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日會否優先到二手購物平台搜尋想買的東西?
- 買新衣前,會否考慮能通過混搭甚至改造舊衣,創造新款式?
- 買新衣前,會否留意其物料的耐用度和清洗方式,減低做成污染?
- 選購煮食用具時,會否多選擇竹製用品及高速煮食用具?
- 會否盡量選擇本地生產的時令食材而非急凍、空運食品?
- 購買日用品時會否盡量選購家庭裝或補充裝?
- 會否善用咖啡渣、果皮、舊衣物等,代替購買除臭劑、抹布、清潔用品等?
- 購買電器時會否留意其能源標籤並選擇獲1級的產品?
- 購買電子產品前,會否細心考慮需要而非盲目追隨潮流?
- 會否以充電池代替一般即棄電池?
- 買書和印刷品時,會否留意產品是否使用大豆油墨印製和有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的紙品?
- 購買產品前,會否了解產品品牌背景,盡量選擇可持續生產,或以可再生物料或可降解物料製造的東西?
假如你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會」的話,恭喜你,你有很強的可持續消費意識!可持續消費,其實就是指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及改善生活時,我們亦應盡量減少在服務或產品生命周期內的能源消耗,避免製造污染,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求。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微小細節都可以融入「可持續概念」,包括廢物利用、節約能源、斷捨離。我們只要想多一步,行多一步,就能令生活更環保。好像盡量避免選購只能乾洗的衣物,可減低乾洗帶來的空氣污染;使用高速煮食用具,可縮短煮食時間,減少能源消耗等。
《可持續消費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
早前,本會更進行了第2回《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監察消費者態度和行為與5年前的首回研究相比,是否有所轉變。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於實踐可持續消費和支持程度都有進步,有超過70%消費者都會傾向購買附有1級能源標籤、貼有環保標籤或聲稱節水的產品,同時避免購買即棄產品,會修理損壞的電器等。有87%的受訪者更表示,願意支付額外5%甚至更多的費用,去購買環保或以可持續方式生產的產品或服務。
可惜的是,消費者在回收方面的動力卻有所下降。回收設施不足、回收地點太遠,甚至對回收商如何處理回收物失去信心,都是主要原因。而這種種都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共同積極參與合作,才能令香港變成可持續都市。
針對廢物回收,環境局近期也推出不少回收新措施,消費者可以多加留意:
綠在區區 | 在各區設逾130個回收點,包括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站,更推出「綠綠賞」回收積分卡,乾淨回收有賞。 |
塑膠回收先導計劃 | 在東區、觀塘、沙田先行展開,收集各類家居一般可回收廢膠後,由承辦商加工將回收物製成再生原料,再出口或內銷,確保轉廢為材。 |
入樽機先導計劃 | 在全港設置了60部回收膠樽機,並透過電子支付平台提供即時回贈。 |
特別一提,消費者在購物時亦可留意產品包裝的可回收性,以推動企業提供更清晰的產品資訊和回收指示,並在開發新產品時,細心考慮包裝物料,會否過度包裝和為產品提供回收服務的可行性。
了解更多,請參閱【538期《選擇》月刊 共建可持續都市 回收行為要加把勁!】及【521期《選擇》月刊 環保消費達人小挑戰】。關於可持續消費研究詳情,請參閱【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https://www.consumer.org.hk/f/initiative_detail/308815/2021_Council_SC_V11_DarkGreen_ForWeb_20210610__CHI_Exe_Sum_.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