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應留意「高息」股票掛鈎產品的風險。
消費者委員會關注一般消費者可能對該類投資產品缺乏認識,特別是其特性和相關風險。
在大量宣傳攻勢下,加上實際負利率及通脹的環境,消費者都追求高回報的投資,令標榜高息的股票鈎產品大幅增加。
證券商和銀行將產品包裝為高息,並只要求較低的「入場費」(低至$10,000),吸引不少散戶投資者。
消委會的調查發現,股票掛鈎產品被零售分銷商和發行商冠以不同名稱,例如股票掛鈎票據、股票掛鈎投資、股票掛鈎存款等。
消費者可能會被不同名稱混淆,特別是當產品被冠名為股票掛鈎存款。
對股票掛鈎產品的性質沒有認識的消費者,可能會誤將產品視為是儲蓄或定期存款的代替品,但其實當中大有分別。
無論產品名稱是否帶有「存款」兩字,股票掛鈎產品與傳統的儲蓄或定期存款都不一樣,沒有保證的利息回報,亦不在本香港存款保障計劃「存保制」的保障範圍內。
上述產品實際是一種附有期權「短倉」的結構投資工具,投資者購買了股票掛鈎產品,即代表已沽出相關掛鈎股票的期權合約。
它所標榜的高息不是保證回報,在最壞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大部分投資本金。
以看漲式股票掛鈎產品為例,如果在估價日掛鈎股票的股價低於行使價時,投資者便需以行使價購入掛鈎的股票,因而須承擔由掛鈎股票的股價下跌所引致的帳面虧損。
假若投資者於到期日沽出股票,該帳面虧損便會成為實際虧損。當然,投資者可選擇繼續持有該筆股票,留待股價上升方才沽出。
故此,無論投資產品是與單一股票或一籃子股票掛鈎,消費者都應細心分析所掛鈎股票的質素和前景,並評估回報和風險。
一般來說,假設其他因素相同,看漲式股票掛鈎產品的行使價越高,潛在回報亦越大。不過相反亦然,回報越大風險亦越高。
調查發現,購買股票掛鈎產品理論上是毋須繳付任何服務費,但實際上服務收費已計算在利率上,即其潛在的「高息」實已扣取了零售分銷商一切所須支付的費用及盈利。
由於服務收費已一併計算入息率內,並無分項列出,投資者難以比較不同發行商和銀行的收費水平,亦難以評估收費是否合理。
股票掛鈎產品日漸普遍,投資者考慮投資於此產品前,首先謹記細閱銷售文件及了解產品,包括個別產品的條款、不同情況下的盈虧情況及風險,評估個別產品是否適合自己,然後才作出決定。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 (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