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項目及結果
測試結果
整體結果顯示,總評分較高的樣本涵蓋價格較高及較低的產品,反映產品的表現與價錢未必有直接關係。家長宜因應需要及經濟能力作出選擇。
機械和物理性能測試
嬰幼兒喜歡拉扯或啃咬物件,若衣物上的鈕扣或裝飾物等不夠牢固,在拉扯過程中或會脫落,形成細小部件,如果嬰幼兒將這些小部件放入口中並誤吞,或是放入鼻孔或耳道內,有機會造成阻塞、堵塞氣管、喉嚨,阻礙呼吸而引致窒息。
針對嬰幼兒衣物的機械和物理性能安全,內地標準GB 31701《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範》及歐洲技術文件CEN/TR 16792《兒童服裝安全的設計和製造建議》都要求嬰幼兒衣物上可被嬰幼兒抓住的部件(大於6毫米),須能承受70牛頓(N)的拉力,並不可產生小部件及尖銳角和鋒利邊。歐盟非食品類消費品快速預警系統(RAPEX)不時通報當地召回嬰幼兒衣物的個案。當中部分涉及衣物上細小部件脫落,不符歐洲玩具安全標準EN71-1的要求,對嬰幼兒具潛在窒息風險。根據EN71-1標準規定,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使用的玩具在合理濫用(abuse use)的拉力測試(90N的拉力)下,不應產生細小部件、尖銳角或鋒利邊。雖然EN71-1標準主要用於玩具產品,但考慮到該標準對產品的安全規格有較嚴謹的要求,以及歐盟RAPEX的相關應用。故此,本會委託實驗室參考EN71-1標準的測試方法及要求,評估各樣本上可被抓住的部件的抗拉強度。
11款在拉力測試下啪鈕脫落
測試根據上述標準,對樣本各個部件分別施以90N的拉力並維持10秒。結果發現,11款樣本(#15至#25)有部分啪鈕或鈕扣未能承受拉力而脫落,產生小部件,未能符合EN71-1標準的要求。當中「balabala」(#22)、「KOMA LAND」(#23)、「natures purest」(#24)及「AMOR」(#25)因有啪鈕或鈕扣在較低的拉力(70N以下)下已脫落,並產生小部件,故評分較低。此外,「LASSIG」(#20)、「UNIQLO」(#21)及「AMOR」(#25)脫落的啪鈕產生尖銳角,有機會刮傷幼兒的皮膚。詳見表一。
5款綁帶未符標準
參考歐洲有關童裝繩索和拉帶的安全標準EN14682,評估各樣本的繩帶設計的安全程度。按標準規定,適合7歲以下幼兒穿着的衣物於其頭部、頸部及上胸部(腋窩以上)區域不應具有任何功能性帶或繩帶(見圖一區域A)。結果發現,5款俗稱「和尚袍」或「蝴蝶衣」樣本,包括「BOUDIE」(#26)、「SoftTouch Baby」(#27)、「Maying Kids」(#28)、「思詩樂」(#29)及「Roybee」(#30)於上胸部位置(區域A)附有綁帶或用作調節衣服鬆緊的繩帶,未能符合歐洲標準有關的要求。標準亦規定衣物的胸部與腰部之間區域(區域B)的繩帶長度不可超過14厘米。惟#30於該區域的繩帶長度達20厘米,未符標準的要求。
有樣本位於區域B繩帶長度達20厘米。

有樣本的繩布末端有紗線散開,未符標準的要求。
此外,#28及#29的繩帶末端未有防止被磨損及散開的設計,並露出鬆散的紗線,同樣不符合標準有關繩帶末端的要求。若鬆散的紗線纏緊嬰幼兒的小手指,嚴重者有機會影響該部位的血液循環。
上述的5款樣本聲稱供初生嬰兒穿着,初生嬰兒一般活動能力有限,而且亦較少外出,衣物上的繩帶被遊樂設施或車門勾纏而導致意外的機會相信較微。儘管如此,幼兒衣物上胸部區域附有繩帶仍有安全隱患,例如繩帶本身或可能有纏頸的風險外,繩帶被卡住或扯緊時,亦可使衣領勒頸,情況不容忽視。除歐洲外,美國、內地、日本及台灣等地都對童裝的繩帶設計有嚴謹的安全要求。因此,本會期望相關生產商參考本會是次的測試結果,改善繩帶設計,以確保產品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加強對嬰幼兒的安全保障。
化學檢測
儘管普遍家長會將新買回來的衣物清洗才給嬰幼兒穿着,惟參考的測試方法未有要求進行預洗(pre-wash)程序。因此,化學檢測都是以新打開的樣本進行。
1款酸鹼值偏高
如果衣物布料的酸鹼值過高或過低,有機會刺激皮膚,造成痕癢不適。參考內地標準GB 18401《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的規定,嬰幼兒紡織品的酸鹼值應介乎4.0至7.5。30款樣本的酸鹼值由4.9至8.5不等,其中「思詩樂」(#29)檢出的酸鹼值達8.5,屬偏鹼性,超出內地規範的容許範圍。
1款游離甲醛未符規定
在布料加工過程中使用甲醛樹脂(formaldehyde resins),可令衣物成品達到防皺、防污、防水的效果,亦可提高衣物印花的持久性。不過,若衣物釋出游離甲醛(free formaldehyde)量較高,對甲醛過敏的人士便可能會刺激皮膚,嚴重者或會出現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30款樣本中,只有「Roybee」(#30)檢出游離甲醛,檢出量為32.3mg/kg,超出內地標準GB 18401就嬰幼兒紡織品所設的規定上限(20mg/kg)。
本會《選擇》月刊第328期《兒童衣物甲醛驚魂》一文指出,在洗濯前甲醛釋出較多的樣本於清洗一次後,其甲醛量明顯減低。而酸鹼值較高的樣本經洗濯一次後,其酸鹼值亦回復至標準容許範圍內。因此,本會提醒家長,於任何情況下都應將新買回來的衣物先清洗才讓嬰幼兒穿着。
1款檢出小量塑化劑DBP
鄰苯二甲酸酯(普遍被稱為塑化劑)是常用於塑膠物料的化學添加劑,用作提高物料的彈性及耐用程度。部分塑化劑存在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的疑慮,另有動物研究顯示攝入過量塑化劑可能影響繁殖和發育。歐盟REACH法規及內地標準GB 31701就紡織品中的塑化劑含量設立不同的要求。詳情見表三。參考歐盟REACH法規要求,本會就各樣本所含的塑膠物料部分進行分析,檢測14種塑化劑的含量。結果發現,只有「M&S」(#14)衫身上的印花部分檢出223mg/kg的DBP,惟檢出量仍符合相關的規定。
9款檢出小量鉛
在紡織品中,印花的塗層、拉鍊和鈕扣等較常檢出鉛。歐盟REACH法規規定,消費品中所有可接觸及可能被兒童放入口的部件,其鉛及相關化合物含量應小於0.05%(500mg/kg)。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PSIA)針對兒童產品上的鉛含量要求更嚴謹,法案規定兒童服裝上的印花塗層及部件(例如啪鈕、鈕扣、拉鏈等)的表面塗層的總鉛含量不得超過90mg/kg,而可接觸部件的總鉛含量則不得超過100mg/kg。鉛有機會隨時間積累在人體內,長期攝入會影響神經系統。
本會分別檢測了各樣本的印花塗層、啪鈕的表面塗層及底質材料(substrate)的總鉛含量。結果顯示,所有具印花的樣本,其塗層物料都未有檢出鉛。至於啪鈕部分,「seed」(#8)啪鈕的表面塗層檢出微量鉛(12.4mg/kg);「chicco」(#5)、「Konges Slojd」(#6)、「Love TO dream」(#7)、「seed」(#8)、「H&M」(#10)、「mothercare」(#12)、「M&S」(#14)、「LASSIG」(#20)及「AMOR」(#25)的金屬啪鈕底質亦檢出鉛,總量由11mg/kg至49mg/kg。不過,全部都符合歐盟REACH法規及美國CPSIA的總鉛含量要求。
10款含熒光增白劑
為了令衣物看起來光潔、雪白,部分白色或顏色較淺的紡織品或會使用熒光增白劑。惟部分熒光增白劑可遷移到皮膚上,或令部分人士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有見不少家長關注嬰幼兒衣物是否含熒光增白劑,試驗利用紫外線燈照射樣本,若呈熒光反應,表示該樣本含熒光增白劑。
結果發現,4款樣本(#5、#12、#15及#25)的主體布料(即衫身)呈熒光反應。另外,6款樣本(#14、#16、#17、#23、#26及#30)有部分位置,例如袖口、領口、褲腳邊、印花、繩帶、蝴蝶結等呈熒光反應。
儘管目前國際上並沒有特定的法規或標準規管紡織品使用熒光增白劑,而是次試驗也未能確定樣本上的熒光增白劑會否遷移到皮膚上。然而,為免嬰幼兒因接觸熒光增白劑而引致皮膚不良反應,本會建議製造商盡量少用,甚或不用。除了留意主體布料外,衣物上面積較細的布料和配飾亦不容忽視。
耐用表現
洗濯10次後
參考ISO 6330標準及按各樣本上的護理標籤建議,將樣本洗滌及晾乾,進行10次相關步驟,然後檢視樣本經家用洗衣機反覆清洗後尺寸及外觀的變化。
經10次洗濯後,全部樣本都有不同程度的縮水情況,當中有6款表現較好,包括#1、#6、#8、#16、#18及#25,樣本的身長、袖長、肩寬、袖口及褲腳等位置的尺寸變化較小;另有4款表現較遜色,#12、#17、#19及#20經過洗濯10次後尺寸變化較大,部分位置的縮水率超過13%。
在外觀方面,14款樣本洗後的外觀未有明顯變化,表現出色。#13、#18及#24則表現相對遜色,#18及#24的衫身明顯變色,而#13的領口、袖口及褲腳邊則有明顯褪色,因此評分較低。
4款有機會染污其他衣物

與沾濕的白棉布磨擦後,#11衣領及大腿位置的布料將其顏色染污白棉布。
分別參考ISO 105-C06、ISO 105-E04及GB/T 18886標準評估樣本經過洗濯、人工汗液及口水沾濕一段時間後的褪色程度,以及將樣本與其他纖維(包括醋酸、棉、尼龍、聚酯、羊毛等)布料緊貼在一起,其顏色沾染至該等纖維的程度。結果顯示,所有樣本在經過人工汗液及口水浸濕後,並未有將顏色染色至其他纖維上。然而,#24及#26的繩帶在洗濯1次後已有輕微褪色。
此外,參考ISO 105-X12標準評估樣本與測試所用的白棉布反覆磨擦後染污白棉布的程度。經與沾濕的白棉布磨擦後,#15、#16及#22衫身顏色輕微染污白棉布,而#11的衣領及大腿位置的布料顏色染污白棉布的情況較嚴重。
3款纖維成分標示不準確
參考歐盟法規的要求,單一纖維衣物的標示成分必須與實際成分完全相符,#16及#30標示的成分為100%棉,惟分別檢出2.9%彈性纖維及3.6%聚酯纖維,未符歐盟法規要求。
另外,根據內地標準GB/T 29862,若產品中含有相等或小於5%的功能性纖維(例如彈性纖維),該等產品仍可使用「100%」、「純」或「全」標示主纖維含量,但要註明「彈性纖維除外」。#16雖然檢出小於5%的彈性纖維,惟沒有於成分標示上註明「彈性纖維除外」,故未能符合內地標準的要求。
此外,#25在產品標籤只標示成分為棉,惟檢出所得的成分包含若干比例的聚酯纖維,而當中棉的成分比例只佔57.4%。本會促請相關生產商就成分標示的準確度作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