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結果
2款溫升測試時自動關機
測試項目包括防觸電保護、結構、溫升、耐力、物料耐熱程度及標示說明等,結果發現各樣本的整體表現令人滿意,只有「Infinity」(#6)及「Xpower」(#12)於溫升測試時,由於溫度太高,未完成測試而出現自動關機的情況,不符標準要求,當中#12的變壓器線圈量得較高溫度,達150℃,超出標準上限(110℃)。
「Infinity」(#6)以3芯電源線接駁電源,試驗人員指當中接地安排僅屬功能性(functional),與傳統保護式接地有別,因此#6仍屬第II類電氣產品(即雙重絕緣),但該樣本的機身沒有相關標示,亦沒有於說明書提供適當解釋。另外,「Verbatim」(#4)及#6的標籤標示都不理想,#4的標示亦與標準略有不同,#6主要以日語標示,不符標準列明須要以法定語言(即中/英文)標示的要求,該2款產品的標示說明都有待改善。
2款待機或操作時能源效益表現較弱
USB充電器的使用頻率一般較高,電源插座上可能沒有獨立開關掣,即使插座設有開關掣,用戶亦未必有每次使用後把電源掣關上或把充電器拔出插座的習慣。若充電器的待機能耗表現不理想,長期將充電器接駁於電源插座會造成電能的浪費,並不環保。量度樣本於220V並在沒有任何負載下接駁USB插座時的最低耗電量,量得的平均待機能耗由0.1W至1.1W,當中「Energea」(#5)的耗電量較高,於該項測試得分最低,而「Anker」(#7)的待機能耗不足0.1W,表現出眾,獲5點的最高評分。
正常操作效率
是次測試的樣本全屬多輸出充電器,以「Momax」(#10)為例,3個USB插座的聲稱總輸出功率為65W,較大型樣本#1至#6的聲稱額定輸出更達100W或以上。由於用戶可能同時為多個電子產品充電,這些負載的配搭會令充電器輸出不同的電壓/電流組合。測試模擬樣本以最高輸出功率操作時的不同情況,首先是模擬當中一個USB-C插座以最高功率供電,其他輸出插座則接上較低負載,甚至不用接上任何負載(例如#10),再於4個不同程度(分別是最高輸出的25%、50%、75%及100%)的負載情況進行測試量度;試驗人員繼續以不同的輸出組合操作樣本,並減低測試一開始時以最大輸出插座的負載,以騰出輸出功率配額予其他插座,亦於上述4個不同程度的負載情況下進行測試。
測試量度樣本的輸入功率及輸出的電壓和電流,然後計算其平均操作效率(efficiency),從而比較USB電路的降壓轉化效率(即每瓦特輸入功率,可產生的輸出功率),轉化效率愈高即表現愈好。結果推斷出樣本的最高平均操作效率由83%至90%,當中6個插座都設有獨立LED顯示燈的「Digimomo」(#11)操作效率較差(83%),只得3點評分。
另外,歐盟法規要求生產商於產品網頁列出型號於最高輸出的10%負載時的效率,試驗人員亦參考相關法規,於負載測試量度數據及推算平均效率,以了解樣本於較低功率操作時的效率。結果顯示各樣本的操作效率由70%至80%,全部均低於樣本在較高用量時的水平,因此用戶應按實際使用時的充電需要選購快速充電器,若日常只有1至2部低耗電的電子產品需要同時充電,最高的耗電需要可能僅約10W,則可以考慮使用輸出功率較細的雙插座USB充電器,而非是次測試涵蓋較大輸出功率的快速充電器。
功率因數表現參差
提高USB充電器的功率因數(power factor)可減少輸入電流淨值,亦可壓抑諧波(harmonics)的產生,功率因數數值愈接近1,代表能源效益表現愈好,從4個不同程度的負載情況下量度的數據,推算出樣本的最高平均功率因數由0.39至0.93,樣本「ProMini」(#1)、「EGO」(#2)、「Verbatim」(#4)、「Energea」(#5)及「Infinity」(#6)的最高平均功率因數都超過0.86,其他樣本則少於0.45,表現頗為參差。
1款樣本輸出功率較聲稱低
進行能源效益測試時,測試人員發現「Infinity」(#6)於不同的負載組合,均未能成功輸出聲稱的總額定功率150W,因此要作出調整,例如把輸出電流降低,或把其中一個USB接線拔出,從而減輕總負載,方可進行量度。結果發現,#6量得的最高輸出功率未達130W,比聲稱低約13%。另外,#6及「Xpower」(#12)在溫升測試以聲稱的最高功率操作時出現自動停止操作的情況,輸出聲稱評分因而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