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超市定價手法-《選擇》月刊第390期

  • 2009.04.15

大型連鎖超市定期大賣廣告,推出令人眼花撩亂的優惠和折扣。

但消費者在兩大連鎖超市 -百佳及惠康- 看似是長期減價戰中,是否真的受惠?

實情是,就某些貨品而言,看似優惠的並沒有為顧客帶來得益,而只是促銷手法,吸引顧客選購,及購入更多。

以上觀察乃消費者委員會分析了於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期間,在該兩間連鎖超市的每日網上288件貨品(在全調查期都有價格資料)售價所得。

報告以一款330毫升罐裝啤酒的價格變動為例。

兩間超市同時在11月14日將每罐售價由$5.9加至$6.1,再在11月15日加至$6.5,短短兩日的加幅達到10.2%。

在短時間內加價後,一間超市在同日(11月15日)提供買兩件$12.3的優惠,另一間在翌日亦作出相同變動。

不過,折算後的平均優惠價$6.15($12.3/2),比未加價前的每件售價$5.9貴了$0.25,或4.2%。

消費者在優惠期間被吸引不但買多了,亦買貴了。

在上述例子中,消費者若在優惠期前購買該貨品,付出會較低。而研究亦發現,即使在優惠期後亦可能較便宜。

再看看同一例子的罐裝啤酒,在12月19日優惠期過後,兩間超市同時將每罐售價減$0.05至$6.1,比起優惠期內買兩件$12.3,即每件$6.15,還要低。

同樣的定價手法亦可見於其他納入調查的288件貨品中,先提高單件售價,再聲稱提供優惠,包括「多買多送」、「買一送一」、「加一元送多一件」等。

在調查的21個星期內,又發現有79次如消費者在優惠期內購物,可能因買多而多付了錢,其中38次是比優惠期前買貴了,另外41次則比優惠期後買貴了。

為保持市場佔有率,參考競爭對手的價格而定價的手法非常普遍,導致相同產品在不同商店的售價相近。

報告亦分析兩連鎖超市在研究期間同時有售的375件貨品,是否有互相「跟價」的情況。

報告引用另一款330毫升12罐裝啤酒為例。

兩間超市同時於10月11日將網上售價由$37減至$35.8。而在10月17日,又同時調高售價至之前的$37。在研究期間兩間超市大多數同時間調整該貨品的售價。

在10類共375件貨品(兩超市在調查期內同時有售)中,有55件貨品有跟價的情況。

跟價最常見於麵包/蛋糕類(50%),10件貨品中有5件。最低的類別為家居用品/衞生紙(0%),之後是糧油食品(6.7%)- 30件中有2件。

整體來說,有14.7%的貨品出現跟價情況。故市場上仍有大量貨品存在價格差距,消費者若多格價即可選購到較便宜的貨品。

超市經常在星期五大賣減價廣告,那麼超市貨品是否在星期五最平?

根據調查,288件在21個星期都有價格資料的貨品中,其中一間超市的207件(71.9%)貨品在周五最貴,另一間則有158件(54.9%)。

相反,同樣的288件貨品出現最低平均價最多的日子是星期四,一間超市有151件(52.4%),另一間有137件(47.6%)。

消費者如要到該兩間超市購物,星期四買到「平價貨」的機會會較大。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 ( 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