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本會繼續為大家的飲食健康把關,繼過去兩期《選擇》月刊發表雪糕及冰凍甜點、罐頭魚的報告後,今期再接再厲,公布薯片及薯條、蝦片及蝦條等香脆零食的檢測報告。眾所周知,這些令人愛不釋手但又「邪惡」的零食普遍高脂、高鈉,食一包隨時超出每日攝取上限。
在7月份,《網上價格一覽通》的熱門搜尋多屬主食或零食,以汽水、薯片/薯條、即食麵/快熟粉、急凍點心等升幅較顯著,反映消費者在「新常態」生活下多吃了零食,消憂解悶或填補社交減少的空虛感。消費者不妨趁機檢視飲食方式,為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着想,多留意食物營養標籤。疫情下,健康比一切重要。本會檢測過多種食物,希望以下提示有助消費者達致均衡飲食,免墮十大「居家致肥陷阱」:
- 冰凍甜點:炎炎夏日,雪糕和乳酪「常駐」雪櫃,消耗量隨消費者多留在家而提升,本會測試發現6成半雪糕屬高糖食物,進食要適量以免攝取過量總脂肪、飽和脂肪及游離糖;乳酪雖被視為較健康的選擇,但糖含量不低,選購時宜先細閱營養標籤;
- 朱古力:適量進食有益健康,尤其黑朱古力有助刺激大腦產生血清素令人有短暫愉悅感,類黃酮成分有抗氧化作用,但朱古力含大量糖分,脂肪含量亦不低,進食要適量以免致肥或蛀牙;
- 小食棒及能量棒:在家運動,小食棒及能量棒可補充能量,但勿視之為小食。堅果和種子比例較多的小食棒富含不飽和脂肪,對心臟有益,但提供的能量也頗高,多吃可引致肥胖;
- 罐頭食品:罐頭魚及豬肉罐頭(午餐肉/香腸)類食物是主餐方便之選,罐頭魚有其營養價值,含DHA、EPA、鈣質、豐富蛋白質等,但不少罐頭食品屬高脂、高鈉,避免醬汁撈飯之餘,建議加入新鮮蔬菜入饌,消費者也不應長期進食同一種類的魚,以符合均衡飲食之原則;
- 燒味、鹵味:若懶得開爐煮食,「落街斬料」肯定「快靚正」。這類經醃製或燒烤的食物普遍高脂、高鈉,要吃得放心,建議盡量去皮,少醮醬料;燒鵝、乳豬等總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更要適可而止;
- 外賣港式小菜:疫情期間外賣自取往往有折扣優惠,吸引消費者外賣小菜加餸,過往測試發現,熱門小菜例如鹹蛋蒸肉餅、粟米魚塊及欖菜肉鬆四季豆的鈉含量不低,部分更屬高脂。要食得健康,可選蔬菜為主的小菜,如北菇西蘭花、西芹雞柳;蒸煮類亦屬可取,消費者也可要求店家少鹽、少油、少芡汁;
- 牛油:在家抗疫,不少消費者會下廚或烘焙食品,牛油或人造牛油是必備材料,然而,牛油飽和脂肪含量高,人造牛油則反式脂肪含量高,都會增加壞膽固醇的水平,過往研究發現8成半人造牛油含基因致癌物,大家可考慮以芥花籽油、橄欖油等含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植物油煮食;
- 杯麵:無論是主餐或主餐之間,杯麵是充飢熱門之選,但鈉含量相當高,幾乎一杯/碗已達到世衞建議每日攝取上限2,000毫克,若不得已要進食,建議減少調味粉和醬料分量;
- 餅乾:保存容易,進食方便,但過往測試發現曲奇餅和蛋卷全屬高糖或高脂,近9成含基因致癌物,曲奇及批/撻/酥皮卷類食物反式脂肪含量不低,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風險,少吃為宜;
- 冷壓果汁:近年果汁或冷壓果汁非常流行,聲稱可以排毒,但本會測試發現冷壓果汁膳食纖維含量極低,游離糖含量則非常高,營養價值不能與水果相提並論。既然多了時間在家,不妨從此糾正習慣,多吃新鮮蔬果,增加抗疫本錢。
疫情至今達8個月,本會理解市民在這場持久戰中容易出現「抗疫疲勞」,然而,危中有機,是時候重新認識、改善生活習慣。活得健康才能避免墮入以上的「居家致肥陷阱」。本會將繼續為大家發放最新防疫和健康飲食資訊,與消費者並肩作戰,一起平安走出「疫」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