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較易蛀牙的原因
每次飲食後,牙菌膜中的細菌會分解食物中的糖分,產生酸素,導致牙齒組織的礦物質流失(左圖)。唾液有中和酸性的作用,但需要約20至30分鐘才能發揮作用,若吃喝次數頻密,導致牙齒表面的礦物質流失量較修復量為多,經過一段時間後,牙齒會慢慢被侵蝕形成蛀洞(右圖)。
飲食後,牙菌膜的細菌會分解食物中的糖分,產生酸素, 若吃喝次數頻密,經過一段時間後,牙齒會被慢慢侵蝕形成蛀洞。 |
香港牙醫學會代表陳慧玲醫生和周文謙醫生表示,蛀牙最明顯的徵狀是牙齒顏色的變化和形成明顯的破洞。在蛀牙初期,由於牙齒的變化並不明顯,有時蛀牙位置更在牙齒之間或隱蔽的地方,患者較難察覺。另外,蛀牙令牙齒對外來刺激例如冷熱食物特別敏感,但很多人常將這種感覺與敏感牙齒混淆,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當蛀牙範圍擴大,影響牙齒神經發炎時已經太遲。
長者較易蛀牙的原因
長者較易蛀牙的原因有幾方面,包括:
因為缺齒而需佩戴假牙托或鑲牙橋,增加了清潔牙齒的難度;另外,部分長者的手眼控制不太靈活,或令清潔牙齒變得困難,以致假牙托或牙橋與牙齒的接觸面成為蛀牙的高危位置。(見右圖)
長者因身體狀況和藥物影響導致唾液分泌減少,亦會增加蛀牙的風險。
部分長者因患有牙周病,導致牙肉和牙床骨(牙槽骨)收縮,牙根因而外露,由於牙根的表面沒有琺瑯質保護,較容易被蛀掉,而牙根蛀掉一般較難治療。(見右圖)
如能及早發現蛀牙,在未出現蛀洞前可以非手術方法治療(例如由牙醫塗上高濃度氟化物);如已出現蛀洞,一般只需利用合適的牙科物料修補破洞,便能恢復牙齒的功能;但若破損的範圍較大,則可能需要加上牙套,以保護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