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中藥顆粒質量控制研討會
從消費者角度看中藥配方顆粒的發展
劉燕卿女士
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
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中醫中藥源遠流長,近年愈來愈多消費者接受中醫診療,或以中藥配合西醫療法,以達固本培元的效果。加上崇尚天然材料的潮流驅使,以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天然部分入藥的中藥漸受西方醫學界重視。不過,按傳統用明火煎中藥,既要「睇火」,又怕「滾瀉」,確實不大配合現代社會急速的生活節奏。
隨着科技的發展,除用傳統煎藥法外,中醫診所也多了提供中藥配方顆粒這種近年興起的新劑型,為中藥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化,帶來了重大的突破。
我今天希望從安全性、可靠性、方便程度和藥包標籤四方面,與大家談談消費者對中藥配方顆粒的看法。
(一) 安全性
一些中藥材外形或名稱近似,容易混淆。過往本港就曾出現鬼臼錯認作威靈仙、白英與尋骨風混淆、牙硝誤作芒硝等誤認引致中毒的事故。原材料尚且容易混淆,製成顆粒後更加難以從外觀分辨。此外,中藥材既有野生,又有人工培植;既有原產地,又有移植地,質量不統一,會導致臨床療效參差。
嚴謹生產管理制度
因此,有必要訂立一套嚴謹及完善的生產管理制度,由原材料開始,整個生產程序,包括提煉、包裝、運輸、儲存,都需作規範化管理,確保不會出現錯誤,亦要保持質量穩定,避免不法商人用低檔貨充高檔貨,以圖魚目混珠。
「炮製」過程的標準及檢定
不少藥材帶有毒性,亦有部分需先經處理才可增強其效用。因此「炮製」藥材的程序是絕不可少的。「炮製」過程,例如清洗、風乾、水浸、醋炒、或加蜜糖、加鹽或烘乾,有助減低藥材的毒性和副作用或增強藥性。訂定「炮製」的標準和檢測方法非常重要,因為「炮製」方法不恰當,會影響藥效和劑量的準確性,不單未能達到治病的目的,更可能引發新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和其他食品一樣,中藥配方顆粒亦必須符合一些基本的質量要求,例如需通過黃曲霉素、農藥殘餘、重金屬含量等檢測,以確保顆粒不含有害物質,沒有受到污染。
(二) 可靠性
中藥配方顆粒是將單味中藥濃縮提取製成可溶性的顆粒沖劑,並按中醫臨床處方配藥混合,用開水沖泡服用。傳統湯劑則是將多種藥材用水煎成湯液,去渣服用。
中藥配方顆粒無疑為消費者提供方便的另類選擇,但目前來說臨床使用的經驗有限,消費者難免對其藥用價值有疑慮,擔心功效會否較傳統湯劑遜色。當中較多爭議的,是以下兩個問題:
(a) 等效與等量問題
中藥配方顆粒是提取和濃縮而成的物質,以同一中藥材來說,究竟一錢的顆粒,其藥效和有效成分的分量是否等同於一錢的原藥材呢?
中醫藥理論一直以湯劑為本,醫師處方中藥配方顆粒時,應使用多少分量呢?是否仍以一直沿用的湯劑原材料份量為準呢?服藥量成為焦點所在,過量會擔心有危險性存在,份量不夠則會拖慢復原進度。
(b) 單煎與合煎問題
傳統湯劑多是幾味藥材一起煲成一碗藥湯飲用,而按本會所知顆粒產品大部分是每味藥材先各自烹煮或提取,之後再依方湊拼而成;亦有少部分是參照著名的傳統複方製成,可讓醫師直接處方,或再按病情加添其他單味顆粒產品。
湯劑是諸藥合煎的,合煎後可能出現以下三種情況:
- 某一化學成分含量下降、
- 某一化學成分含量上升、
- 產生新的化學成分。
湯劑沿用多年,我們相信上述三種情況在安全性和藥效都有一定數據支持。然而,顆粒劑「沖」的過程與湯劑「煲」的過程中,藥物之間的反應可能有差異。兩種方法所得出的藥物,化學成分可能不盡相同。採用中藥配方顆粒後,療效會否與「湯劑」有大差異?
消費者期望中醫藥業界會為中藥配方顆粒多作臨床研究,探討不同製藥方法對藥品的化學成份和藥效的影響。
(三) 方便程度方便程度
傳統湯劑的療效有數千年臨床實例為證,但缺點是煎煮不方便,難於應急用及服用不便等。湯劑又濃又苦,往往令病人,特別是兒童,望而生畏。即使現時有不少藥材鋪會代客煎藥,要繁忙的都市人按時到店舖服藥,仍不是易事。此外,湯劑中的藥性成份亦會受眾多因素影響:如煲藥用的水量多寡,火力大小及煎煮時間長短等。
相對而言,中藥配方顆粒體積小,携帶方便,運輸、儲存容易。由於顆粒是由單味中藥提煉而成的,醫師可按病情變化,靈活地增減或調配不同的顆粒,組合成合適的藥劑。再者,顆粒不用煎煮,即沖即服,較適合現代生活的步伐。患者即使工作繁忙,或出差、旅遊等,治療也不會中斷。對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中藥配方顆粒尤其方便。在方便角度來說,中藥配方顆粒有絕對的優勢。
不過,亦有用者反映一些配方顆粒的口感較差,亦有些較難溶解,喝起來不易「入口」。希望業界可針對這方面研究製藥方法,加以改良。
(四) 藥包標籤藥包標籤
傳統湯劑有藥方,配方顆粒藥劑亦應在藥包上加上適當的標籤,列明各種成份及相應份量。這樣,當病人轉看另一醫師時,醫師可藉標籤知道病人曾服用哪種藥物,作出適當治療。在一些危急的情況下,例如患者突然病發送院,醫生亦須盡快知道病人所服藥物,以便施行急救。
標籤上亦應清楚列明服用方法及劑量,例如飯前或飯後服用,每次服藥相隔時間等。
總結
中藥配方顆粒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服用中藥不方便的問題。不過,顆粒的療效仍有待更多臨床數據支持,以增加消費者對其應用的信心。中醫業界應對累積的臨床經驗,作有系統的分析,加強消費者的信心。
另一方面,業界或有關監管機構應就中藥配方顆粒,制訂合理的檢測標準供中藥廠參考,內容可包括原料來源、性狀、鑑別方法、水分、衛生、重金屬含量、指標物質含量、雜質含量、儲存方法等等。
傳統藥材在煎煮過後,藥渣大多棄掉。在中藥配方顆粒生產過程中,藥材做了一次提取過後,藥渣還可以作其他用途,例如作健康食品、化妝品的材料,更充分利用了藥材。同一原料製成多個產品,更具成本效益及環保原則外,亦應反映在價格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好處。
中藥配方顆粒對中醫藥的發展具重要意義,令中醫學可與時並進,適合時代需要,進一步能將中藥推廣至國外。不過,要走進國際市場,首先要在各類標準,特別是安全和質量方面,與國際接軌。
針對以上各項,業界最重要的是在配方顆粒的安全、療效和質量幾方面加強規範,以免令消費者對配方顆粒失去信心,產生抗拒,阻礙了中藥業的發展。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