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中药颗粒质量控制研讨会
从消费者角度看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
刘燕卿女士
消费者委员会总干事
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中医中药源远流长,近年愈来愈多消费者接受中医诊疗,或以中药配合西医疗法,以达固本培元的效果。加上崇尚天然材料的潮流驱使,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天然部分入药的中药渐受西方医学界重视。不过,按传统用明火煎中药,既要「睇火」,又怕「滚泻」,确实不大配合现代社会急速的生活节奏。
随着科技的发展,除用传统煎药法外,中医诊所也多了提供中药配方颗粒这种近年兴起的新剂型,为中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化,带来了重大的突破。
我今天希望从安全性、可靠性、方便程度和药包标签四方面,与大家谈谈消费者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看法。
(一) 安全性
一些中药材外形或名称近似,容易混淆。过往本港就曾出现鬼臼错认作威灵仙、白英与寻骨风混淆、牙硝误作芒硝等误认引致中毒的事故。原材料尚且容易混淆,制成颗粒后更加难以从外观分辨。此外,中药材既有野生,又有人工培植;既有原产地,又有移植地,质量不统一,会导致临床疗效参差。
严谨生产管理制度
因此,有必要订立一套严谨及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由原材料开始,整个生产程序,包括提炼、包装、运输、储存,都需作规范化管理,确保不会出现错误,亦要保持质量稳定,避免不法商人用低档货充高档货,以图鱼目混珠。
「炮制」过程的标准及检定
不少药材带有毒性,亦有部分需先经处理才可增强其效用。因此「炮制」药材的程序是绝不可少的。「炮制」过程,例如清洗、风乾、水浸、醋炒、或加蜜糖、加盐或烘乾,有助减低药材的毒性和副作用或增强药性。订定「炮制」的标准和检测方法非常重要,因为「炮制」方法不恰当,会影响药效和剂量的准确性,不单未能达到治病的目的,更可能引发新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和其他食品一样,中药配方颗粒亦必须符合一些基本的质量要求,例如需通过黄曲霉素、农药残余、重金属含量等检测,以确保颗粒不含有害物质,没有受到污染。
(二) 可靠性
中药配方颗粒是将单味中药浓缩提取制成可溶性的颗粒冲剂,并按中医临床处方配药混合,用开水冲泡服用。传统汤剂则是将多种药材用水煎成汤液,去渣服用。
中药配方颗粒无疑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另类选择,但目前来说临床使用的经验有限,消费者难免对其药用价值有疑虑,担心功效会否较传统汤剂逊色。当中较多争议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a) 等效与等量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是提取和浓缩而成的物质,以同一中药材来说,究竟一钱的颗粒,其药效和有效成分的分量是否等同于一钱的原药材呢?
中医药理论一直以汤剂为本,医师处方中药配方颗粒时,应使用多少分量呢?是否仍以一直沿用的汤剂原材料份量为准呢?服药量成为焦点所在,过量会担心有危险性存在,份量不够则会拖慢复原进度。
(b) 单煎与合煎问题
传统汤剂多是几味药材一起煲成一碗药汤饮用,而按本会所知颗粒产品大部分是每味药材先各自烹煮或提取,之后再依方凑拼而成;亦有少部分是参照著名的传统复方制成,可让医师直接处方,或再按病情加添其他单味颗粒产品。
汤剂是诸药合煎的,合煎后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 某一化学成分含量下降、
- 某一化学成分含量上升、
- 产生新的化学成分。
汤剂沿用多年,我们相信上述三种情况在安全性和药效都有一定数据支持。然而,颗粒剂「冲」的过程与汤剂「煲」的过程中,药物之间的反应可能有差异。两种方法所得出的药物,化学成分可能不尽相同。采用中药配方颗粒后,疗效会否与「汤剂」有大差异?
消费者期望中医药业界会为中药配方颗粒多作临床研究,探讨不同制药方法对药品的化学成份和药效的影响。
(三) 方便程度方便程度
传统汤剂的疗效有数千年临床实例为证,但缺点是煎煮不方便,难于应急用及服用不便等。汤剂又浓又苦,往往令病人,特别是儿童,望而生畏。即使现时有不少药材铺会代客煎药,要繁忙的都市人按时到店铺服药,仍不是易事。此外,汤剂中的药性成份亦会受众多因素影响:如煲药用的水量多寡,火力大小及煎煮时间长短等。
相对而言,中药配方颗粒体积小,携带方便,运输、储存容易。由于颗粒是由单味中药提炼而成的,医师可按病情变化,灵活地增减或调配不同的颗粒,组合成合适的药剂。再者,颗粒不用煎煮,即冲即服,较适合现代生活的步伐。患者即使工作繁忙,或出差、旅游等,治疗也不会中断。对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中药配方颗粒尤其方便。在方便角度来说,中药配方颗粒有绝对的优势。
不过,亦有用者反映一些配方颗粒的口感较差,亦有些较难溶解,喝起来不易「入口」。希望业界可针对这方面研究制药方法,加以改良。
(四) 药包标签药包标签
传统汤剂有药方,配方颗粒药剂亦应在药包上加上适当的标签,列明各种成份及相应份量。这样,当病人转看另一医师时,医师可藉标签知道病人曾服用哪种药物,作出适当治疗。在一些危急的情况下,例如患者突然病发送院,医生亦须尽快知道病人所服药物,以便施行急救。
标签上亦应清楚列明服用方法及剂量,例如饭前或饭后服用,每次服药相隔时间等。
总结
中药配方颗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服用中药不方便的问题。不过,颗粒的疗效仍有待更多临床数据支持,以增加消费者对其应用的信心。中医业界应对累积的临床经验,作有系统的分析,加强消费者的信心。
另一方面,业界或有关监管机构应就中药配方颗粒,制订合理的检测标准供中药厂参考,内容可包括原料来源、性状、鉴别方法、水分、卫生、重金属含量、指标物质含量、杂质含量、储存方法等等。
传统药材在煎煮过后,药渣大多弃掉。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药材做了一次提取过后,药渣还可以作其他用途,例如作健康食品、化妆品的材料,更充分利用了药材。同一原料制成多个产品,更具成本效益及环保原则外,亦应反映在价格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好处。
中药配方颗粒对中医药的发展具重要意义,令中医学可与时并进,适合时代需要,进一步能将中药推广至国外。不过,要走进国际市场,首先要在各类标准,特别是安全和质量方面,与国际接轨。
针对以上各项,业界最重要的是在配方颗粒的安全、疗效和质量几方面加强规范,以免令消费者对配方颗粒失去信心,产生抗拒,阻碍了中药业的发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