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检视4大超市价格 减价标示真实性成疑促改善

检视4大超市价格 减价标示真实性成疑促改善

到超市购物,可说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会于2014年就超市价格标示作出研究调查,发现超市经常出现多收货价、以删除价格提示减价,以及减价幅度极微的手法来标示特价货品,做法极不理想,本会呼吁超市改善做法。今年4月至7月,本会再次检视超市的价格标示情况,派出职员前往4家连锁超市的16间分店,实地检视42款货品的价格标示,发现部分货品价格标示资料含糊不清,有机会令消费者误会有关货品长期有价格优惠,情况有待改善。

 

超市的价格标示是否清晰和不使人误解,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定。良好的商户以减价推广货品时,应确保提示的优惠声称和优惠幅度均为真实、有根据和不会误导消费者。是次调查的4家连锁超市的价格标示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误导情况?

相关法则及各地要求

regulation

香港海关及通讯事务管理局于2013年7月公布的《商品说明(不良营商手法)(修订)条例执法指引》就价格优惠的商品说明提出以下要点:

  • 商户引用有关价格的词语(如「特价」、「减价」或「原价」)时应确保该减价或折扣是真实的,以免误导消费者。
  • 如商户选择作出价格比较,必须清楚显示正在比较何种价格,并须证明所作的任何声称均是正确及有根据的。
  • 如「原价」跟「减价」价格一同被引用,则该「原价」必须是该商户早前曾应用于同样产品的价格。如某一价格未曾应用于该待售产品,或只曾于一段不合理的短时间内应用于该产品,则该价格不应被视为「原价」。
  • 如零售商为了作出价格比较而打算把制造商或供应商设定的建议零售价与某产品的实际销售价一并展示,他们应该明确述明前者价格为建议零售价,并且不应令人觉得该建议零售价是「原价」,除非零售商曾于一段合理期间内将其应用于该产品。

澳洲

根据澳洲竞争及消费者事务委员会订立的守则,商户必须在减价促销前的一段合理期间内,曾经以「原价」或删除价作为有关货品的售价。

 

真实个案

在2013年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澳洲竞争及消费者事务委员会」)起诉Jewellery Group PTY Ltd一案中,被告公司在宣传单张上以删除价或原价对比售价以突显优惠,当中多项货品在过往四个月内均未曾以删除价或原价出售。法院认为,不知情的消费者若在促销期内购买这些货品,实际上并非如宣传般可节省原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因此裁定被告公司对消费者作出虚假或误导性的声称,违反当时的《Trade Practices Act》,判处罚款及作登报启事。

内地

内地的法规则规定「原价」必须为经营者在是次促销活动前7日内在同一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7日内没有交易,以是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的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真实个案

在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人民法院2018年审结的一宗案件中,原告从被告公司的网上平台购买足金首饰两副,第一副售价$4,988,用删除线划除的价格$5,548,第二副售价$1,518,用删除线划除的价格$1,880。原告收货后始怀疑被告公司抬高涉案商品的原价,遂向被告客服查询,被告客服以不清楚为由未予解释。原告遂诉至法院。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虚构原价、虚构优惠折价属价格欺诈行为,其中「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法院认为,本案中被告公司未能提交涉案商品在促销活动前7日内以所标示的原价进行销售之证明,构成价格欺诈行为,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判令被告公司退还原告货款之余,并按货款三倍向原告作出赔偿。

英国

英国竞争市场监管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于2012年就食品及饮品的价格标示发出「一比一」指引,若商户选择列出两个价格,作价格比较,优惠价的展示时间,不可以超过较高标示价早前作为售价的时间。

日本

日本消费者厅就《不当额外收费及误导性陈述法》所发出的指引跟英国雷同,并涵盖食品及饮品以外的所有价格标示,以及只参考有关货品在减价促销前8个星期内的价格。

新加坡

新加坡广告监管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 of Singapore)订立的守则要求业界若选择作出价格比较,较高标示价必须在过往6个月内作为有关货品的售价连续至少28日

加拿大

加拿大竞争事务局(Competition Bureau)根据《Competition Act》订立了执法指引,有关货品必须在过往6个月内的至少50%的时间,曾以「原价」或更高的价格作为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