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C消毒原理
UVC消毒的原理
紫外線(Ultraviolet(UV)radiation)是一組帶有高能量而肉眼看不見的電磁波,波長(wavelength)介乎100至400納米(nm),波長愈短,所具能量愈大。紫外線可分為:長波紫外線(UVA)、中波紫外線(UVB)及短波紫外線(UVC)。詳情見表一:
表一:各種自然紫外線的波長及特性 | |||
---|---|---|---|
長波紫外線(UVA) | 中波紫外線(UVB) | 短波紫外線(UVC) | |
波長範圍 | 315至400nm | 280至 315nm | 100至 280nm |
特性 | 可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穿透玻璃進入室內及車內,使人體曬黑。過量接觸可導致皮膚老化及催生皺紋。嚴重的更會引起皮膚癌。 | 大多數被大氣層吸收,只有少數可到達地球。會破壞皮膚的DNA,引致皮膚曬傷,嚴重的更會引起皮膚癌。 | 完全被大氣層隔濾,無法到達地球。 |
縱然太陽的UVC不會到達地球,部分人造光源如電焊、殺菌燈等,仍可產生UVC。UVC是波長最短但能量最高的一種紫外線,亦是最危險的。根據海外研究資料,波長為280nm以下的UVC能破壞細菌及病毒的DNA或RNA分子結構,使其死亡、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從而達到殺菌消毒的效果。
UVC殺菌消毒技術常見用於抑制食水、空氣和物件表面中的細菌和病毒。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博士指UVC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眼睛和皮膚。不過,UVC的穿透能力不高,大部分UVC會被人體表層死皮吸收,若劑量不高,對皮下組織的影響較少;但對於細小細菌和和病毒,UVC就能穿透它們,並有足夠能量破壞其遺傳物質,導致其死亡或不活躍。人體長時間或高劑量接觸UVC可造成光性角膜炎(類似雪盲症),或導致皮膚紅腫或潰瘍。而一般都認為偶然接觸過量的UVC,對人體的影響屬於短暫。雖然UVC的能量可以對皮膚造成長遠的傷害,惟現時也有沒有數據顯示使用UVC消毒會增加患皮膚癌等疾病的風險。不過,使用UVC消毒時仍然要注意短時間過量照射造成的急性身體問題,避免照射人體,特別是眼睛。
香港醫學會會董及皮膚專科醫生陳厚毅提醒,UVC的致癌風險或許低於UVA及UVB,但不能忽視過量或長期接觸UVC仍有可能增加患皮膚癌的機會。此外,部分UVC燈或會同時放射出小量的UVB,積累性接觸UVB長遠亦有可能增加患上白內障或皮膚癌的風險。
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
衞生署指出,長期暴露於紫外線下,可能對皮膚及眼睛造成傷害。
皮膚
- 老化及皮膚癌:長期暴露於紫外線會加速皮膚老化,並增加患皮膚癌的機會。國際癌症研究所(IARC)將紫外線(包含UVA、UVB及UVC)歸類為第1組,即是令人類致癌的物質(Carcinogenic to Humans)。
- 皮膚發紅(Erythema):一般稱為「曬傷」,是指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一段時間後發紅,一般在數日內會逐漸消失。嚴重曬傷可能會出現水泡和皮膚脫落。
眼睛
- 光性角膜結膜炎(Photokeratoconjunctivitis):當眼睛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結膜和角膜會出現急性發炎,導致眼疼和流淚等症狀,但一般情況可以復原。
- 白內障(Cataract):長期接觸紫外線,可增加患白內障的風險。
紫外線會加速塑膠老化
消費者需留意並非所有物件都適合以紫外線照射的方式消毒,較需關注的是塑膠產品,尤其是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LDPE)、橡膠等產品若長時間受到UVC照射,或會加速材質的老化,如變形、變脆、顏色改變等。湯博士認為,UVC穿透力不高,因此,UVC造成物體「內部」質料改變,出現整體老化或變脆等機會不大。不過,紫外線也有可能令塑膠表面變質、牆身油漆、照片、衣物、布料等表面出現顏色變化。此外,消費者也應該避免以UVC照射植物,以免影響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