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使用手機
如何健康地使用智能裝置?
疫症持續,港人有較多時間留在家中,不少人會使用智能裝置包括各類電子屏幕產品睇戲煲劇、與親友聯繫、上網購物等。但長時間觀看電子屏幕,雙眼容易感到疲勞,出現視力模糊、關節勞損及其他健康問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的香港眼科醫學院向消費者提供一些使用智能裝置需注意的事項及貼士。
保護眼睛的其中一個最佳方法是避免過度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例如電腦、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長期觀看電子屏幕會對眼睛聚焦(eye focusing)及雙眼配合(eye teaming)構成壓力,眼睛會感到不適。若每日長時間不適當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會增加患上電腦視覺綜合症(computer vision syndrome)的風險,徵狀包括眼睛感到痛楚及乾澀、視力模糊、頭痛等。
若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智能裝置,近視的風險便會增加。消費者可留意以下幾點:
時間:謹記20/20/20原則,即每觀看電子屏幕20分鐘,便休息至少20秒,並遠望20呎以外的景物,以放鬆眼球肌肉。
地點:使用智能裝置閱讀時,眼睛與屏幕的距離應保持穩定,盡量避免在行走時或乘搭交通工具時使用,因身體的搖晃會令眼睛需要頻繁地調整對焦,導致眼睛疲勞,亦較容易出現「暈車浪」症狀。
觀看距離:觀看距離視乎電子產品的屏幕尺寸來釐定,概括而言,智能手機約為30厘米,平板電腦約為40厘米,而電腦則很視乎屏幕的尺寸,觀看距離由50至100厘米不等。
字體大小:一般建議使用可舒適閱讀的最細字體,用戶可自行設定電子屏幕的字體大小。一般而言,字體大小視乎用者的年齡,年紀愈大,字體相應較大。

黑暗模式:部分智能裝置備有黑暗模式(Dark mode),若用者身處環境較暗,可將智能裝置轉至黑暗模式,理論上可減少黑暗環境與屏幕之間的光度對比,令瞳孔不需經常收縮或放大,從而減輕眼睛的負擔。
幼童

2歲以下:除與家人透過智能裝置作視像交談外,應盡量避免讓2歲以下的孩子接觸智能裝置。若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利用智能裝置學習,應該親自陪同並指導孩子進行有限度及有助發展的屏幕活動。
2至5歲:每天觀看電視或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累積時間應少於1小時,最好是在家長指導下進行富教育意義而有互動性的屏幕活動。
6至12歲:每天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作娛樂的時間應少於2小時。
長者
視力會隨着年齡逐漸衰退,長者不宜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建議長者謹記20/20/20原則,即每觀看電子屏幕20分鐘,最少休息20秒,並遠望20呎以外的景物。
Q4.不少濾藍光鏡片聲稱可減少電子屏幕的藍光,減低藍光對眼睛構成的風險,消費者應該使用嗎?
電子屏幕的藍光會否損害眼睛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然而暫時仍未有證據證明藍光會對人類視網膜構成重大損害,惟有實驗室研究顯示,動物及培養細胞(culture cell)長期暴露於藍光下會受到損害,故此消費者亦不宜忽視過度暴露於電子屏幕藍光對眼睛構成的健康風險。
目前本港並未有制定驗配濾藍光鏡片的相關指引,消費者選購時應向產品提供者瞭解產品特性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Q5. 閱讀文字,應該選擇採用電子墨水技術(e-ink)的電子書閱讀器抑或LCD/LED液晶顯示的手機?保護眼睛,是否仍是閱讀實體書為首選?
有研究指以電子墨水的電子書閱讀器或LCD/LED液晶顯示屏閱讀,對眼睛健康的影響沒有太大分別,暫時未有足夠證據指出實體書或電子書較好,最重要是使用這些產品時的習慣是否恰當。
閱讀實體書或電子書時,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使用習慣,應注意環境燈光和距離,並確保眼睛有適當休息。不論以哪種形式閱讀都會令眨眼次數減少,有機會加劇眼睛乾澀的問題。
資料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的香港眼科醫學院及衞生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