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財顧問能否給你最佳建議?他們又是否稱職?
消費者委員會抽樣調查了33間金融機構 - 銀行、保險公司和投資顧問公司所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評估理財顧問為消費者提供投資建議的服務質素。
調查員以不同年紀、家庭和經濟狀況的顧客身分,向金融機構合共進行58個個案。
結果值得有意投資的人士參考。理財顧問可能基於不同的理念或局限,作出建議的合適度可能因人而異。但他們對有意作投資的人士來說影響甚大。
消委會特別關注以下問題:
部分理財顧問沒有披露所持牌照或資格。只有持有相關牌照或資格的顧問才能夠售賣某些理財產品,例如證券、期貨或保險,又或提供投資建議。
消費者若不清楚理財顧問所持的牌照或資格,難以肯定對方能否提供所需的理財服務。
第二,有些理財顧問的收費資料不夠詳盡。有理財顧問只簡單表示服務不用收費,可能會誤導消費者因為沒有披露佣金將來自建議顧客購買產品的供應商,或根據所管理的投資總值,或回報的某一百分比收取報酬。
第三,部分理財顧問過於集中推銷其公司正在推廣的產品,未有詳細考慮顧客的情況和理財目標。結果是一些投資建議並不完全適合顧客。
有顧問建議已退休、沒收入和年過63歲的客戶購買投資相連保險,每年供款8萬美元,為期3年,但至第9年客戶72歲時,才能連續25年得到每月1,295美元的保證紅利。對退休人士來說,到72歲時才得到回報實在太遲了。
該名63歲退休人士得到的另一建議,是將大部分銀行存款投入終身人壽保險計劃,可是計劃沒有保證回報,且須於第5個保單周年(即68歲時),才能取回已供款。
有建議年過65歲的退休客戶為孫兒購買儲蓄保險計劃,為期16年。
專家認為,年長的消費者須注意部分產品的回報沒有保證,且年期長,甚至設有禁售期等,所以在投資時,除了要留意產品的風險外,更須特別注意產品的資金靈活性,並宜選擇能定期提供利息回報的產品。
最後,部分理財顧問只集中講解建議投資組合的可能收益,沒有向客戶清楚說明投資所涉及的風險。
舉例說,只向顧客強調將來的總回報,但沒有協助消費者計算實際年回報率、投資風險和可能要承受的損失。
涉及年期長的儲蓄或投資計劃,理財顧問鮮有詳細介紹中途退出要支付的費用,例如行政費和管理費。
消委會促請金融機構參考調查結果。證監會近期進行的散戶投資者調查顯示,散戶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有待增進。
同樣重要的是,理財顧問應本著專業精神,提供客觀公正的建議,協助消費者作出合適的投資決定。
投資者亦須小心評估及挑選最合適的理財專家,了解本身的財政狀況及承受風險的能力。
遇有不清晰的地方要問過個明白,切勿草率作出長遠財務安排,或輕易放棄作為基本投資者的權利,例如簽署書面聲明,確認投資決定是他們本人所作出的,及只是要求投資顧問代為執行其交易,這即可能等同於同意放棄自己的權利及應得的保障。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