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委員會於今日(8月7日)發表活豬價格研究報告的結果。
研究是回應今年1月活豬售價大幅波動引發市民普遍不滿的情況,及確定活豬市場在入口和拍賣時,是否存在反競爭行為。
研究亦了解業內存在的縱合業務關係,與及有否出現市場力量被濫用的情況。
研究數據來自食物環境衞生署、其他的公開資料,與及行業營運者。
報告顯示,消委會發現不到任何限制手法或濫用市場力量,阻礙活豬行業競爭環境的直接證據。
政府亦採取了新措施改善活豬拍賣市場的資訊流通和保持供應穩定。新措施包括尋求國家商務部協助維持有足夠和穩定的活豬供應,及港府每日向公眾公布翌日供應活豬的數目。
整體來說,投標過程公開,拍賣市場運作的資訊透明度已改善。
此外,調查發現屠場內欄的供應不足的問題不再存在。
早前出售活豬的流程的新安排,令運抵的活豬在即日拍賣。因應政府的安排下,為新加入者提供足夠數目的欄,使清晨拍賣時段重開。
此外,市場沒有門檻限制新加入者購買活豬供應零售店舖。而零售層面的特色是鮮肉零售點眾多,大型超市只佔新鮮豬肉市場的少部分。
報告指出,消委會審查反競爭或合謀行為的能力有限,這是由於該會並非執行競爭法例的機構,故此沒有權力要求索取證據。
報告舉出一些存在於活豬批發市場的情況,可以被認為是接近合謀行為,包括交換價格資料、競爭者互相討論格價。
雖然如此,這不表示要予以取締,因為在某些程度上它們都可能是促進市場效率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由於政府曾表示會引入跨行業的競爭法以防止合謀定價和操縱投標,故此有關的調查工作應留待未來成立並擁有調查權的競爭政策監管機構執行。
但報告指出,消委會發現活豬拍賣時出現一些不尋常的「進取」投標。
該等「進取」投標手法無可避免導致最高價大幅偏離市場的平均價格。
政府數據顯示有少數買手(市場佔有率極少)涉及異於尋常的「進取」投標方式。
這些買手的投標行為與一般買手的有很強烈對比。
消委會關注該等異常手法對市場的影響,並可能最終會影響鮮豬肉的零售價,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情況。
盡管平均批發價已由三月開始回落9%,豬肉的零售價仍持續維持在高水平。零售價上升至2月的每斤$39,並一直維持在這高水平。鮮豬肉的售價在一年間上升了超過62%。
研究亦強調充足供應以滿足需求的重要,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視乎內地的供求情況。
本港養豬業因社會對環保關注而沒落,故此本地供應對舒緩市場上可能出現供應不足的情況影響有限。
雖然供應輕微出現短缺,可導致價格波動。但消委會發現供應短缺對平均價來說只會有溫和影響。
在跨行業競爭法仍未落實前,消委會建議成立處理投訴的機制,作為營運屠場的條件。
此外,視乎主要營運者將來在縱合業務上的情況,如何影響鮮肉市場競爭環境。政府可考慮是否建立一些「防火牆」措施,以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
研究報告已上載至消委會網頁 www.consumer.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