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连锁超市定期大卖广告,推出令人眼花撩乱的优惠和折扣。
但消费者在两大连锁超市 -百佳及惠康- 看似是长期减价战中,是否真的受惠?
实情是,就某些货品而言,看似优惠的并没有为顾客带来得益,而只是促销手法,吸引顾客选购,及购入更多。
以上观察乃消费者委员会分析了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期间,在该两间连锁超市的每日网上288件货品(在全调查期都有价格资料)售价所得。
报告以一款330毫升罐装啤酒的价格变动为例。
两间超市同时在11月14日将每罐售价由$5.9加至$6.1,再在11月15日加至$6.5,短短两日的加幅达到10.2%。
在短时间内加价后,一间超市在同日(11月15日)提供买两件$12.3的优惠,另一间在翌日亦作出相同变动。
不过,折算后的平均优惠价$6.15($12.3/2),比未加价前的每件售价$5.9贵了$0.25,或4.2%。
消费者在优惠期间被吸引不但买多了,亦买贵了。
在上述例子中,消费者若在优惠期前购买该货品,付出会较低。而研究亦发现,即使在优惠期后亦可能较便宜。
再看看同一例子的罐装啤酒,在12月19日优惠期过后,两间超市同时将每罐售价减$0.05至$6.1,比起优惠期内买两件$12.3,即每件$6.15,还要低。
同样的定价手法亦可见于其他纳入调查的288件货品中,先提高单件售价,再声称提供优惠,包括「多买多送」、「买一送一」、「加一元送多一件」等。
在调查的21个星期内,又发现有79次如消费者在优惠期内购物,可能因买多而多付了钱,其中38次是比优惠期前买贵了,另外41次则比优惠期后买贵了。
为保持市场占有率,参考竞争对手的价格而定价的手法非常普遍,导致相同产品在不同商店的售价相近。
报告亦分析两连锁超市在研究期间同时有售的375件货品,是否有互相「跟价」的情况。
报告引用另一款330毫升12罐装啤酒为例。
两间超市同时于10月11日将网上售价由$37减至$35.8。而在10月17日,又同时调高售价至之前的$37。在研究期间两间超市大多数同时间调整该货品的售价。
在10类共375件货品(两超市在调查期内同时有售)中,有55件货品有跟价的情况。
跟价最常见于面包/蛋糕类(50%),10件货品中有5件。最低的类别为家居用品/卫生纸(0%),之后是粮油食品(6.7%)- 30件中有2件。
整体来说,有14.7%的货品出现跟价情况。故市场上仍有大量货品存在价格差距,消费者若多格价即可选购到较便宜的货品。
超市经常在星期五大卖减价广告,那麽超市货品是否在星期五最平?
根据调查,288件在21个星期都有价格资料的货品中,其中一间超市的207件(71.9%)货品在周五最贵,另一间则有158件(54.9%)。
相反,同样的288件货品出现最低平均价最多的日子是星期四,一间超市有151件(52.4%),另一间有137件(47.6%)。
消费者如要到该两间超市购物,星期四买到「平价货」的机会会较大。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 (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权利 (包括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