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1款行山鞋防水防滑效能大檢測

11款行山鞋防水防滑效能大檢測

秋高氣爽,最適合與親朋戚友暫離煩囂,一起到郊外遠足,遙望遠山翠綠,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本會與多個歐洲消費者組織合作,測試了11款防水行山鞋,發現3款樣本的防水表現令人失望,另外,半數樣本於濕滑地面的防滑表現未如理想,用家選購時不應只着眼款式,宜細心比較型號的實用性。樣本的鞋面採用包括合成纖維或皮質的物料,均屬低筒行山鞋,適合餘暇行山或日常穿著,售價約由$1,098至$1,790。

測試結果

測試參考ISO 20344、ISO 13287、ISO 4649、ISO 22774及ISO 20877等國際標準,比較樣本的鞋面構造、鞋底的防滑表現、各部分的耐用表現及吸震能力等。鞋面構造測試包括防水表現、透氣度及保暖能力。

3款樣本的防水表現遜色

防水測試包括以儀器模擬用戶穿着行山鞋樣本於步行及靜態時的防水表現。測試前先量度樣本的重量,然後將樣本放在模擬「步行」的儀器上,以測試穿着樣本於約20毫米深的水上「步行」時的防水表現,試驗人員會於測試1小時及3小時後量度樣本重量,與測試前的樣本重量比較。進行靜態防水測試時會將樣本浸於60毫米深的水中2小時,然後量度樣本重量。

 

雖然大部分樣本採用相同牌子的防水膜,但表現差異頗大,測試發現全部樣本於淺水「步行」1小時後都沒有滲水,但「Lowa」(#7)的鞋踭於3小時「步行」測試後滲水。靜態浸水時,#7和「Adidas」(#10)都出現入水情況,當中#10的情況較嚴重,表現差強人意,僅得1點評分,「Keen」(#11)則於靜態浸水後鞋踭出現滲水。此外,「Hanwag」(#3)、「Meindl」(#5)、「Merrell」(#8)及「HaglÖfs」(#9)測試後雖然沒有入水,但鞋的重量明顯增加了,相信是因為鞋面不夠跣水,尤其是聲稱採用皮質鞋面的樣本。

1款透氣度較差

防水行山鞋縱使有良好的防水能力,但若透氣程度如同一般橡膠水鞋,長時間穿着會使用戶感到侷促及不舒服。測試時先從樣本不同位置包括近鞋頭、外面料及內面料𠝹出多塊直徑4厘米的物料,然後以該等物料蓋在裝有乾燥吸濕珠的玻璃瓶上,再把整個玻璃瓶放入固定溫度及濕度的空間內,存放23小時後量度吸濕珠的重量變化。吸濕珠增加的重量愈少,表示物料愈不透氣。結果發現,「Keen」(#11)鞋面各個位置的物料都不夠透氣,只得2點評分,其餘樣本的整體表現都不錯,鞋面物料透氣度頗佳,獲4點或以上評分。

保溫能力

測試樣本在模擬寒冷環境下的保暖表現,先將鞋內的溫度調節在23.5℃,然後把樣本放進一個-5℃的環境內,每隔5分鐘量度鞋內腳前掌位置的溫度,直至60分鐘,結果發現「Merrell」(#8)的表現較好,樣本腳掌位置的溫度只下降了7.8℃,獲4點的較高評分,惟「Salomon」Outline GTX(#2)及「Scarpa」(#6)的保溫能力略為遜色,腳掌溫度分別下降了9.8℃及10.2℃,只得2.5點的較低評分。測試以不銹鋼珠代替腳部進行,但實際穿着時會穿上襪子,故保溫效果應該較佳。

濕地上防滑表現普遍較弱

slipping test

於乾燥的瓷磚上進行防滑測試。

測試分別量度鞋外底的腳前掌及腳踭位置,於乾燥及潮濕的瓷磚(ceramic tile)及粘土(clay)磚上的摩擦系數(friction coefficient),從而評估樣本的防滑表現。摩擦系數愈高代表樣本的防滑能力愈佳。瓷磚表面模擬平滑石頭表面及較平滑的樹根面,粘土磚則模擬結實的泥路表面。樣本的整體防滑表現參差,得分由2.5點至4點,整體以「Hanwag」(#3)及「Adidas」(#10)的表現較佳,於乾濕地磚有較平穩的防滑表現,同得4點評分。樣本於乾地面上的表現普遍優於濕地面,其中以「Merrell」(#8)的表現最好,獲5點評分。樣本於濕地面上的表現較為遜色,只得1.5點至3.5點,以「Salomon」X Ultra 3 Prime GTX(#4)的表現較差,只得1.5點評分。

整體吸震能力不錯

行山落石級或斜路時,足部會受到較大撞擊,故此行山鞋的吸震能力對雙腳的保護尤其重要。測試時,模擬腳踭的測試座先以50 N(牛頓)的力度壓向樣本的內底,然後將推出力度增加至5,000 N,量度期間樣本下陷的幅度,利用公式推算鞋底吸收撞擊的能力。結果顯示#1、#2、#4及#9的吸震能力表現較佳,同獲最高的5點評分,而#6的表現稍為遜色,只獲得3點評分。

耐用表現

耐用測試模擬樣本於重複使用後鞋內面料、鞋底及鞋帶的損耗程度。雖然鞋內物料一般比鞋底抵受較少外間磨擦,但亦有可能因穿着時的磨擦而出現褪色或破損。試驗人員按標準方法分別乾磨及濕磨樣本近鞋踭位置的內面料51,200次及25,600次,然後檢視內面料表面的損耗及褪色情況。樣本的整體表現理想,評分由3.5點至5點,以「Hanwag」(#3)、「Meindl」(#5)、「Lowa」(#7)及「HaglÖfs」(#9)的表現較突出,物料都能有效抵禦乾濕襪子的磨擦。

外底的耐磨及耐屈摺表現參差

不論是行山鞋或其他鞋類,鞋底都是最易磨蝕及經常屈摺的位置。進行耐磨擦測試時試驗人員將取自鞋底的物料(直徑16毫米,厚度最少6毫米)放於砂紙上來回磨擦40米,然後量度樣本的重量變化,以評估樣本外底的磨蝕程度及觀察是否有任何破損。結果發現只有「Adidas」(#10)的鞋底較易磨蝕,只得1點評分。

 

進行屈摺測試前,先於樣本外底的腳前掌最容易受到屈摺的位置𠝹開一條2毫米長的𠝹口,然後重複屈摺鞋底30,000次,完成測試後,觀察鞋底的破損程度。

 

結果顯示,樣本抵禦重複屈摺的能力參差,表現最佳為「Meindl」(#5)及「Lowa」(#7),測試後鞋底的𠝹口幾乎沒有擴大,獲5點評分。而「Hanwag」(#3)、#8至#11於30,000次重複屈摺後,鞋底的裂口擴大,當中「HaglÖfs」(#9)、「Adidas」(#10)及「Keen」(#11)的鞋底更出現其他並非由於𠝹口而成的裂縫,僅得1點評分。此外,亦以樣本的鞋帶於鞋帶孔來回摩擦20,000次,結果顯示逾半樣本於測試後絲毫無損,惟「HaglÖfs」(#9)的鞋帶於測試後出現嚴重「披口」,只得1.5點的評分。

real test

評審員到野外實地測試樣本。

各行山鞋樣本分派給不同的男女評審員實試,每款樣本由4位評審員試穿。評審員需於1個月內穿上樣本在城市及郊外實地測試,涵蓋不同斜度、路面狀況及濕滑程度的路徑,每位評審員最少需要進行3次行程,其中一次最少實試3小時。評審項目包括舒適程度、動態及透氣表現,亦會就樣本的清理及保養、製作工藝、實試後的損耗(包括不同部分的縫合及黏合,鞋帶與鞋的配合等)及使用後的整體觀感包括樣本外貌變化,給予評分。

評審員實試觀感普遍不俗

舒適程度的評分項目包括樣本的稱身度、鞋舌/內外鞋底的舒適度、綁緊鞋帶及調節鬆緊、穿上及除下鞋的方便程度。動態表現則包括步行時的穩定性、於乾濕地面的抓地能力、崎嶇路面上的表現及樣本的輕巧程度。評審員亦會記錄實試後的感覺,及會否考慮購買試穿的樣本。評審員實試後的觀感普遍不俗,樣本的整體評分由3.5至4.5點,當中「Salomon」X Ultra 3 Prime GTX(#4)、「Scarpa」(#6)及「The North Face」(#1)分別於舒適程度、動態及透氣表現稍為佔先,其餘大部分樣本於不同項目皆有良好評分。於清理及保養方面,評審員認為「Lowa」(#7)的鞋面較易沾上污漬,而「Merrell」(#8)的鞋底則較易揳入細小碎石,因而影響評分。

六價鉻測試

若皮革製造過程處理不善,有機會產生可致癌的六價鉻(hexavalent chromium)。測試針對鞋面主要為皮革的樣本,結果發現相關樣本都沒有檢出六價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