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樣本及結果
調查樣本
本會分別從個人護理用品店、美妝用品店及網上商店,購買了18款市場較常見的暗瘡貼,當中6款為普通暗瘡貼(沒有添加活性成分);8款為聲稱添加活性成分的暗瘡貼(下稱含活性成分暗瘡貼);其餘4款則為微針型暗瘡貼,其中2款分別為2步驟和3步驟的護理套裝,同樣備有供清潔皮膚用的棉片,1款另有護理凝膠。
所有產品每包售價由$24至$150不等。普通暗瘡貼和含活性成分的暗瘡貼樣本,售價分別為每片$1.1至$1.9和$0.6至$4.2。微針型暗瘡貼整體平均售價相對較高,當中套裝樣本(每套約為$16.3至$20.0)花費高於非套裝樣本(每片約$6.4至$10.0)。縱觀各產品資料,產品類型、貼片數量和尺寸等因素,均可能會影響每片/套費用。
調查結果
貼片材質和成分
調查的樣本中,12款的包裝標籤均有標示詳細的成分列表供消費者參考,餘下6款(#3、#4、#10、#11、#15和#18)則沒有以中文或英文標示產品詳細的成分資料,或者只列出部分資料,成分資料透明度有待改善。當中4款(#4、#10、#11和#15)只說明貼片材質或個別添加的成分。而#3及#18的成分資料則只列於相關品牌的官方網頁,消費者未能靠閱讀標籤得知產品所用材質及/或成分。
水膠體貼可致敏
2011年韓國一份皮膚科研究報告指出,水膠體(hydrocolloid)敷料有機會令部分人士出現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當中所含的增黏劑(tackifying agents)和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又稱cellulose gum)有機會是潛在致敏原。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不良事件通報系統中,2021年曾有個案指有病人在使用一款水膠體暗瘡貼(acne patch)後,皮膚出現嚴重泛紅、痕癢和灼熱,最終導致發炎後色素沉澱(post 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消費者應注意,如果曾對水膠體產品過敏應慎用暗瘡貼。本會檢視產品標示,發現部分產品有提醒消費者,如果對膠布或繃帶敏感,宜避免選用。儘管普通暗瘡貼對皮膚的致敏性相對較低,但用後如發現皮膚有過敏情況,應立即停用。
18款樣本中,13款產品(#1、#2、#4至#7、#11至#13、#15至#18)聲稱以親水性水膠體作為貼片材質,當中10款(#2至#6、#12至#16)的成分列表標示/說明含有羧甲基纖維素。此外,樣本#3和#9則分別聲稱以水凝膠(hydrogel)和聚合物(polymer)作為貼片材料,餘下3款(#8、#10和#14)則沒有標示或提供相關資料。
注意部分活性成分有致敏機會
樣本中較常見的活性成分包括水楊酸和茶樹油/茶樹成分,而積雪草則是常見的紓緩成分。
水楊酸或造成皮膚過敏
4款樣本(#8、#9、#13和#16)標示含有水楊酸。水楊酸常見於部分護膚品中,有助去除皮膚角質,疏通毛孔並去除多餘的皮脂或油脂。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認為,使用含有水楊酸的護膚品來治療非炎性的暗瘡(如黑頭和白頭)效果最為理想。而美國FDA資料顯示,水楊酸的使用濃度介乎0.5%至2%,可供用於非處方暗瘡藥物中。消費者須留意,部份人士可能對水楊酸或亞士匹靈(aspirin)有過敏反應,相關人士宜避免選用含水楊酸的暗瘡護理產品。
茶樹油同為致敏原
樣本中,有4款(#7至#10)標示含有茶樹油或茶樹成分。按歐盟草藥專論(European Union Herbal Monograph),茶樹油是一種治療暗瘡的傳統草藥,用於治療輕度的暗瘡,但不建議供12歲以下兒童使用。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則指出,臨床研究顯示茶樹油治療暗瘡的功效較過氧化苯酰(benzoyl peroxide)慢,而過氧化苯酰是美國FDA認可非處方暗瘡藥物的成分。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指出,茶樹油是一種皮膚致敏劑,接觸空氣後容易被氧化,產生的氧化物亦具潛在致敏機會。整體而言,茶樹油治療暗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仍然不足夠。
積雪草為最常見成分
樣本中,7款(#9、#11至#16)標示含有積雪草成分,為是次調查中最常見的成分。樣本普遍說明添加了羥基積雪草苷(madecassoside),亦有部分標示添加積雪草苷(asiaticoside)、積雪草酸(asiatic acid)和羥基積雪草酸(madecassic acid),4者皆是積雪草中較具功效的主要成分。美國化妝品成分審查(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專家小組指出,積雪草在化妝品中可作為皮膚調理劑。其中有研究指羥基積雪草苷對皮膚有保濕和紓緩暗瘡炎症等作用。
貼片厚薄和尺寸各有不同
在有說明暗瘡貼厚度的樣本中,厚度普遍介乎0.1毫米至0.5毫米不等,其中1款(#11)樣本備有日用和夜用裝,供日用的貼片較薄,較能做到隱形的效果;而夜用貼片較厚,適合用於吸收更多暗瘡分泌物。部分產品聲稱使用斜角切法(中心位置較厚,邊緣較薄),令暗瘡貼遮瑕效果自然,亦可有效吸收分泌物。
至於樣本尺寸方面,普遍為直徑介乎7毫米至15毫米的圓形貼片,11款(#1至#3、#5至#7、#9至#12和#14)包裝內備有不同尺寸的選擇,用者可以按暗瘡範圍的大小適當選用。
使用方法
標籤資料有待改善
除前文提及6款樣本欠缺詳細成分標示外,另有3款樣本(#3、#14和#18)沒有以中文或英文在包裝上標示使用方法,#3和#18的用法和建議駐留時間只載於其官方網頁上;2款樣本(#10和#14)則沒有建議產品的駐留時間,容易增加誤用風險。
此外,在標示使用期方面,有1款樣本(#13)沒有標示任何使用期資料,消費者或會因此購買或使用上過期產品,相關標示極待改善。2款樣本(#3和#18)包裝上未有以中文及英文列出安全警告字句,本會已將相關樣本資料轉交海關跟進。
本會促請相關供應商改善產品標籤及使用說明,以減低消費者因誤用而產生的風險。
建議細讀使用方法
暗瘡貼產品看似簡單易用,消費者可能會忽略細閱產品用法的重要性。然而,不當使用可能為使用者帶來皮膚過敏和皮膚感染的風險。
產品一般建議先清潔並抹乾暗瘡患處和雙手,從膠膜上撕開暗瘡貼後,將其覆蓋整個患處並輕力按壓。而樣本建議的駐留時間差異頗大,由2小時至24小時不等,也有樣本指當暗瘡貼變白漲起時便要更換,因為吸收的組織液已達飽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