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護髮膜。五十款。
留神禁用香料、過量防腐劑損頭皮

頭髮凌亂飛散、乾旱、無光澤,難免令人看起來好像精神散渙,不修邊幅。要令三千煩惱絲貼貼服服,不少人會不時使用沖洗式髮膜,敷在已清潔的頭髮上數分鐘再沖洗掉,讓頭髮看起來柔順、增添光澤而且易於梳理。不過,是次檢測發現有沖洗式髮膜樣本檢出過量可致敏防腐劑CMIT/MIT混合物,部分檢出歐盟禁用的香料物質。若經常使用該等產品及長時間接觸皮膚,有機會增加皮膚出現過敏反應的風險,可能出現痕癢、灼熱,甚至有脫髮情況。另有5款樣本檢出過量環矽氧烷化合物D5,長期使用可能對生態環境構成影響。

測試結果

MIT及CMIT/MIT混合物

5款檢出可致敏防腐劑

雖然「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簡稱MIT)和「甲基氯異噻唑啉酮」(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簡稱CMIT)等防腐劑用於製造個人護理用品,可以避免細菌和微生物的滋長,延長產品的保質期(shelf-life)。不過,使用含有相關防腐劑的產品後令部分人士產生皮膚敏感反應的情況越來越受人關注。本會過往在沐浴露、洗頭水、潔面乳等沖洗式個人護理用品都有檢出這類防腐劑。

 

內地《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和歐盟《化妝品條例》規定,沖洗式產品中MIT的允許使用濃度為0.0015%,而CMIT/MIT混合物的濃度上限則為0.0015%(混合比例以3比1計)。如產品配方已使用CMIT/MIT混合物,則不可額外添加MIT作為防腐劑。

 

樣本中,「amika」(#30)檢出的CMIT/MIT混合物總量為0.00315%(31.5ppm),超出內地和歐盟允許用於沖洗式產品的使用濃度上限(0.0015%)。儘管樣本包裝標有成分列表,但卻沒有標示相關防腐劑成分。而「Leonor Greyl」(#28)檢出的CMIT/MIT混合物總量則為0.00146%(14.6ppm),儘管總量符合相關規定的要求,但已十分接近濃度上限。

 

 

樣本標示含有CMIT/MIT混合物。

樣本標示含有CMIT/MIT混合物。

此外,「PANTENE」(#41)、「BOTANIST」(#49)和「澳寶」(#50)都分別檢出CMIT,含量由0.00055%至0.00083%(5.5ppm至8.3ppm)不等。由於這些樣本都沒有檢出MIT,故此,3款樣本檢出的CMIT/MIT混合物總量均符合內地和歐盟的上限規定。一般情況下,CMIT並不會獨立使用,本會檢視該3款樣本的標籤資料,發現樣本#41的成分列表說明含有CMIT及MIT,相信是因為MIT的含量低於檢測限值而未有檢出。而「BOTANIST」(#49)和「澳寶」(#50)則沒有以中文或英文詳細標示產品的成分資料。

 

 

考慮到相關防腐劑的致敏性較高,如果產品欠缺相關成分標示,消費者便無法從標籤得悉產品含有該成分,或會增加部分人士用後致敏的機會。有關產品供應商有責任改善標籤資料,詳細羅列成分,讓消費者知所選擇。

 

另一方面,「飄柔」(#14)、「多芬」(#24)、「PANTENE」(#25)和「HAIR RECIPE」(#34)都標示含有MIT和CMIT;而「JimmBENNY」(#40)和「JOSERISTINE」(#44)則標示含有MIT,惟是次檢測中該6款樣本均未有檢出相關防腐劑。對相關成分有過敏反應的人士都應多加留意,尤其部分產品說明可以每天使用,或建議使用時間較長。

 

頻密或長時間使用可增加致敏機會 

參考CMIT/MIT混合物檢出量最高的2款樣本(#28和#30)所建議的使用方法,樣本建議可以每星期甚至每天使用,而每次的使用時間為2至5分鐘,而#28更建議每星期可用相關產品作深層修護,建議的使用時間長達20分鐘。若按產品說明,以最頻密的方式每日使用,或者經常讓皮膚長時間接觸相關樣本,可能會增加出現皮膚過敏反應的機會。

 

美國一份回顧性分析報告綜合了2001年至2016年所得的數據,分析超過38,000位病人的過敏症狀,指出與頭髮護理用品相關所致的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主要可能影響面部及頭皮等身體部位,而MIT及CMIT/MIT混合物是最常見的成因之一。

 

香港醫學會會董及皮膚專科醫生陳厚毅提醒,消費者日常使用多種的沐浴產品可能都含有可致敏防腐劑例如CMIT/MIT混合物。如果髮膜產品中CMIT/MIT混合物含量較高,除了可能影響頭皮、額頭、耳背、頸背等位置外,在沖洗過程中亦可能影響背部及身體等不同部位,可能出現有皮膚痕癢、灼熱,嚴重者更可能出現脫髮情況。

游離甲醛

2款檢出游離甲醛   1款標榜天然有機

內地和歐盟規定,如化妝品含有可釋出甲醛防腐劑成分而致令成品中甲醛濃度超過0.05%(以游離甲醛(free formaldehyde)計),產品標籤須標示「含甲醛(contains formaldehyde)」的警示。不過,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簡稱SCCS)於去年5月公布的意見書指出,這個標示甲醛的警示限值水平(warning threshold limit)並不足以保障對甲醛有過敏反應的消費者。因此,該委員會建議,如化妝品的游離甲醛濃度達到0.001%(10ppm)便應作相應標示,以保障絕大多數對甲醛過敏的人士。與此同時,內地相關規範規定,化妝品中甲醛總量的上限(以游離甲醛計)為0.2%(相等於2,000ppm)。

 

50款樣本中,「屈臣氏」(#20)和「Naturals by watsons」(#43)均檢出游離甲醛,檢出量分別為0.021%和0.020%(相等於210ppm和200ppm),全部符合內地總量的上限規定。不過,歐盟SCCS意見書引述有研究指,對於一般膚質(normal skin)而言,經由接觸可釋出甲醛成分所釋出的甲醛(以游離甲醛計)濃度達到130ppm至370ppm,已足以令對甲醛過敏人士引發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該2款樣本檢出的游離甲醛濃度在該意見書所指的致敏水平內。若按樣本建議使用產品,讓產品停留在頭髮(及皮膚)上5至10分鐘,可能令部分人士增加出現皮膚過敏的機會。

 

檢出游離甲醛的2款樣本,其成分列表都標示產品含有可釋出甲醛的防腐劑成分DMDM hydantoin,但沒有作出產品含有甲醛的相關提示。儘管該2款樣本檢出的游離甲醛量沒有超出內地和歐盟現行警示限值水平,然而,若參考歐盟SCCS意見書的警示限值建議,這2款樣本都應作出「產品含甲醛」的警示。

 

此外,「Naturals by watsons」(#43)說明「超過90%天然成分」及「95% natural origin(95%源自天然)」,強調產品含獲有機認證的成分,亦標榜「溫和無憂」及沒有添加多種化學成分,惟樣本仍然檢出少量游離甲醛,而釋出量亦與其同一品牌下另1款沒有作天然、有機聲稱的樣本相若。

對羥基苯甲酸酯

8款樣本檢出   7款未標明相關成分

50款樣本中,有6款包括「AVEDA」(#13)、「大島樁」(#15)、「Kracie ICHIKAMI」(#16)、「CLAYGE」(#19)、「MOROCCANOIL」(#35)和「KOSE Je L’aime」(#46)檢出對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paraben),含量由0.052%至0.20%;而「屈臣氏」(#20)和「澳寶」(#50)則同時檢出對羥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和methylparaben,總量分別約為0.16%和0.17%。

 

內地和歐盟規定,methylparaben和propylparaben在化妝品中獨立使用時,含量上限分別為0.4%和0.14%;如果產品同時含有這2種對羥基苯甲酸酯類防腐劑,總量上限則為0.8%。全部樣本檢出的對羥基苯甲酸酯含量符合相關規定。

 

是次檢測結果反映對羥基苯甲酸酯仍普遍用於製造頭髮洗護產品,而檢出相關防腐劑的8款樣本中,有5款並沒有標示成分列表或詳細說明產品的所有成分資料;另外2款樣本(#13和#35)即使標有成分列表,但卻沒有標示相關成分。事實上,methylparaben在化妝品中亦可作為香料用途,估計樣本因此欠缺相關標示。總括而言,消費者無法從標籤資料得悉產品含有該等成分,情況有待改善。

 

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認為,methylparaben屬於懷疑內分泌干擾物(suspected endocrine disruptors),而propylparaben則屬已知內分泌干擾物。因此,本會建議相關產品供應商應增加成分透明度,讓消費者得悉該等成分的使用。如果皮膚有傷口,建議消費者停用含有對羥基苯甲酸甲酯的個人護理用品,以減低經由皮膚接觸引起刺激反應的機會。

塑化劑

2款樣本檢出微量DEP

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簡稱DEP)屬於低分子量的塑化劑,亦是其中一種較常見於化妝品的塑化劑。在化妝品中,DEP可以作為溶劑(solvents),或者添加入酒精作為變性劑(denaturants),以減低酒精被誤服的風險,另外亦可作為香料的載體。

 

50款樣本中,2款包括「ORIBE」(#26)和「MOROCCANOIL」(#35)檢出微量塑化劑DEP,含量分別為0.051%和0.026%。惟內地和歐盟現時都沒有就DEP在化妝品的使用設有限量。

 

歐洲化妝品協會(COLIPA,現名為Cosmetics Europe)指,化妝品含有微量的塑化劑可能是源自生產或儲存過程期間,經由接觸的塑膠物料釋出塑化劑而引致微量污染。而澳洲衞生部(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認為消費者重覆及長期使用化妝品、個人護理用品和玩具等消費品,這些途徑有機會成為消費者接觸DEP的重要源頭。以DEP在當地供應化妝品的檢出量而言,公眾(包括小童)使用含DEP化妝品的健康風險並不高,不過,該衞生部提醒,若成年消費者同時使用含DEP身體乳液(濃度超過0.5%)以及其他含有DEP的化妝品,應該特別留意其對生殖系統影響潛在的風險。

 

本會提醒,如果消費者經常使用多種添加香味的個人護理用品,應特別留意產品會否含有DEP等不同種類的塑化劑。

香料致敏物

逾8成檢出香料致敏物質

髮膜產品普遍添加了怡人的香氣,惟有部分愛美人士擔心「香味太濃」的髮膜產品致敏風險會較高。事實上,香味背後的確可能潛藏致敏危機。歐盟化妝品條例將26種物質界定為香料致敏物質(fragrance allergens),若該等物質達特定濃度,產品供應商便須在標籤標示以提醒消費者。以沖洗式護理用品而言(包括沖洗式髮膜),若該些物質在產品中的濃度達0.01%(100ppm),便要標示在成分列表內。

 

4款樣本檢出歐盟禁用香料物質

按歐盟SCCS公布的意見書指,新羚蘭醛(hydroxyisohexyl-3-cyclohexene carboxyaldehyde,簡稱HICC,又名Lyral)是高致敏性的致敏物(high potency skin sensitizer),亦是接獲消費者投訴個案最多的香料物質之一。為減少HICC可能引致接觸性過敏反應的個案及減輕相關不良後果,該委員會建議這種物質不應用於製造任何消費品。及至2017年8月,歐盟委員會宣布禁止在化妝品中使用HICC這種香料物質。自去年8月23日起,不符合新規定的化妝品不可在歐盟國家銷售。而內地國家藥監局亦於去年5月28日更新了化妝品禁用原料目錄,將HICC列為禁用的成分。樣本中,只有「澳寶」(#50)檢出HICC這種內地和歐盟禁用於化妝品的香料物質,含量為0.009%。

 

另一方面,歐盟SCCS的意見書指,羚蘭醛(butylphenyl methylpropional,簡稱BMHCA,又名Lilial)是已確認的接觸性致敏物,有引致皮膚過敏的風險,加上這種香料物質廣泛用於不同種類產品中,因此認為這種香料成分按現行用量用於化妝品都不算安全。及後歐盟更將BMHCA歸類為具有生殖毒性第1B類物質(即推定為對人類有生殖毒性的物質)。自今年3月起,歐盟禁止當地供應的化妝品及清潔用品使用BMHCA這種香料物質。而「KOSE Je L’aime」(#46)、「TSUBAKI」(#47)和「THANN」(#48)檢出微量BMHCA,含量介乎0.0012%至0.0047%,均未能符合歐盟最新規定。

 

消費者宜避免選用含有HICC和BMHCA的個人護理用品。

消費者宜避免選用含有HICC和BMHCA的個人護理用品。

此外,「amika」(#30)和「MOROCCANOIL」(#35)的標籤標示產品含有香料物質HICC及/或BMHCA,惟未有在樣本檢出該2種禁用的香料物質。

 

儘管現時本港法例未有禁用這2種香料物質的相關規定,不過為加強對消費者的健康保障,本會建議有關生產商不時留意國際間就香料物質而設的最新規定和建議,取締HICC和其他欠缺足夠安全數據支持的香料物質,並在標籤標示產品詳細成分(包括香料致敏物)。

 
11款香料致敏物質總量相對較高   主要源自苯甲醇

檢測結果顯示,11款樣本包括「Melvita」(#10)、「APIVITA」(#12)、「AVEDA」(#13)、「飄柔」(#14)、「The Body Shop」(#17)、「PANTENE」(#25及#41)、「john masters organics」(#33)、「HAIR RECIPE」(#34)、「OUAI」(#37)和「阿原」(#39)檢出的香料致敏物質總量相對較高,總量由約0.11%至0.52%不等,當中8款所含的香料致敏物質主要為苯甲醇(benzyl alcohol)。苯甲醇除了是可能存在於精油成分中的香料物質外,亦可作為防腐劑使用。如用於化妝品作防腐劑用途,內地和歐盟的最大允許使用量為1%,全部樣本所檢出的苯甲醇含量都符合規定。

 

逾半數樣本檢出多種香料致敏物

27款樣本檢出3種或以上香料致敏物質,當中8款檢出6至9種。若以檢出濃度超過0.01%的香料致敏物質而言,「CHRISTOPHE ROBIN」(#9)、「ORIBE」(#26)、「john masters organics」(#33)、「OUAI」(#37)、「阿原」(#39)、「JimmBENNY」(#40)和「JOSERISTINE」(#44)都檢出3至4種含量較高的香料致敏物。

 

 

氧化可衍生致敏性較高物質   罐裝產品需格外留神

芳樟醇(linalool)普遍存在於具有花香香氣的香料中,是次檢測發現34款樣本檢出這種香料物質,此外,香茅醇(citronellol)、檸檬烯(limonene)、香葉醇(geraniol)和香豆素(coumarin)都是較普遍見於樣本中的香料物質。

 

消費者要留意,雖然芳樟醇、檸檬烯、香茅醇和香葉醇等除了本身屬於香料致敏物質外,儘管部分的致敏性不算高,但當這些物質在接觸空氣後經過氧化(oxidation)會形成致敏性較高的物質例如hydroperoxides等,同樣有令消費者出現皮膚過敏反應的機會。尤其部分樣本為罐裝產品,日常打開使用可能增加產品內物質受氧化的機會。

 

陳厚毅醫生提醒,對香料產生接觸性過敏反應可以是終生要面對的問題,如果個人護理用品中含有多種香料致敏物,而且含量較高,每日重覆使用,或者接觸皮膚的時間長,都會增加出現皮膚過敏反應的機會,建議濕疹患者宜特別小心選用產品。此外,過敏反應或未必在首次使用產品就會出現,建議消費者留意使用產品若干時間之後皮膚會否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出現痕癢、脫皮等情況。

環矽氧烷化合物

屬理想頭髮調理劑   但會持續存在於環境中

儘管環矽氧烷化合物是理想的頭髮調理劑,有抗靜電功效,用於髮膜產品時,可以在粗糙的髮絲上形成具疏水性薄膜,令濕髮較易於梳理,並可短暫改善光澤及觸感,又不黏膩。

 

一般而言,成分如環戊矽氧烷(cyclopentasiloxane,簡稱D5)普遍含有微量環丁矽氧烷(cyclotetrasiloxane,簡稱D4),而D4被歸類為對生殖系統有毒性(toxic to reproduction),故此歐盟建議業界留意環矽氧烷化合物成分的純度,盡量降低D4的雜質水平。此外,由於D4、D5和D6(cyclohexasiloxane)同屬十分持久(very persistent)和具有生物累積性(very bioaccumulative)的物質,可能會持續存在於環境中。歐洲BEUC認為,D5屬於懷疑內分泌干擾物,而D4則屬已知內分泌干擾物。另有動物研究顯示,D4除了可能對海洋生物構成長遠危害,亦懷疑有機會影響未出生的胎兒。

 

為降低這些物質經過污水的排放,歐盟REACH條例自2020年1月31日起規定,當地供應的沖洗式化妝品中D4和D5的含量分別不可相等於或超過0.1%(以重量計)。預料將來D6亦有機會被納入歐盟規管物質之列。

 

 

10款樣本檢出環矽氧烷化合物   半數未能符合歐盟最新規定

樣本中,10款檢出環矽氧烷化合物。當中全部樣本都檢出D4,而檢出的含量都低於0.1%,符合歐盟相關規定。而7款樣本同時檢出D5,含量由0.038%至最高2.8%,其中5款的含量未能符合歐盟相關規定上限(0.1%)。另有3款樣本除了檢出D4和D5外,亦同時檢出微量D6。

 

「AVEDA」(#13)、「Kracie ICHIKAMI」(#16)和「KERASTASE」(#27)只檢出微量D4,含量介乎0.023%至0.037%,符合歐盟相關規定;而「JimmBENNY」(#40)和「JOSERISTINE」(#44)雖然分別檢出3種和2種環矽氧烷化合物,但個別環矽氧烷化合物含量都符合歐盟規定。

 

與此同時,「屈臣氏」(#20)、「moremo」(#29)、「Aminomason」(#45)、「BOTANIST」(#49)和「澳寶」(#50)5款樣本檢出的D5含量由0.14%至2.8%不等,均超出歐盟相關規定的含量上限。該5款樣本同時檢出微量D4及/或D6等環矽氧烷化合物。當中以#29、#49和#50檢出的環矽氧烷化合物含量較高,總量介乎接近1.84%至2.89%。其中2款樣本均沒有標示詳細成分列表,消費者無法從標籤資料得悉環矽氧烷化合物的使用;樣本#20沒有建議產品每星期使用次數,而#29的供應商則指產品可供每日使用,消費者有機會因頻密使用而增加環矽氧烷化合物的排放。

 

D4、D5和D6都是揮發性矽油,塗抹在頭髮上會隨時間或者加熱程序而揮發掉。歐盟SCCS的意見書指出,D4和D5用於製造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用品(除部分噴霧產品外)對人體健康並不會構成風險。不過,該報告未有就D4和D5等環矽氧烷化合物的使用對環境可能構成的風險作出評估。

 

如果髮膜產品中環矽氧烷化合物的含量高,若干部分會隨沖洗過程流入污水系統,本會呼籲產品供應商留意海外(包括與保護環境相關)的規定,減低使用產品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擔,並且標示產品詳細成分資料,讓消費者知所選擇。

 

10款樣本檢出環矽氧烷化合物  半數未能符合歐盟最新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