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的迷思
調味品的迷思
很多消費者習慣把調味料放在爐灶旁邊,方便於烹調食物時使用。但煮食時,爐灶附近的溫度升高,會使調味品中的油加速氧化,亦加速了細菌的滋生。再者,煮食時產生的蒸氣有機會令調味品受潮,不僅會令細菌的繁殖加快,更有機會導致霉菌生長,釋放出霉菌毒素。食用含有霉菌和霉菌毒素的食物,會危害健康。香港的房屋空間普遍狹小,廚房未必能預留其他位置擺放調味品。如果迫不得已把調味品放在爐灶旁,消費者宜經常檢查其品質,以確保沒有使用已變壞的調味品煮食。
《規例》規定預先包裝食物須標示適當保質期(烹飪用的鹽、除防腐劑外不加任何配料的糖除外),即「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或「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過了「此日期或之前食用」期限的食物即使外觀和味道正常,但可引致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及它們所產生的毒素可能已經存在於食物內,不應食用。相反, 標示「此日期前最佳」的食物,例如大部分的調味品,過期後雖然質素下降,但一般仍可安全食用。
調味品的包裝上大都會印有到期日供消費者參考,但到期日一般只適用於未開封、以及遵照生產商所指示的方法妥善保存的食品。如果儲存不當,即使食品未過到期日,仍可能已變質。而開封後,調味品曾暴露於空氣,或曾被不潔的餐具接觸,可能加快細菌和霉菌滋生,包裝上的到期日便不能作為參考。
如果調味品發霉,有些人因為不想浪費,會撇去肉眼可見的發霉部分,繼續食用餘下的調味品。但霉菌的菌絲可能已深入調味品的內層,不能憑肉眼觀察到,而霉菌產生的霉菌毒素也可能已遍佈整瓶食物。消費者如果不慎進食了發霉的食物,可能會引發腸胃不適。長期或過量攝入某些霉菌毒素,更有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抵抗力較弱的人士,例如兒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食用發霉的食品後,更可能引發嚴重感染,甚至致命。若發現調味品發霉,應整瓶丟棄,切勿食用,以免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