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減少牙患?
如何能減少牙患?
- 徹底清潔牙齒:刷牙的目的是清除牙菌膜,由於普通牙刷未必能有效清潔牙縫,故刷牙之外或需使用不同輔助工具(例如牙線或牙縫刷)清潔牙縫。另外應使用含適當氟化物的牙膏,因為氟化物可以保護牙齒減少蛀牙的機會。
- 減少進食次數:每次進食後牙齒都有約半小時在流失礦物質,進食次數愈多,礦物質流失的累積時間便愈長,蛀牙的機會便愈高,因此不應不停地進食、輕嚼或小啜飲品。例如在3餐正餐以外再有2次小吃和1杯飲品,已等於6次進食,如能減少進食小吃,並將飲品加在正餐內一次過享用,便能減少進食的次數。
- 減少進食酸性食物及飲料:酸性食物及飲料會侵蝕琺瑯質,應減少進食。另外,應避免長時間把酸性食物及飲料留在口腔中。
- 保持口腔濕潤:時常口乾的人士應保持口腔濕潤,最好的方法是多喝清水。另外,應避免咀嚼堅硬的食物(例如硬殼和骨頭),以免牙齒崩裂。
- 不吸煙:香煙中的化學成份會使血管收縮及削弱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牙周病初期徵狀是牙肉發炎,刷牙時容易出血,由於吸煙者的血管收縮、牙肉出血不明顯,患者不容易察覺牙肉已經發炎,導致牙周病惡化。
- 關注長者的口腔問題:長者如因患病(例如中風、柏金遜症、腦退化症等)而影響手腳活動能力或自理能力,清潔口腔會較困難,家人應多加留意及協助長者保持口腔衞生。定期檢查牙齒是預防牙患的不二法門,愈早發現的牙齒問題,治療程序會相對簡單,所需的治療費用亦較少,若長者因為怕痛或擔心治療費用昂貴而不願意接受診治,不妨鼓勵長者先完成檢查部分,待瞭解牙齒狀況及治療方案後才決定是否進行治療。
這些說法正確嗎?
- 飲食後漱口就可以防止蛀牙?有些人習慣在進食後漱口,期望能減低蛀牙的機會,由於在口腔中沖水的時間短暫,不能改變牙菌膜和牙齒中間環境的酸性,因此進食後用清水潄口防止蛀牙的作用不大,最重要還是減少進食的次數。
- 飲食後半小時內不應刷牙?進食後口腔內的酸性較高,牙齒表面相對較軟弱,若在進食後短時間內刷牙會更傷害牙齒,加快牙齒表面的磨損。其實只要每天早晚清潔牙齒做得好,就沒有需要每次進食後刷牙。
長者護理牙齒資助計劃
長者很多時因為擔心治療費用昂貴而不欲接受牙科治療,現時年滿65歲的長者或合資格的長者都可以參與「長者醫療券計劃」、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或「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等,家人可替長者申請有關資助,定期檢查牙齒或進行治療,以減輕支付牙科治療費用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