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關注基層市民受銀行提高服務收費及減少分行的影響-《選擇》月刊第356期

  • 2006.06.15

銀行服務不一定是人人都可負擔。

儘管部分銀行有提供豁免戶口服務費,對某些長者或基層市民來說,銀行服務越來越昂貴,也未必能為他們提供需要的銀行服務。

2001年至今的短短五年內,銀行服務收費一再上升,收費項目亦見增加。

消費者委員會於5月搜集了23間本地銀行的服務收費,反映了以上情況。2001年3月同類型調查包括19間銀行。

比較兩次的調查結果,有助消費者了解銀行的新收費和增收的費用,重點包括:

開戶金額 - 由原先顧客自行決定開戶金額改變為設定最低開戶金額要求,5間銀行的開戶金額由$1,000$3,000,1間開戶要求為$500,5間開戶要求為$10012間開戶要求為$0$10

不動戶口服務費 -2001年的調查中,74%(19間銀行的其中14)徵收此費用,比例上升至200691%(23間銀行的其中21),收費由每半年$50$300,增幅由20%100%

低結餘服務費 - 除了不動戶口要收費外,越來越多銀行同時徵收戶口低結餘服務費。由2001年的2間,增加至今年的18間,收費介乎每月$10$200。但當中有16間豁免長者,18歲以下和領取綜援人士的收費。

支票戶口低結餘服務費 - 是逐漸普遍的新收費,2001年時沒有銀行向支票存戶徵收低結餘服務費,但最新調查發現有4間收取此費用。

低結餘利息扣減 -23間銀行中,18間實行低結餘扣減利率政策,扣減幅度介乎0.05%3.1%。當中更有12間銀行對個別小額存戶實行零息政策。

消委會關注有報道指部分銀行正考慮逐步以自動銀行服務取代傳統櫃位服務,並擬向客戶逐次徵收櫃位服務費。

上述種種的轉變,相信是源於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自2001年撤銷《利率協議》後開始。

市場開放令息差收窄,貸款息率下降,存款息率亦增加,對消費者帶來益處。

統計署近期的報告指出,銀行的淨息差收入由2001年的$906億減少至2004年的$769億,下降15%

銀行可從不同途徑,包括息差或服務收費賺取收入,是其商業決定。

除了收費上升外,調查亦發現銀行分行數目減少。全港銀行分行的總數由2001年的1,463間,逐步減少至今年5月底的1,209間。共減少254間,減幅為17%

2001年比較,23家銀行中,11家削減了分行,減幅由2%41%。6家銀行增加了分行數目,增幅由3%67%

銀行減少分行數目將會特別影響長者和基層市民,他們可能基於不同原因,無法使用網上理財服務或自動櫃員機。

銀行分行遞減,但自動櫃員機的數目和網上理財的交易卻明顯大幅增加,越來越多消費者轉用這些渠道的銀行服務。

根據金融管理局的資料,個人網上理財戶口的數目,由2001110萬個帳戶,增加至2005年的330萬個帳戶,增幅為3倍。

根據銀行公會的資料,銀行業在2005年就零售銀行的調查顯示,約3成的銀行交易,是透過傳統的銀行分行網絡進行。

為保障個人利益,消費者可採取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銀行服務收費。精明的消費者可盡量合併在不同銀行開立的戶口,把所有結餘歸入一個戶口,令結餘金額增加,既可避免被徵收服務費,亦可賺取更高存款利息。 

消費者又可多作比較,部分銀行會豁免某些客戶的低結餘戶收費,亦可考慮使用尚未徵收此項收費的銀行。

部分銀行亦提供指定戶口類別,並沒有最低結餘金額限制,但存戶提款及轉帳必須使用自動櫃員機。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 包括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