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要重建安心消費環境 放下「疫苗猶豫」為關鍵

要重建安心消費環境 放下「疫苗猶豫」為關鍵

近月的新聞熱話,離不開兩大話題 – 香港疫苗接種率低和如何振興經濟。前者香港政府已鋪天蓋地和出盡法寶鼓勵市民盡快打針,而不少專家顧問,每天紛紛透過大氣電波,解說接種疫苗的好處和出現副作用的可能性。在近乎清零的勢頭下,不少商戶已經各出奇謀,推出林林總總的優惠催谷消費,結合快將出台的電子消費券,各行各業更是虎視眈眈,蓄勢待發,開展攻勢凌厲的宣傳推廣,務求在360億元的電子消費券振興經濟措施中分一杯羮。

編者的話

相比其他國家和地區,香港的疫苗接種率是相對較低和緩慢,這現象對不少已全力接種疫苗的國家,如中國大陸、英國、美國等又或是一針難求的地區如非洲、印度實屬匪夷所思的現象。然而,當疫苗剛開始接種時在海外和本地懷疑出現副作用的個案被廣泛報導,加上香港感染率似乎已受控,大家對在抗疫常態下生活時亦已習以為常,故此對接種疫苗似乎是可以不斷延後的抉擇。部分選擇不打疫苗的人們心裡期望,今次疫情的可能類似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簡稱沙士),總有完結的一天,又或待心裡對疫苗所產生副作用,又或身體能否適合接種疫苗的顧慮逐漸消除時再作決定。

 

但現實告訴我們這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不會戛然而止,觀乎世界各地病毒不斷變種,其傳染力更是有增無減,早前防疫表現相對較佳的台灣,截稿前已逾11,300人感染和260人離世。本月初香港出現17歲少女感染英國變種病毒,其母親已確診和胞姊亦被列為初步個案,這些事例一再警惕大家,不論如何嚴防,香港都未必能滴水不漏,獨善其身。第五波疫情是否迫在眉睫,實屬未知之數,冀求全球疫情總有一天會自動完結,生活會回復正常的期盼未必能在短時間內實現。

 

面對不可預測的疫情,市民大眾需要相信醫學數據,重新考慮加快接種疫苗的步伐,讓我們身處的城市提升抗疫能力,不論會否有第五波疫情,大家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亦能在新常態下重拾正軌,在受到保護的環境下安心消費,重啟經濟動力。

 

談到消費,大家自然聯想到快將接受申請的$5,000電子消費券,屆時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和新來港人士,可以在4間政府已選定的電子支付工具營運商登記,當電子消費券發放後便可使用。對基層家庭或因疫情生活變得拮据的人士,可以使用電子消費券購買日常生活品,紓解燃眉之急。對已變成「宅經濟」的人士,使用電子消費券出外購物,亦不失為一吐悶氣的良機。

 

面對商戶五花八門的「消費券」優惠,例如現金或滾存式回贈、折扣獎賞,甚至超級大抽獎等,消費者也須衡量負擔能力,在芸芸眾多的優惠中,小心選擇和問清條款,才能善用電子消費券所帶來的裨益。若商戶要求消費者下載應用程式或披露額外個人私隱才可享有優惠,消費者亦應權衡利弊才再決定。

 

商戶在磨拳擦掌,迎接「電子消費券」的生意時,也要克盡己任,全力配合「電子消費券」刺激經濟的重要意義,本會期望過往不良營商行為,例如抬價、先加後減、推銷不必要的附加服務,又或誤導消費者的商品說明等,不要捲土重來,以免大家原本的「開心消費」,變成「勞氣消費」,損害消費者的動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