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适当洗手方法有效抗菌-《选择》月刊第351期

  • 2006.01.13

根据消费者委员会报告,使用普通肥皂加上正确洗手方法,已可有效清洗双手沾染到的细菌和病毒。

自「沙士」过后,加上近期禽流感的阴影,巿民的卫生意识有所提高,巿面上亦因应出现了不少声称能「消毒」、「抗菌」的洗手液。

消委会留意到多个近期发表,针对使用含消毒成分的洗手用品,能否有效减低传染病传播的海外研究报告。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去年十月指出,暂时未能确定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家用消毒洗手用品,比一般洗手用品,能更有效减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同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用普通肥皂洗澡及洗手,配合正确使用方法,已能有效防范呼吸道感染、腹泻和脓胞症等。

研究亦指,未有证据显示含抗菌成分的肥皂,比普通肥皂能更有效防止病毒性感染疾病。

因此,消费者应明白,抗菌洗手用品本身存在的限制:包括产品抗菌成分不能消除所有细菌和病毒,洗手后亦不代表可有效「抗菌」多个小时。

如家中有病人或抵抗力较弱的人,包括小朋友及长者,以及在处理伤口前有特别衞生需要,消费者可考虑使用消毒洗手用品。

消费者不应购买包装上没有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发出的注册号码,或没有列明有效成分的抗菌洗手用品。

根据《药剂业及毒药条例》,声称具有「抗菌」效能的洗手用品属「药剂制品」的一种,必须注册以确保符合安全、疗效及质量的要求。

药物成功注册后,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会发出注册号码,例如HK-123XX,注册号码必须印在药物标签上。

消委会发现巿面不少声称「抗菌」的产品,没有在包装上标示注册编号,有关资料已转交卫生署跟进。

卫生署表示经已向有关供应商发出警告信,并指令回收未经注册的药剂制品。

除了含抗菌成分的洗手肥皂及梘液外,近年亦有不少即弃消毒湿纸巾在巿面出售,一般的有效成分为酒精和苯札氯铵。

医学会表示,部分人可能对免冲洗手液内的酒精成分产生敏感反应。长期使用,会令皮肤变乾,引发敏感反应,甚至皮肤炎。若有水源的话,使用一般洗手梘液洗手是较佳的清洁方法。

由于酒精产品容易挥发,购买时要留意生产日期,尽可能选购较「新鲜」的产品。

酒精类产品属易燃品,使用时及储存都必须要远离火种,或高温的地方。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