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檢視4大超市價格 減價標示真實性成疑促改善

檢視4大超市價格 減價標示真實性成疑促改善

到超市購物,可說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會於2014年就超市價格標示作出研究調查,發現超市經常出現多收貨價、以刪除價格提示減價,以及減價幅度極微的手法來標示特價貨品,做法極不理想,本會呼籲超市改善做法。今年4月至7月,本會再次檢視超市的價格標示情況,派出職員前往4家連鎖超市的16間分店,實地檢視42款貨品的價格標示,發現部分貨品價格標示資料含糊不清,有機會令消費者誤會有關貨品長期有價格優惠,情況有待改善。

 

超市的價格標示是否清晰和不使人誤解,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決定。良好的商戶以減價推廣貨品時,應確保提示的優惠聲稱和優惠幅度均為真實、有根據和不會誤導消費者。是次調查的4家連鎖超市的價格標示是否真實?是否存在誤導情況?

相關法則及各地要求

regulation

香港海關及通訊事務管理局於2013年7月公布的《商品說明(不良營商手法)(修訂)條例執法指引》就價格優惠的商品說明提出以下要點:

  • 商戶引用有關價格的詞語(如「特價」、「減價」或「原價」)時應確保該減價或折扣是真實的,以免誤導消費者。
  • 如商戶選擇作出價格比較,必須清楚顯示正在比較何種價格,並須證明所作的任何聲稱均是正確及有根據的。
  • 如「原價」跟「減價」價格一同被引用,則該「原價」必須是該商戶早前曾應用於同樣產品的價格。如某一價格未曾應用於該待售產品,或只曾於一段不合理的短時間內應用於該產品,則該價格不應被視為「原價」。
  • 如零售商為了作出價格比較而打算把製造商或供應商設定的建議零售價與某產品的實際銷售價一併展示,他們應該明確述明前者價格為建議零售價,並且不應令人覺得該建議零售價是「原價」,除非零售商曾於一段合理期間內將其應用於該產品。

澳洲

根據澳洲競爭及消費者事務委員會訂立的守則,商戶必須在減價促銷前的一段合理期間內,曾經以「原價」或刪除價作為有關貨品的售價。

 

真實個案

在2013年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澳洲競爭及消費者事務委員會」)起訴Jewellery Group PTY Ltd一案中,被告公司在宣傳單張上以刪除價或原價對比售價以突顯優惠,當中多項貨品在過往四個月內均未曾以刪除價或原價出售。法院認為,不知情的消費者若在促銷期內購買這些貨品,實際上並非如宣傳般可節省原價與售價之間的差額,因此裁定被告公司對消費者作出虛假或誤導性的聲稱,違反當時的《Trade Practices Act》,判處罰款及作登報啓事。

內地

內地的法規則規定「原價」必須為經營者在是次促銷活動前7日內在同一交易場所成交,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如前7日內沒有交易,以是次促銷活動前最後一次的交易價格作為「原價」。

 

真實個案

在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人民法院2018年審結的一宗案件中,原告從被告公司的網上平台購買足金首飾兩副,第一副售價$4,988,用刪除線劃除的價格$5,548,第二副售價$1,518,用刪除線劃除的價格$1,880。原告收貨後始懷疑被告公司抬高涉案商品的原價,遂向被告客服查詢,被告客服以不清楚為由未予解釋。原告遂訴至法院。根據《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虛構原價、虛構優惠折價屬價格欺詐行為,其中「原價」是指經營者在本次促銷活動前7日內在本交易場所成交,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法院認為,本案中被告公司未能提交涉案商品在促銷活動前7日內以所標示的原價進行銷售之證明,構成價格欺詐行為,故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判令被告公司退還原告貨款之餘,並按貨款三倍向原告作出賠償。

英國

英國競爭市場監管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於2012年就食品及飲品的價格標示發出「一比一」指引,若商戶選擇列出兩個價格,作價格比較,優惠價的展示時間,不可以超過較高標示價早前作為售價的時間。

日本

日本消費者廳就《不當額外收費及誤導性陳述法》所發出的指引跟英國雷同,並涵蓋食品及飲品以外的所有價格標示,以及只參考有關貨品在減價促銷前8個星期內的價格。

新加坡

新加坡廣告監管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 of Singapore)訂立的守則要求業界若選擇作出價格比較,較高標示價必須在過往6個月內作為有關貨品的售價連續至少28日

加拿大

加拿大競爭事務局(Competition Bureau)根據《Competition Act》訂立了執法指引,有關貨品必須在過往6個月內的至少50%的時間,曾以「原價」或更高的價格作為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