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消費者委員會報告,使用普通肥皂加上正確洗手方法,已可有效清洗雙手沾染到的細菌和病毒。
自「沙士」過後,加上近期禽流感的陰影,巿民的衞生意識有所提高,巿面上亦因應出現了不少聲稱能「消毒」、「抗菌」的洗手液。
消委會留意到多個近期發表,針對使用含消毒成分的洗手用品,能否有效減低傳染病傳播的海外研究報告。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去年十月指出,暫時未能確定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家用消毒洗手用品,比一般洗手用品,能更有效減低傳染病的傳播風險。
同年發表的一分研究報告顯示,用普通肥皂洗澡及洗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已能有效防範呼吸道感染、腹瀉和膿胞症等。
研究亦指,未有證據顯示含抗菌成分的肥皂,比普通肥皂能更有效防止病毒性感染疾病。
因此,消費者應明白,抗菌洗手用品本身存在的限制:包括產品抗菌成分不能消除所有細菌和病毒,洗手後亦不代表可有效「抗菌」多個小時。
如家中有病人或抵抗力較弱的人,包括小朋友及長者,以及在處理傷口前有特別衞生需要,消費者可考慮使用消毒洗手用品。
消費者不應購買包裝上沒有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發出的註冊號碼,或沒有列明有效成分的抗菌洗手用品。
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聲稱具有「抗菌」效能的洗手用品屬「藥劑製品」的一種,必須註冊以確保符合安全、療效及質量的要求。
藥物成功註冊後,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會發出註冊號碼,例如HK-123XX,註冊號碼必須印在藥物標籤上。
消委會發現巿面不少聲稱「抗菌」的產品,沒有在包裝上標示註冊編號,有關資料已轉交衞生署跟進。
衞生署表示經已向有關供應商發出警告信,並指令回收未經註冊的藥劑製品。
除了含抗菌成分的洗手肥皂及梘液外,近年亦有不少即棄消毒濕紙巾在巿面出售,一般的有效成分為酒精和苯札氯銨。
醫學會表示,部分人可能對免沖洗手液內的酒精成分產生敏感反應。長期使用,會令皮膚變乾,引發敏感反應,甚至皮膚炎。若有水源的話,使用一般洗手梘液洗手是較佳的清潔方法。
由於酒精產品容易揮發,購買時要留意生產日期,盡可能選購較「新鮮」的產品。
酒精類產品屬易燃品,使用時及儲存都必須要遠離火種,或高温的地方。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