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随行杯保温保冷效能悬殊 5款公称容量低于标示逾1成 改善易翻、吸管堵塞、难清洗问题 助环保

  • 2025.01.15

上班前买咖啡、下午茶买手摇饮品,不少消费者都开始习惯自备随行杯,实践可持续的生活习惯。在选购随行杯时,有人或较重视适合的容量,有人则着重保温、保冷或防漏效能。消费者委员会测试了18款随行杯样本,发现当中5款的公称容量(即水位在杯盖最低位置以下10毫米)低于标示逾10%,未能符合欧洲相关标准标示要求;其中1款即使将水加至贴近甚或浸泡着杯盖部分,其最大容量仍跟声称相差逾10%。保温保冷效能方面,各样本表现差异甚大,将温度不低于95°C热水在各样本内放置6小时后,杯内水温降至26.3°C至63.8°C不等,当中2款样本的保温效能较突出;8款样本保冷表现理想,将温度为5°C (+/-1°C)的冻水注入各样本内放置6小时后,杯内水温仍能维持在11°C以下;3款塑胶制样本所盛载的冻水,在6小时后已与试验环境温度(20+/-2°C)十分接近。整体上,以塑胶制造、容量较小及/或杯盖密封度较低的样本,保温保冷效能一般较逊色。此外,逾6成(12款)样本的防漏表现理想,其余6款样本中,有1款杯身为上阔下窄并有较厚重手柄的样本置于斜台上出现翻侧,可能有热饮溢出而造成烫伤使用者的风险。消委会提醒生产商要不时改善产品设计及瓶盖密封程度,以增加安全保障和信心,实践环保生活。此外,虽然全部样本均通过相关的物料安全测试,惟部分样本瓶身狭窄较难清洗,亦有部分随行杯的组件较多,消费者应留意仔细清洁,以免细菌滋生。

消委会在市面购买18款随行杯样本,包括7款配备吸管的型号,11款属一般随行杯或咖啡杯款式,全部均附有杯盖,声称容量介乎350至900毫升,售价由约$80至$425不等。是次物理性能测试参考就家用保温容器而设的欧洲标准BS EN12546-1及实验室设计方法进行,评估各样本的容量、保温保冷、防漏及稳定性测试等性能表现,另外亦安排每款样本由3位试用者评价样本的使用方便程度。4款总评获4.5分的样本,售价均在$240以上。

公称容量差异最多逾2  5款标示容量不符欧洲标准要求

不少消费者的家中有不同容量的随行杯,方便使用和携带,然而,若容量与声称不符,有机会在购买饮品时因为容量不合适,而出现装不下饮品造成浪费或过满的情况。试验根据欧洲标准,将室温水注入样本内,直至距离杯盖盖底(关上后)10毫米的位置,所量得容量为「公称容量」。18款样本之中,有14款所量得的公称容量低于标示3.33%至20.24%,当中5款的差异更超过1成,未能符合欧洲标准容许的10%误差范围。差异最大的1款属样本中售价最低(约$80),其标示容量为420亳升,而量得的公称容量却只有335亳升,差距逾2成。与此同时,即使将水位加至贴近甚或浸泡着杯盖部分以量度各样本的「最大容量」时,其中1款声称容量为600毫升的样本,其量得的最大容量亦只有532毫升,仍低于标示11.33%。消委会提醒供应商设计产品时要仔细考虑消费者实际使用情况,并在产品上清楚标示其容量。消委会除了已将试验结果向供应商反映,同时转交海关研究跟进。

塑胶制样本保温保冷均较逊色

选购随行杯的另一考虑重点,相信是其保温保冷效能。若食物长时间贮存于不合适的温度,有机会滋生细菌。若果进食了含大量细菌的食物或饮品,可能会引致胃痛、腹泻或呕吐等不适反应。参考欧洲标准测试方法,各样本注入不低于95°C的热水至公称容量水平,以原有杯盖封好后,放置在试验(20+/-2°C)环境下6小时,然后量度杯内水温。结果发现各样本保温效能差异大,水温降至26.3°C至63.8°C:2款不锈钢样本表现较突出,水温仍超过60°C;另有6款亦能维持50°C以上水温,表现尚算理想;7款样本的水温介乎41.7°C至47.7°C;其余3款以塑胶物料制成的样本,水温只有26.3°C至29.0°C,保温效果明显较逊色。

保冷效能方面,测试改为使用约5+/-1°C冷水,同样注入冻水的样本放置在试验(20+/-2°C)环境下6小时,然后量度杯内水温。结果有8款样本的水温在6小时后,仍能维持在11°C以下,表现较突出;3款塑胶制样本,水温上升至20.5°C至22.0°C,与试验环境温度十分接近,保冷效果较弱。

整体而言,塑胶制造的随行杯样本在保温保冷效能均较逊色,但以不锈钢制造的样本,亦非全数表现优异,反映物料不是唯一影响保温保冷效能的原因,其他因素例如杯的容量较低、杯盖密封程度较低、产品结构(例如是否备有双层隔热或真空等特点)、不锈钢物料的厚度等,同样可能影响保温保冷表现,惟是次试验未有就产品杯身结构和物料厚度进行量度,因此未能就相关特点与保温效能表现的关系作评价。

大部分防漏效果理想   1款样本设计较易失平衡翻侧

使用随行杯盛载饮品,万一渗漏便需要清理善后。试验以实验室设计方法,先注水至样本的公称容量,然后将原有杯盖封好,再上下倒转1小时,结果发现逾6成样本(12款)都没有漏水情况,防漏效果十分理想。其余6款出现漏水情况的样本,则另外进行第2阶段防漏试验,放置于45°斜台上维持1小时,观察清水会否从杯边漏出,结果6款样本均没有漏水,反映样本硅胶密封圈的防漏表现令人满意。值得留意的是当中3款样本有说明「产品并非密封构造」、「产品并不防漏」或「防溅」,另外亦有7款具防漏说明,而此7款样本于测试中亦没有漏水,符合其声称。消费者若特别着重随行杯的防漏效能,选购时应仔细阅读相关说明。

随行杯若因放置于不平坦表面而翻侧,可能会令消费者十分狼狈。试验按欧洲标准将样本放置于倾斜10°的斜台上,结果有1款样本不论是空杯还是满水状态下,均出现失去平衡情况,估计与该样本杯身较高,设计为上阔下窄,而且附有较厚重的手柄有关。考虑到该款样本保温效能虽较高,但防漏效果只属一般,若用作盛载热饮,有机会因翻侧而令使用者烫伤。消委会提醒有关供应商改善产品设计安全度及防漏效能,以免消费者因感使用不便而弃置产品。

部分标榜可供饮用手摇饮品样本  吸管却被配料堵塞

爱喝手摇饮品的消费者或会特别挑选附吸管的随行杯。7款附有吸管的样本,当中6款的官方网页或宣传片段均标示可供饮用台式或手摇饮品,但试用者评价却反映,仅3款样本在分别饮用附有珍珠、椰果和仙草等配料的饮品时感觉流畅,另外4款样本不时出现配料堵塞饮管的情况,而吸管内径尺寸、长度,以及吸管受杯盖局限而未能灵活摆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饮用配料的流畅度。消委会建议,消费者如欲购买用作盛载手摇饮品的随行杯,宜到实体店详细检视产品设计、吸管大小和可搅动范围等,如习惯网购,也要问清规格和退货措施,万一不合适又不能退货,以致错买产品得物无所用,造成浪费。

物料安全表现理想  定时拆洗防细菌滋生

全部样本通过开关杯盖1,000次的耐用测试、抗腐蚀和抗污渍等项目皆表现理想。不锈钢、陶瓷涂层、塑胶及硅胶物料,均通过相关的安全测试,消费者可安心使用。然而,试用者评价则反映,3款样本瓶身狭窄较难伸手入内清洗;6款在吸嘴位置积聚饮品残余的情况较常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部分随行杯的组件较多,需花时间逐一拆洗,尤其是密封圈应定时拆出清洁,否则可能残留污渍,甚至让细菌滋生,产生异味。消费者需留意,部分样本的硅胶密封圈与塑胶杯盖颜色十分接近,在拆洗或安装时容易被遗漏。

在选购及使用随行杯时,消费者可参考以下小贴士:

  • 重视保温保冷者,建议选用不锈钢物料制造及瓶盖为密封设计之随行杯和问清保温保冷时间,若没保温需求,饮用量大,可考虑塑胶款式以减低重量;
  • 倒入的饮品不宜过量,建议加至杯口下约2厘米位置,以免关盖时令饮品溢出烫伤,同时避免杯盖的塑胶或硅胶物料因长时间浸泡而加快老化,影响密封和耐用性;
  • 不要用作盛载汽水等有气的碳酸饮品,以免内部压力过大而令饮品喷出;
  • 避免长时间将饮品贮放于杯内,尤其含奶类成分的饮料,更需注意食物安全风险;
  • 致病菌大多在摄氏4度至60度之间迅速滋生及繁殖。若以食物安全作考量,热食/热饮的贮存安全温度应高大于60°C,而冷食/冷饮的温度则应低于4°C,以避免滋生大量细菌。若果进食了含大量细菌的食物或饮品,可能会引致胃痛、腹泻或呕吐等不适反应。
  • 若发现硅胶密封圈和垫圈出现霉斑,或发现组件硬化,应更换相关配件。选购时挑选可独立购买配件的品牌和产品,以延续产品寿命。

 

订阅全文:https://ccchoice.org/579-tumblers-and-travel-mugs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