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齒問題及鑲配假牙
缺齒問題 預防勝於治療
缺乏具咀嚼功能的牙齒組合(對上、對下咬合時有接觸的牙齒),會令長者咀嚼時出現困難,因而減少進食一些較硬的食物(例如肉類,硬身的蔬菜和水果),可能影響營養吸收,亦會失去享受美食的樂趣。香港牙醫學會代表表示,解決長者缺齒的問題應先從預防入手,治療是最後一步,因為長者失去牙齒通常並非短時間內發生,而是多年來累積的問題。預防方法包括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氟化物的使用(例如氟化物牙膏)、減少進食含糖分的食物及飲料的次數、定期檢查牙齒等。
如缺失部分牙齒,僅存的牙齒應由牙醫決定是否需要先穩定牙患病情,經檢查和考慮各項治療方案的利弊後,才決定如何鑲配假牙。病人應和牙醫商討治療方案,包括治療過程所需的時間、覆診次數、治療效果(包括美觀性、耐用性、新牙是否能承受重力)、是否需要磨走其他牙齒組織、需磨走多少、風險、價錢等一併考慮。
衞生署表示,長者若失去部分牙齒,如剩下的牙齒仍足以發揮咀嚼功用,例如前面上、下排各有10隻牙齒,包括門牙、犬齒和小臼齒(見圖3),即使失掉了大牙,亦不一定需要鑲配假牙。若真的需要鑲配假牙,除考慮缺齒程度、牙齒分佈、餘下真牙的牙床骨狀況,亦會考慮病人的口腔清潔程度,由於鑲配假牙後仍需注意牙齒的清潔和保養,若平日口腔清潔欠佳,未必會建議鑲配假牙。
3種鑲配假牙齒的方法
鑲配假牙一般有3種方法,包括活動假牙、牙橋和植牙,而每種方法都有很多變化。如牙齒缺失的數量不多且有健康穩固的牙齒作支撐,可考慮鑲配牙橋;可是若牙齒缺失的情況嚴重,活動式假牙會是較好的選擇。如果身體狀況許可,而且牙床骨有足夠闊度和厚度,也可以考慮植牙:
- 活動式牙托:可自行戴上和除下,以替代失去的部分牙齒,利用假牙托底部伸延出來的金屬扣環,把假牙托固定在剩餘的牙齒上;亦可替代全部失去的牙齒,利用緊貼頜骨上的黏膜及其吸吮力,把假牙固定在頜骨上。(見圖4)
圖4:全口及部分活動假牙托。 | 圖6:牙橋的構造。 |
牙橋(固定假牙):以兩旁餘下的真牙作為橋躉,支撐中間的假牙部分。(見圖5及圖6)
植牙(種牙):把身體能接受的物料例如鈦金屬,植入牙床骨內,作為口腔內支撐假牙的部分,代替牙根的功用,然後在植體上鑲嵌人造牙冠、牙橋或放置假牙托。(見圖7)
由於每個人缺齒的情況不同、經濟能力和需要各異,要選擇合適的假牙,應尋求具經驗的牙醫作仔細診斷和評估,並分析各種補牙方法的優缺點,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見表一)
植牙是否有年齡限制?
植牙近年逐漸普及,一般沒有特別的年齡限制,但對於某些疾病患者仍存在不同的風險。例如嚴重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患者,可能會增加植牙失敗的風險,但並非完全不適合進行植牙,病人應和牙醫評估風險後,才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牙醫進行植牙是否需特定資歷?
有消費者關注進行植牙手術的牙醫是否需要具備特定專科資格或資歷,香港牙醫學會代表表示,全科註冊牙醫均已具備進行鑲配假牙,包括假牙托、牙橋及植牙程序的資格,部分牙醫亦有報讀植牙課程以增進技術。至於較複雜的修復個案,消費者可向註冊牙醫查詢有關治療方案。
鑲假牙後便一勞永逸?
由於口腔狀況會隨著時間改變,例如假牙托會因耗損或破裂而變得不合戴,或因長時間佩戴假牙托令牙床骨出現收縮,未能與假牙緊貼,故需定期檢查口腔,讓牙醫按情況調校或重造假牙托;如忽視假牙托的衞生,令細菌積聚,被假牙托覆蓋的口腔部位亦會受影響,因而出現蛀牙和牙周病。另外,鑲嵌牙橋後,若旁邊用作支撐假牙部分的牙齒被蛀壞或鬆脫,亦須重新更換牙橋。若於植牙後口腔護理不足,同樣會引致植體周邊的組織發炎,形成類似牙周病的炎症,甚至使植體最終脫落。因此,無論接受哪種鑲牙方法,鑲配假牙後須保持良好的口腔衞生,並定期見牙醫跟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