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前買咖啡、下午茶買手搖飲品,不少消費者都開始習慣自備隨行杯,實踐可持續的生活習慣。在選購隨行杯時,有人或較重視適合的容量,有人則著重保溫、保冷或防漏效能。消費者委員會測試了18款隨行杯樣本,發現當中5款的公稱容量(即水位在杯蓋最低位置以下10毫米)低於標示逾10%,未能符合歐洲相關標準標示要求;其中1款即使將水加至貼近甚或浸泡着杯蓋部分,其最大容量仍跟聲稱相差逾10%。保溫保冷效能方面,各樣本表現差異甚大,將溫度不低於95°C熱水在各樣本內放置6小時後,杯內水溫降至26.3°C至63.8°C不等,當中2款樣本的保溫效能較突出;8款樣本保冷表現理想,將溫度為5°C (+/-1°C)的凍水注入各樣本內放置6小時後,杯內水溫仍能維持在11°C以下;3款塑膠製樣本所盛載的凍水,在6小時後已與試驗環境溫度(20+/-2°C)十分接近。整體上,以塑膠製造、容量較小及/或杯蓋密封度較低的樣本,保溫保冷效能一般較遜色。此外,逾6成(12款)樣本的防漏表現理想,其餘6款樣本中,有1款杯身為上闊下窄並有較厚重手柄的樣本置於斜台上出現翻側,可能有熱飲溢出而造成燙傷使用者的風險。消委會提醒生產商要不時改善產品設計及瓶蓋密封程度,以增加安全保障和信心,實踐環保生活。此外,雖然全部樣本均通過相關的物料安全測試,惟部分樣本瓶身狹窄較難清洗,亦有部分隨行杯的組件較多,消費者應留意仔細清潔,以免細菌滋生。
消委會在市面購買18款隨行杯樣本,包括7款配備吸管的型號,11款屬一般隨行杯或咖啡杯款式,全部均附有杯蓋,聲稱容量介乎350至900毫升,售價由約$80至$425不等。是次物理性能測試參考就家用保溫容器而設的歐洲標準BS EN12546-1及實驗室設計方法進行,評估各樣本的容量、保溫保冷、防漏及穩定性測試等性能表現,另外亦安排每款樣本由3位試用者評價樣本的使用方便程度。4款總評獲4.5分的樣本,售價均在$240以上。
公稱容量差異最多逾2成 5款標示容量不符歐洲標準要求
不少消費者的家中有不同容量的隨行杯,方便使用和攜帶,然而,若容量與聲稱不符,有機會在購買飲品時因為容量不合適,而出現裝不下飲品造成浪費或過滿的情況。試驗根據歐洲標準,將室溫水注入樣本內,直至距離杯蓋蓋底(關上後)10毫米的位置,所量得容量為「公稱容量」。18款樣本之中,有14款所量得的公稱容量低於標示3.33%至20.24%,當中5款的差異更超過1成,未能符合歐洲標準容許的10%誤差範圍。差異最大的1款屬樣本中售價最低(約$80),其標示容量為420亳升,而量得的公稱容量卻只有335亳升,差距逾2成。與此同時,即使將水位加至貼近甚或浸泡着杯蓋部分以量度各樣本的「最大容量」時,其中1款聲稱容量為600毫升的樣本,其量得的最大容量亦只有532毫升,仍低於標示11.33%。消委會提醒供應商設計產品時要仔細考慮消費者實際使用情況,並在產品上清楚標示其容量。消委會除了已將試驗結果向供應商反映,同時轉交海關研究跟進。
塑膠製樣本保溫保冷均較遜色
選購隨行杯的另一考慮重點,相信是其保溫保冷效能。若食物長時間貯存於不合適的溫度,有機會滋生細菌。若果進食了含大量細菌的食物或飲品,可能會引致胃痛、腹瀉或嘔吐等不適反應。參考歐洲標準測試方法,各樣本注入不低於95°C的熱水至公稱容量水平,以原有杯蓋封好後,放置在試驗(20+/-2°C)環境下6小時,然後量度杯內水溫。結果發現各樣本保溫效能差異大,水溫降至26.3°C至63.8°C:2款不鏽鋼樣本表現較突出,水溫仍超過60°C;另有6款亦能維持50°C以上水溫,表現尚算理想;7款樣本的水溫介乎41.7°C至47.7°C;其餘3款以塑膠物料製成的樣本,水溫只有26.3°C至29.0°C,保溫效果明顯較遜色。
保冷效能方面,測試改為使用約5+/-1°C冷水,同樣注入凍水的樣本放置在試驗(20+/-2°C)環境下6小時,然後量度杯內水溫。結果有8款樣本的水溫在6小時後,仍能維持在11°C以下,表現較突出;3款塑膠製樣本,水溫上升至20.5°C至22.0°C,與試驗環境溫度十分接近,保冷效果較弱。
整體而言,塑膠製造的隨行杯樣本在保溫保冷效能均較遜色,但以不鏽鋼製造的樣本,亦非全數表現優異,反映物料不是唯一影響保溫保冷效能的原因,其他因素例如杯的容量較低、杯蓋密封程度較低、產品結構(例如是否備有雙層隔熱或真空等特點)、不鏽鋼物料的厚度等,同樣可能影響保溫保冷表現,惟是次試驗未有就產品杯身結構和物料厚度進行量度,因此未能就相關特點與保溫效能表現的關係作評價。
大部分防漏效果理想 1款樣本設計較易失平衡翻側
使用隨行杯盛載飲品,萬一滲漏便需要清理善後。試驗以實驗室設計方法,先注水至樣本的公稱容量,然後將原有杯蓋封好,再上下倒轉1小時,結果發現逾6成樣本(12款)都沒有漏水情況,防漏效果十分理想。其餘6款出現漏水情況的樣本,則另外進行第2階段防漏試驗,放置於45°斜台上維持1小時,觀察清水會否從杯邊漏出,結果6款樣本均沒有漏水,反映樣本矽膠密封圈的防漏表現令人滿意。值得留意的是當中3款樣本有說明「產品並非密封構造」、「產品並不防漏」或「防濺」,另外亦有7款具防漏說明,而此7款樣本於測試中亦沒有漏水,符合其聲稱。消費者若特別著重隨行杯的防漏效能,選購時應仔細閱讀相關說明。
隨行杯若因放置於不平坦表面而翻側,可能會令消費者十分狼狽。試驗按歐洲標準將樣本放置於傾斜10°的斜台上,結果有1款樣本不論是空杯還是滿水狀態下,均出現失去平衡情況,估計與該樣本杯身較高,設計為上闊下窄,而且附有較厚重的手柄有關。考慮到該款樣本保溫效能雖較高,但防漏效果只屬一般,若用作盛載熱飲,有機會因翻側而令使用者燙傷。消委會提醒有關供應商改善產品設計安全度及防漏效能,以免消費者因感使用不便而棄置產品。
部分標榜可供飲用手搖飲品樣本 吸管卻被配料堵塞
愛喝手搖飲品的消費者或會特別挑選附吸管的隨行杯。7款附有吸管的樣本,當中6款的官方網頁或宣傳片段均標示可供飲用台式或手搖飲品,但試用者評價卻反映,僅3款樣本在分別飲用附有珍珠、椰果和仙草等配料的飲品時感覺流暢,另外4款樣本不時出現配料堵塞飲管的情況,而吸管內徑尺寸、長度,以及吸管受杯蓋局限而未能靈活擺動等因素都可能影響飲用配料的流暢度。消委會建議,消費者如欲購買用作盛載手搖飲品的隨行杯,宜到實體店詳細檢視產品設計、吸管大小和可攪動範圍等,如習慣網購,也要問清規格和退貨措施,萬一不合適又不能退貨,以致錯買產品得物無所用,造成浪費。
物料安全表現理想 定時拆洗防細菌滋生
全部樣本通過開關杯蓋1,000次的耐用測試、抗腐蝕和抗污漬等項目皆表現理想。不鏽鋼、陶瓷塗層、塑膠及矽膠物料,均通過相關的安全測試,消費者可安心使用。然而,試用者評價則反映,3款樣本瓶身狹窄較難伸手入內清洗;6款在吸嘴位置積聚飲品殘餘的情況較常見。消委會提醒消費者,部分隨行杯的組件較多,需花時間逐一拆洗,尤其是密封圈應定時拆出清潔,否則可能殘留污漬,甚至讓細菌滋生,產生異味。消費者需留意,部分樣本的矽膠密封圈與塑膠杯蓋顏色十分接近,在拆洗或安裝時容易被遺漏。
在選購及使用隨行杯時,消費者可參考以下小貼士:
- 重視保溫保冷者,建議選用不鏽鋼物料製造及瓶蓋為密封設計之隨行杯和問清保溫保冷時間,若沒保溫需求,飲用量大,可考慮塑膠款式以減低重量;
- 倒入的飲品不宜過量,建議加至杯口下約2厘米位置,以免關蓋時令飲品溢出燙傷,同時避免杯蓋的塑膠或矽膠物料因長時間浸泡而加快老化,影響密封和耐用性;
- 不要用作盛載汽水等有氣的碳酸飲品,以免內部壓力過大而令飲品噴出;
- 避免長時間將飲品貯放於杯內,尤其含奶類成分的飲料,更需注意食物安全風險;
- 致病菌大多在攝氏4度至60度之間迅速滋生及繁殖。若以食物安全作考量,熱食/熱飲的貯存安全溫度應高大於60°C,而冷食/冷飲的溫度則應低於4°C,以避免滋生大量細菌。若果進食了含大量細菌的食物或飲品,可能會引致胃痛、腹瀉或嘔吐等不適反應。
- 若發現矽膠密封圈和墊圈出現霉斑,或發現組件硬化,應更換相關配件。選購時挑選可獨立購買配件的品牌和產品,以延續產品壽命。
訂閱全文:https://ccchoice.org/579-tumblers-and-travel-mugs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