴蝶酥、蛋卷 1. 起酥油、人造牛油增致癌風險? 製作美味可口的酥餅和曲奇需要使用油脂,而某些油脂在高溫精煉加工過程中會形成污染物,氯丙二醇 (3-MCPD)及環氧丙醇 (glycidol)。。實驗動物長期攝入過量的氯丙二醇 (3-MCPD)會損害其腎功能和雄性生殖系統;而環氧丙醇 (glycidol)則屬基因致癌物。測試結果顯示,氯丙二醇及環氧丙醇含量較多的樣本多以起酥油、人造牛油或精煉植物油為油脂配料,沒有檢出或檢出微量的樣本則以牛油作為油脂配料。 因此選購時,宜細閱產品的配料列表,如下圖: 2. 薯仔和穀類高溫加工釋出致癌物? 另一種常見於酥餅和曲奇的致癌物為丙烯酰胺 (acrylamide),是由馬鈴薯和穀類內的一種氨基酸及還原糖在烤焗或油炸等高溫加工工序下,產生褐化反應而形成的。丙烯酰胺主要是在食物表面形成,表面面積相對大又薄身的食物,例如曲奇和酥餅的表面較容易燒焦,就會形成較多丙烯酰胺。由於未能釐定安全的攝取量,因此攝入越少越好。 3. 少糖少鈉保健康 58款測試樣本中,48款的糖含量超過食安中心的「購物指南卡」的「高糖」食物的水平,即每100克固體食物含超過15克糖。朱古力味曲奇樣本的平均糖含量為所有組別中最高,每100克平均糖含量為33.4克。次高的類別為蛋卷,每100克平均糖含量為28.8克。 曲奇餅和甜酥餅大多為甜味,大家或會以為其鈉的含量應該較低。然而,部分樣本的鈉含量接近食安中心的「購物指南卡」的「高鈉」食物的水平,即每100克固體食物含超過600毫克鈉。蝴蝶酥/千層酥樣本的平均鈉含量為所有組別中最高,每100克含鈉量為470毫克。 4. 較健康的選擇 有些曲奇自詡為較健康的選擇,加入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和種子,也有自稱富含膳食纖維的燕麥味曲奇。以燕麥味曲奇為例,雖然它的膳食纖維含量較牛油曲奇高,平均膳食纖維含量為每100克3.3克,牛油曲奇的平均含量則為每100克1.5克,兩者相差約1倍。但要進食379克的燕麥味曲奇,才達到每日世衞建議量的一半,所以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糖、鈉和脂肪。因此大家在進食時,應適可宜止,別以為較健康的產品就能放任地吃。 中式代表:糕點、瓜子 1. 糕點:高糖高鈉高熱量? (i) 年糕糖含量最高 有些食材如水果、穀物及乳製品本身已含有天然糖分,在食物的製作過程中,更可能額外添加糖分。 14款年糕樣本所標示的糖含量由2.3克至43.2克,除了2款聲稱低糖的樣本外,其餘樣本的糖含量都屬高,只應淺嘗。以糖含量最高的年糕為例,若切成7件,進食1.2件便已達到每日建議的攝取上限。標示糖含量最低的樣本則採用了麥芽糖醇取代添加糖,相對較健康。 餡料有花生和砂糖的酥角,及一般口感帶甜的笑口棗,糖含量也不容忽視。除了2款樣本外,其餘樣本的糖含量都屬高。蘿蔔糕/芋頭糕樣本所標示的糖含量全都屬低。 (ii) 糕點高鈉要少食 蘿蔔糕和芋頭糕樣本的鈉含量比其他類別高,以最高鈉的樣本為例,切為約50克的 小件並進食2件,便已攝入512毫克鈉,超過每日鈉建議攝取上限的四分一,若當正餐 食用隨時超標,只宜「一件起,兩件止」。 很多人以為進食甜點就只需要留心糖分,而忽略了甜點也會添加鹽作調味。部份笑口棗樣本的鈉含量異常高,一天內進食約9顆,已接近鈉的每日建議攝取上限的四分之一。 (iii) 高脂油炸食物 酥角和笑口棗樣本的總脂肪和飽和脂肪含量均頗高,最高的樣本每100克含22.8克的飽和脂肪,超過建議的每日攝取上限;該產品180克裝一包約有35顆,吃半包已超過每日的攝取上限。 (iv) 2件年糕熱量抵一碗飯 一碗普通大小(約175克)的白飯可提供約230千卡能量。以每100克的食物計算,年糕樣本的平均能量為265千卡,進食1大件或2小件已攝入超過1碗飯的能量。蘿蔔糕/芋頭糕樣本每100克的平均能量為127千卡,相等於約半碗飯;酥角和笑口棗樣本的能量則最高,每100克的平均能量為540千卡,超過兩碗飯的能量。 兒童和長者每天所需的能量都比成年人低,所需的其他營養成分亦相應較成年人少,其中小孩的自制能力較低,家長宜多加留意孩子的進食量。消費者在選購糕點油器時,應留意產品的營養標籤資料,從而揀選相對健康的產品。 在新年期間,要做到均衡飲食和吃得健康,可參考以下建議: 存放較健康的食品如原味果仁、無添加油鹽糖的乾果和種籽等於全盒內; 選購小巧獨立包裝的食物,有助控制進食的分量; 選用水果代替部分糕點和賀年食品作小食,以免攝取過多能量、脂肪和糖; 不應以糕點或賀年食品代替正餐而忽略均衡飲食; 為健康着想,宜淺嘗即止。 2. 「立立令」的瓜子要小心 除了海味外,瓜子也是不可或缺的賀年食品首選,蓋因瓜子象徵著「丘銀」,有生子及生財(抓銀)的意義。本會往年曾發表瓜子測試報告,測試驗出部分樣本含有礦物油,超出法例的規定。生產商在炒製瓜子時加進礦物油,令瓜子表面添上光澤,外觀更加吸引。然而,吸取過量的礦物油,可能會引致腸胃不適、作嘔及腹瀉。故消費者應多加留意,避免選購外觀帶光澤的瓜子;更重要的是應向商譽較好的店舖購買,以策安全。 想送禮送得健康,可以參考【507期《選擇》月刊 賀年選購曲奇、蝴蝶酥、蛋卷 多款驗出污染物及基因致癌物!】和【460期《選擇》月刊 2件年糕糖分高於10粒方糖 7件油角能量超過2碗飯】的詳細賀年禮品分析!
改變廚房間隔 勿隨意改建開放式廚房 為了加大客廳的空間感,不少人會選擇將「梗廚」(即圍封式廚房)改建成開放式廚房。但過程並非單單拆牆,所以在改建前,應先諮詢建築專業人士有關工程的性質,例如拆除的牆身是否結構牆、會否影響樓宇結構等等。除了改建之外,在購入附有開放式廚房的二手住宅前,亦應核實此改動是否屬於違規改動。 法例上對開放式廚房的牆身有特別要求,想知更多就要觀看【選宅要有Say - 無火煮食安全啲? 牆身要求你要知!】 向屋宇署遞交申請 如改建開放式廚房的工程不符合《建築物條例》第41(3)條有關豁免工程的規定,或不屬於可透過「小型工程監管制度」的簡化規定而進行的小型工程,消費者就需要聘請認可人士,如測量師、建築師或工程師,負責設計、擬備開放式廚房的圖則,並代為向屋宇署遞交正式申請,否則有關工程就會成為僭建物。而向屋宇署首次提交的建築圖則會於60天內完成審批,建築工程施工同意書的申請則會於28天內完成審批,記得要得到屋宇署批准後才能開始工程! 注意火警危險,消防安全要做足 開放式廚房的消防要求一般較高,皆因若不幸發生火警時,開放式廚房比「梗廚」更容易讓火勢蔓延,阻礙住客逃生。根據《2011年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的要求,若開放式廚房接近住宅單位的唯一門口,必須符合及設有以下消防設備: 煙霧感應器,所發出的火警訊號須連接大廈的消防控制板 消防花灑頭 一幅不少於600毫米闊且具有抗火效能的全高牆壁,耐火效能不可低於30分鐘 其樓層的公用走廊同樣需要安裝煙霧感應器 再者,所有消防裝置要由大廈管理處的註冊消防裝置承辦商每年檢查。值得一提,就算廚房以半開放式設計,即以廚櫃、落地玻璃或玻璃敞門作分隔,仍要符合《建築物條例》及《2011年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 不想油煙充斥整個家居?改建開放式廚房的同時,也要看看免費影片【選宅要有Say - 消防安全條例要求 + 安裝抽油煙機須知】了解如何有效吸走油煙。 違規改建要負上法律責任 根據消防處的統計數字,至2019年,全港約有2.6萬個開放式廚房單位。若然違規拆牆改建廚房,屋宇署會按個別情況作出評估及採取適當行動,包括發出法定清拆令或向業主發出警告或勸諭信。如未有遵從屋宇署的清拆令而又未有合理辯解,一經定罪,可被罰款港幣20萬及監禁1年,並可就罪行持續的每一日罰款港幣2萬! 廚房改建後如未能符合相關消防要求,消防處亦會於接獲火警危險投訴後,向懷疑違規單位作出調查,如證實違規即有可能被罰款。如你有意為窩居改建廚房,立即看看【511期《選擇》月刊:小心核實開放式廚房是否違規改建】,詳細了解有關開放式廚房的法規及細則。 訂造傢俬 傢俬質量與售價無必然關係 新居裝修當然要選購美觀又實用的傢俬。較昂貴的傢俬質素更有保證?事實上,貨品質素與售價並無必然關係,任何價位的傢俬均有機會在製造、送貨、安裝或維修時浮現不同問題。 個案分享:萬元組合床質素差,整個衣櫃門竟掉下 本會曾接獲一宗投訴,有消費者委託傢俬公司上門訂造書檯連衣櫃的組合床。安裝後數天,床上方的衣櫃趟門竟然整個掉下!公司得悉事件後不但未有跟進,更將責任推卸予安裝師傅。事主表示,該組合床售價逾萬元,手工亦非常粗糙,接駁位馬虎及多處出現崩爛,所以訂造傢俬的確未必「一分錢一分貨」,師傅的手工,以至消費者驗收等,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傢俬質素差的投訴當然不止一宗,即看【495期《選擇》月刊:傢俬質量難保證跟進惹來一肚氣】,了解更多投訴實錄。 選購和使用傢俬的注意事項 核對圖則內容 訂造傢俬時,消費者往往只能單靠賣方的繪圖去想像傢俬的結構及外貌。所以,訂造繪圖必須清晰展示出產品的設計及尺寸。若出現任何爭議,就可以圖則內容為準。 單據資料要清晰 不少傢俬銷售商只提供手寫單據,只列出簡單及概括的資料如「組合床」或「衣櫃」,消費者可要求賣方在合約或單據上訂明雙方協議的所有細節,以免日後出現「口同鼻拗」的情況。 仔細驗收 接收及安裝傢俬時,應小心檢查其有沒有花痕、結構穩固度、裝嵌手工及接駁位等。 安全使用 因傢俬內通常藏有不少活動機關和零件,尤其是可變形的多用途傢俬,使用時應再三測試其自動鎖緊功能及保險桿等裝置,以免傢俬突然滑下構成危險。 新屋甲醛 甲醛致癌? 無論是裝修過程,還是傢俬本身都有機會釋出甲醛(formaldehyde),而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亦已把甲醛列為人類致癌物質!甲醛是無色但有刺激氣味的氣體,可刺激眼睛、喉部及皮膚。長期接觸低劑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皮膚刺激或過敏,甚至增加患上鼻咽癌或其他疾病的風險。想了解更多甲醛引致的健康風險?即觀看以下短片【選宅要有Say - 甲醛影響健康勿輕視】。 木製品暗藏最多甲醛? 在家居甲醛的來源中,以建築材料和木傢俬問題較嚴重,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複合木地板、間隔用的壁板、天花、夾板、廚櫃、衣櫃等均有機會釋出甲醛。而壓製木產品(pressed wood products)是當中問題較大,例如膠合板(plywood)、中密度纖維板(medium density fibreboard)和刨花板(particle board)在製成後頭數個月都會釋出甲醛,更會持續一段長時間。 其他暗藏甲醛的地方 甲醛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布藝傢俬、木器傢俬和建築材料都會用上釋出甲醛的物質。另外,日常的個人護理用品和家居清潔用品都有可能含甲醛以抑制細菌及霉菌。想知道甲醛還藏在家中哪些地方?立即看看下圖參考一下! 減少室內空氣中甲醛方法 想減少室內空氣中的甲醛,就需要多管齊下!首先,如非必要勿輕易換走舊傢俬,尤其甲醛釋出量較低的實木傢俬。同時,在裝修或訂造傢俬時,可要求使用低甲醛的板材,例如符合歐洲E1、內地GB18584等標準板材。或在板材表面以防火板覆蓋或作防水處理,都有助減低甲醛釋出量。 在情況許可下,新傢俬宜在室外擺放一段時間後才搬入室內,或在裝修完成後一段時間才入住。此外,時常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煮食時開啟抽氣扇及避免在室內吸煙,均有助減少污染物積聚。想知更多減少室內空氣中甲醛的方法?就要看看【480期《選擇》月刊:如何減少室內甲醛保健康】。
丙烯酰胺本是工業原料 50年代起,丙烯酰胺(acrylamide)便是用來生產一種名為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的凝膠聚合物,用於食水和污水處理、造紙、塑膠業等,又可用作漿料,在建造壩基、隧道和污水管時填補縫隙。早有動物實驗報告指出丙烯酰胺對人體有害,後來科學家更發現食物中也會含有丙烯酰胺! 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如何產生? 工業用物質,何解會出現在食物當中?原來不少食材含有天然存在的還原糖(如葡萄糖和果糖)和氨基酸。高溫下,兩種物質會產生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使食物外觀呈褐色(又稱為褐化反應)。而當其中一種氨基酸「天門冬酰胺」(asparagine)與還原糖發生褐化反應後,就會產生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可能致癌 2015年,歐洲食物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簡稱 EFSA)確認丙烯酰胺可能會增加不同年齡人士患癌的潛在風險。故此,歐盟為多種食品訂立了丙烯酰胺含量的「基準」(benchmark)水平。 哪些食物含有較多丙烯酰胺? 喜歡吃薯條、薯片的朋友要小心,因為薯仔製品特別容易產生丙烯酰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dKdWaa3eQ 消委會調查發現,預先包裝的薯片、薯條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都遠較其他脆片零食高。 歐盟制定的即食薯條(French fries, ready-to-eat)的基準水平為500微克/公斤,而薯片的基準水平則為750微克/公斤。消委會於2020年初搜購預先包裝薯片、薯條樣本進行測試,發現部分樣本丙烯酰胺含量嚴重超標,高達2000多微克! 而非預先包裝的薯條、薯塊、薯餅及薯格的丙烯酰胺含量亦普遍較其他非薯仔製的脆片零食為高。 而在眾多預先包裝的香脆零食當中,所有蔬菜脆片和藜麥片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均沒有超標,讓消費者可以食得安心。 另外,有歐洲消費者組織的測試發現,由植物製成的食物如穀類製品(早餐麥片、餅乾和烤麵包)和咖啡,都可能會含有丙烯酰胺。當中分別供幼兒及成人食用的威化餅,就有大量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歐盟的基準水平。 想減少丙烯酰胺?煮食方法有影響! 丙烯酰胺是在高溫烹調時產生,如油炸、烤焗和烘焙。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於2013年公布的研究顯示,炒菜是香港人從膳食攝入丙烯酰胺的主要來源,炒菜溫度越高,時間越長,產生的丙烯酰胺便越多。相反,在生吃或水煮的蔬菜中則檢測不到丙烯酰胺。 如何降低薯仔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常用食材如薯仔本身易產生丙烯酰胺,我們可透過以下方法,減低其丙烯酰胺含量。 避免存放雪櫃 將薯仔放在雪櫃,有機會導致烹飪過程中產生的丙烯酰胺增加。要防止薯仔發芽,只需將它放在陰涼地方就好。 盡量少炸 油炸(frying)薯仔會產生最多丙烯酰胺;乾烤(roasting)馬鈴薯切片會較好;烤焗(baking)整個馬鈴薯再好一些。 如要油炸,炸前先浸水並弄乾 在油炸或烘烤前,將生馬鈴薯片浸泡在水中15至30分鐘,有助減少在烹煮過程中形成的丙烯酰胺。不過注意在煮食前,應先將浸泡過的馬鈴薯弄乾,以防油炸時濺出水分。 選擇粗身薯條 炮製薯條時,不妨選擇粗身薯條,以減少煎炸面積,有助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 炸至金黃色就好 將薯條炸成金黃色而不是啡色,有助減少丙烯酰胺。啡色部分通常含有較多丙烯酰胺。 減少其他穀類製品中的丙烯酰胺 剛才提到,除了薯仔外,其他穀類製品一樣會有丙烯酰胺,例如麵包。只要我們將麵包烘烤成淺啡色而不是深啡色,丙烯酰胺的含量就會較低。 都市人常喝的咖啡亦含有丙烯酰胺,不過咖啡內的丙烯酰胺是在烘烤咖啡豆時產生,而非在家中或餐廳中沖泡咖啡時才形成。科學家暫時還未找到減少咖啡中丙烯酰胺的方法。 煎炸食物多是高脂高鈉! 消委會曾經參考歐盟規例,搜購市面上煎炸食物樣本進行測試,除了發現部分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超標外,當中更有不少屬於高脂和高鈉,所以務必要控制食量,以免影響健康。 想深入了解坊間哪款零食的丙烯酰胺較高?立即查閱【526期《選擇》月刊 薯片薯條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7成粟米脆片蝦片高脂高鈉 】及【515期《選擇》月刊 比較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 蔬菜脆片比薯片高逾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