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假陰性」
提防「假陰性」
曾祈殷指出,抗體測試的準確度要視乎病人感染達到甚麼階段,如果感染是在早期,即是所謂的潛伏期或病發初期,測試未必能偵測到相關的抗體,因為通常要在病發後7至10天身體才可製造足夠被偵測到的抗體水平。因此在潛伏期或病發初期內進行這類測試,很大機會得到所謂假陰性(false negative)的結果,意指病人其實已受感染,但測試卻顯示陰性反應。然而,有報道指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在潛伏期內已經有可能傳染他人。曾醫生指出,相對而言,採用鼻咽分泌物、喉嚨或深喉唾液樣本進行病毒的基因測試,在潛伏期的後期已經有機會檢測得到病毒,而且準確性較高。
司徒敬豪指出,現時疫情嚴峻,病人未必願意貿然去醫院接受檢查,而一般私家診所內沒有適當的負壓房或保護衣,不適宜進行有較大風險的採樣程序,例如抽取深喉唾液或進行氣管鏡檢查,採用快速測試工具可以在較低風險的程序之內,得到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結果,來判斷下一步需要接受哪些檢查。如果獲得陽性結果,應該再以診斷測試來確定是否受到感染;如果獲得陰性結果,仍建議繼續觀察是否出現病徵,最好過幾天後再做一次測試,以減低假陰性的機會,又或採用其他測試方法。最好是徵詢專業醫護人員意見,由他們決定採用哪些測試,作出綜合評估;接受快速測試的人如果已有病徵,但結果呈陰性,有機會是體內暫時未有IgM抗體,應該在出現病徵起計的14日內再採用其他測試方法以作確定。
其他有機會影響體內抗體水平的因素,包括接受測試者的身體健康狀況、是否正服用藥物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