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分高的食物不利健康,更甚的是用上受污染的食鹽。
有報道指內地有商人將工業鹽作食鹽出售,令本港市民大為關注。
消費者委員會與食物環境衛生署合作測試市面上74款食鹽,檢視其安全水平。
測試樣本包括59個預先包裝食鹽,產品聲稱來自內地、澳洲、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新西蘭和西班牙。其餘15個散裝樣本購自各區15間糧油雜貨店。
本港沒有特定的法例規管食鹽。在國際方面,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了有關食鹽的標準,規定多種金屬污染物含量的上限。
測試檢視樣本的金屬污染物(包括砷、鎘、銅、鉛和汞)、氯化鈉和碘質的含量。
測試結果顯示所有樣本都不含砷、鎘、銅、鉛和汞,消費者可放心食用;結果亦顯示沒有證據工業鹽在本港被用作食鹽出售。
食品法典委員會除了為食鹽的金屬污染物含量定立上限,亦列出其成分及品質的標準,和要求其氯化鈉含量不少於97%(以乾燥物質計算,不包括添加劑)。
測試顯示,64個樣本(86%)達到氯化鈉含量的標準規定。其餘9個樣本(12%)含90%至94%氯化鈉,其中一個更只含80%。
氯化鈉含量較低的樣本可能含有較多其他礦物成分,如硫酸鹽。這些礦物成分的毒性很低,一般在食鹽中的含量不會損害人體健康。
此外,4個預先包裝樣本含有碘,其中3個在包裝上標明為碘化食鹽,碘質含量由每千克鹽31至43毫克。其餘沒有標示的一個樣本只含少量碘(每千克鹽含1.7毫克),相信是天然存在於食鹽中。
在碘質缺乏的地區,可能會在食鹽中加進碘以預防碘質缺乏症,一般來說,本港碘質缺乏的情況並不嚴重。
容易患上碘質缺乏症的人士,例如懷孕和餵哺母乳的婦女可進食含豐富碘質的食物,如海魚、海藻及其他海產來攝取碘。如欲進食碘化鹽,應先徵詢醫護人員的意見。
盡管市面上出售的食鹽都可安全食用,但進食過量鹽可引致血壓高和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日應進食少於5克食鹽。
市面出售的低鈉代鹽,一般以鉀代替鈉給食物帶來鹹味。但消費者選用前必須徵詢醫護人員的意見,特別是患有腎病和正在服用治療高血壓或心臟衰竭藥物的人士。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 (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