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6款電車、混能、汽油車 跨國聯手測!

26款電車、混能、汽油車  跨國聯手測!

電動車是大勢所趨。截至2024年11月,香港電動私家車佔整體私家車總數約17%;此外,電動私家車佔香港新登記私家車的比例,亦由2021年的兩成多,增加到大約7成。新一輪汽車測試報告涵蓋19個牌子共26款汽車型號,當中19款為電動車、2款為油電混合動力車(full hybrid,簡稱混能車),其餘5款則為汽油車,並由擁有豐富試車經驗的專家評審團測試汽車的駕駛表現、舒適程度、能源效率及污染物排放等,全面審視各型號的性能、安全保障及環保表現。 

測試樣本及項目

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ICRT)與歐洲的汽車會合作,恆常在歐洲測試當地的新款汽車,因此所揀選的汽車型號較多為歐洲牌子。現時比利時、法國、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及紐西蘭等地的消費者組織都有參與這項汽車測試。 

測試樣本 

試驗組織將測試的汽車型號分類(考慮因素見表一註釋)。本報告涵蓋12款小型及9款大型家庭汽車、2款行政人員汽車、2款豪華汽車及1款城市小車。汽車廠商一般會為同一型號推出不同規格的版本,香港出售版本的規格跟歐洲測試樣本比較,除了左右軚的分別外,其他規格(例如引擎排氣量、波箱等)及裝備也未必相同,故樣本的相片、測試結果及評分只供參考,消費者購買前應向代理商查詢香港版本的規格詳情,並親身試駕。 

測試範疇涵蓋汽車的使用方便程度、舒適程度、驅動系統(engine/ power-train)、駕駛表現、安全保障及環保表現。以下是各項目的測試方法簡介。測試結果請參考「測試結果」及「樣本比較」頁面(表一)。 

使用方便程度 

車身及整體設計:評審樣本的做工、出入車廂的方便程度(例如車門大小、門檻高度、門鎖及門柄設計等)、最高載重量、續航距離、充電(如適用)所需時間等。19款電動車樣本以測試中量得的平均耗電量(見「環保表現」)推算出的續航距離約介乎252公里至570公里(見表二)。聲稱充電池容量較高的樣本,其續航距離未必較長,例如樣本#8的聲稱充電池容量雖然較樣本#6為高,但推算出的續航距離卻較樣本#6短,原因是電動車的續航距離還會受其耗電量所影響。 

 

車身及整體設計

 

車廂及座位:評審樣本可容納的司機及乘客身高、座椅設計及調校、軚盤、腳踏、控制桿、儀表板上的控制及顯示裝置等的位置和調校的方便程度等。

 

行李箱:量度行李箱的容量,並評審放入及取出物件的方便程度。

 

視野:測試量度司機從車窗及倒後鏡看到的車外環境的視野範圍,並評審司機是否容易看見車身前方及後端的細小障礙物、擋風玻璃雨刷(俗稱「水撥」)的覆蓋範圍及其他影響司機視野的項目,例如車頭燈及泊車輔助系統等的表現。 

舒適程度 

避震表現:在不同路面上(例如凹凸不平及設有減速路拱的路面上),以不同車速試駕樣本,評審其避震表現。 

 

座椅:比較座椅的舒適程度(例如在汽車高速轉彎時,座椅能否為司機及乘客提供舒適的橫向承托)、能否調校以配合不同身型等。 

 

空調及通風系統:比較空調及通風系統的調校方便程度、空調系統的恆溫表現等。 

 

車內寧靜程度:量度車內以時速130公里行走的噪音水平,並由評審團評審在不同車速下車內噪音(例如引擎聲、風聲等)是否擾人。雖然電動車沒有引擎聲,但車內寧靜程度還視乎其車身及隔音設計能否有效減低風聲等噪音。測試發現,電動車未必比汽油車寧靜,例如小型家庭電動車樣本#6、#7及#8在「車內寧靜程度」只獲得3點或2.5點評分,而同屬小型家庭汽車類別的汽油車樣本#23則相對較寧靜,獲3.5點評分。 

 

車內寧靜程度

專家評審團試駕樣本 

由歐洲的汽車會擁有豐富試車經驗的專家評審團試駕樣本,在路面進行多項測試,評審其驅動系統及駕駛表現。

 

驅動系統:量度由時速60公里加速至100公里所需時間,評審超車爬頭時的加速表現及加速反應是否靈敏等;另外,評審馬達及/或引擎在不同轉速運行時,會否出現明顯震動及轉波檔是否暢順等。各樣本量得由時速60公里加速至100公里所需時間介乎2.3秒至5.4秒。測試發現,加速所需時間跟樣本屬電動車或汽油車沒有必然關係。大致而言,聲稱馬力或扭力較高的樣本通常加速較快,例如3款加速需時最短(介乎2.3秒至2.5秒)的樣本(#15、#18及#19),其聲稱的馬力明顯比其他樣本為高。 

 

操控:評審駕駛時汽車的穩定性及轉彎表現等,例如在凹凸不平及濕滑的路面上駕駛時的穩定性、可容許的轉彎幅度、扭軚所需的力度是否適中、強風吹向車側對駕駛穩定性的影響等。此外,亦進行了避開障礙物測試,樣本以時速約90公里嘗試繞過障礙物後繼續前行,以比較樣本在高速行駛下突然扭軚的反應、電子穩定控制(ESC)系統等協助穩定汽車的裝置的表現、高速轉彎時是否容易失控側滑甚至有反車的風險等。 

 

煞車:量度樣本在載重情況下,由時速100公里開始煞車至停車所需的煞車距離,距離愈短愈好。測試共進行10次,以便同時評審煞車系統因連續多次煞車,令熱力積聚而可能引致制動衰減(brake fade)的情況,因而影響煞車表現;此外,亦測試煞車系統的反應靈敏度、煞車輔助系統(BAS)及防鎖死煞車系統(ABS)的表現。 

安全保障 

司機及成人乘客:根據有關型號於「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Euro NCAP)的撞擊測試結果,再加上由專家評估座椅頭枕的安全設計等評分。如當時Euro NCAP尚未為有關型號進行撞擊測試,便由專家評審其安全氣袋及安全帶等裝置的設計。 

 

兒童乘客:分別將前向式及後向式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安裝在樣本的乘客座位上,以比較樣本安裝安全座椅的方便程度,此外,若Euro NCAP曾為有關型號進行撞擊測試,其測試結果亦會納入評分考慮之中。 

 

行人及騎單車者:評分主要根據Euro NCAP就有關型號對行人的安全保障所進行的撞擊測試結果。此外,就樣本的自動緊急煞車(AEB)系統進行路面測試,樣本以不同車速行駛,並用儀器分別模擬行人及騎單車者走出馬路的情況,測試樣本的有關系統能否自動避免碰撞及其減速效果。 

 

主動式安全輔助系統:檢視有關型號的歐洲版本是否設有幫助避免交通意外的主動式安全輔助系統,例如AEB系統、維持行車線(lane-keeping)輔助系統等。 

環保表現 

在實驗室內進行模擬城市、郊區及高速公路的駕駛循環(driving cycle)測試,量度樣本的能源效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在部分駕駛循環測試中,樣本的空調系統設定為開着狀態,模擬實際使用情況。 

 

電動車的能源效率:19款電動車樣本量得的平均耗電量介乎每100公里17.0千瓦小時至22.0千瓦小時。測試發現即使屬同一類別的電動車樣本,能源效率亦可相差很大,例如在大型家庭汽車類別中,7款電動車樣本(#10至#16)量得的平均耗電量介乎每100公里17.0千瓦小時至21.3千瓦小時,相差約25%。 

 

混能車及汽油車的能源效率:混能車及汽油車合共7款樣本量得的平均耗油量介乎每100公里5.6升至7.9升,其中在大型及小型家庭汽車類別平均耗油量最低的樣本均為混能車。 

 

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是導致地球溫室效應的氣體之一。試驗組織量度樣本於各駕駛循環測試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於電動車駕駛時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所以同時考慮了歐洲當地的發電廠或煉油廠在生產每公里所耗用的電力或燃油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以作比較。結果以電動車樣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介乎每公里85克至110克。混能車及汽油車樣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則較高,介乎每公里154克至214克。 

 

污染物排放測試:就混能車及汽油車樣本,試驗組織根據在各駕駛循環測試中於樣本廢氣喉量得的污染物排放量(包括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及懸浮粒子),計算其評分;此外,當試驗組織認為有需要時(例如樣本在駕駛循環測試中污染物排放表現良好),會在駕駛循環測試以外,利用可攜式量度裝置,額外為有關樣本量度在不同路面上實際駕駛時的污染物排放量,以確認在駕駛循環測試所得的結果跟實際駕駛時的表現相若。電動車樣本的評分方法則更嚴格,由於電動車駕駛時不會排放污染物,故不會直接污染路邊空氣,但電動車使用的電力基本上來自發電廠,而傳統發電廠需要燃燒化石燃料,發電時會排放污染物,所以試驗組織於計算電動車樣本的評分時,考慮了歐洲當地的發電廠在生產每公里所耗用的電力時的污染物排放量。由於電動車樣本的評分方法更嚴格,所以電動車樣本跟混能車及汽油車樣本的「污染物排放測試」及「環保表現」評分不宜直接比較。另外,測試樣本均為新車,就混能車及汽油車而言,若保養欠佳,實際駕駛時的污染物排放量會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