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须教育投资者股票挂钩产品-《选择》月刊第377期

  • 2008.03.14

消费者应留意「高息」股票挂鈎产品的风险。

消费者委员会关注一般消费者可能对该类投资产品缺乏认识,特别是其特性和相关风险。

在大量宣传攻势下,加上实际负利率及通胀的环境,消费者都追求高回报的投资,令标榜高息的股票产品大幅增加。

证券商和银行将产品包装为高息,并只要求较低的「入场费」(低至$10,000),吸引不少散户投资者。

消委会的调查发现,股票挂产品被零售分销商和发行商冠以不同名称,例如股票挂票据、股票挂投资、股票挂存款等。

消费者可能会被不同名称混淆,特别是当产品被冠名为股票挂存款。

对股票挂产品的性质没有认识的消费者,可能会误将产品视为是储蓄或定期存款的代替品,但其实当中大有分别。

无论产品名称是否带有「存款」两字,股票挂产品与传统的储蓄或定期存款都不一样,没有保证的利息回报,亦不在本香港存款保障计划「存保制」的保障笵围内。

上述产品实际是一种附有期权「短仓」的结构投资工具,投资者购买了股票挂?产品,即代表已沽出相关挂股票的期权合约。

它所标榜的高息不是保证回报,在最坏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大部分投资本金。

以看涨式股票挂产品为例,如果在估价日挂股票的股价低于行使价时,投资者便需以行使价购入挂的股票,因而须承担由挂股票的股价下跌所引致的帐面亏损。

假若投资者于到期日沽出股票,该帐面亏损便会成为实际亏损。当然,投资者可选择继续持有该笔股票,留待股价上升方才沽出。

故此,无论投资产品是与单一股票或一篮子股票挂,消费者都应细心分析所挂股票的质素和前景,并评估回报和风险。

一般来说,假设其他因素相同,看涨式股票挂产品的行使价越高,潜在回报亦越大。不过相反亦然,回报越大风险亦越高。

调查发现,购买股票挂产品理论上是毋须缴付任何服务费,但实际上服务收费已计算在利率上,即其潜在的「高息」实已扣取了零售分销商一切所须支付的费用及盈利。

由于服务收费已一并计算入息率内,并无分项列出,投资者难以比较不同发行商和银行的收费水平,亦难以评估收费是否合理。

股票挂鈎产品日渐普遍,投资者考虑投资于此产品前,首先谨记细阅销售文件及了解产品,包括个别产品的条款、不同情况下的盈亏情况及风险,评估个别产品是否适合自己,然后才作出决定。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权利 (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