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 實際效果成疑 或出現二次污染

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 實際效果成疑  或出現二次污染

空氣污染情況令人關注,加上2019冠狀病毒病的疫情反覆,而冬季流感高峯期又將至,令各式各樣的空氣淨化或除菌產品備受消費者青睞,其中可掛在頸上的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近年更大行其道。究竟它們的空氣淨化表現如何?產生負離子的同時會否產生過量臭氧而影響健康?消費者應否利用該類產品來減少吸入污染物及預防疾病?市面上的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品牌和款式林林總總,本會從市面購買了10款較常見的型號,售價由$598至$1,698,測試其臭氧濃度、負離子濃度、除菌能力及除PM2.5能力。

隨身空氣淨化機的限制

雖然測試發現全部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樣本在細小的密封空間內有一定程度的空氣淨化效果,然而消費者不應依賴這類產品來減少吸入污染物及預防疾病。原因有以下四點:

 

1. 容易出現二次污染

配備過濾器的家用空氣淨化機的淨化原理一般都是將空氣抽入機內進行過濾,將污染物吸附在機內的過濾器(filter)上,再把過濾後的空氣排出。然而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不設過濾器,其空氣淨化原理一般都是在空氣中產生負離子從而令附近的污染物沉降或依附到物件表面。這些沉降或依附在物件表面的污染物容易隨空氣流動而重返空氣中,因而出現二次污染。此外,若這些污染物本身附有細菌或病毒,當依附到物件表面,例如桌面或衣物上,而用戶觸摸該物件後再觸摸口、鼻或眼,或有可能因此受到感染。基於上述原因,樣本在除菌及除PM2.5測試中所獲的評分都受到局限。

 

2. 空氣淨化效果容易受環境影響

 

圖一

圖一 

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的淨化過程在機外進行,而非像配備過濾器的家用空氣淨化機般將空氣抽入機內進行過濾,所以一般而言空氣淨化效果會較容易受環境所影響。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理學教育助理教授陳鈞傑表示,例如當有風時,風會將淨化機產生的帶電荷氣體離子吹離用戶,並大幅度稀釋這些離子,令淨化機減弱或喪失淨化效果;再者周圍的污染物亦能隨風再飄回用戶的面部,故此推測在戶外使用將沒有顯著的空氣淨化效果。另外,有樣本的說明書(見圖一)亦指產品的負離子產生量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很大,負離子數量會經常變動。

 

 

3. 淨化空氣需時

本會的空氣淨化測試在細小的密封測試艙內的靜態環境下進行,樣本操作期間,艙內沒有持續釋放污染物的源頭,有利樣本淨化空氣,惟測試結果顯示,樣本仍然未能迅速去除艙內絕大部分的污染物。在除菌測試中,即使表現最佳的樣本仍然需時15分鐘才能在細小的1.5立方米測試艙內達到約75%除菌率;該樣本繼續操作45分鐘後(即操作長達1小時後),除菌率只能稍稍提高至約80%,此外,即使計及部分細菌在空氣中自然消亡,依然未能徹底去除空氣中的細菌,按檢測得出的空氣含菌量計算,樣本在細小的密封測試艙內操作長達1小時後,仍有約15%的細菌飄浮於艙內空氣中。

 

另外,樣本於去除PM2.5的表現遜色,表現最佳的樣本也需長達30分鐘才在3立方米測試艙內達到約53% PM2.5去除率,而另有6款樣本在操作30分鐘後的PM2.5去除率更只介乎約2%至4%,淨化效果強差人意;即使繼續操作1.5小時(即操作長達2小時後),該6款樣本的PM2.5去除率亦只稍稍提高至介乎約10%至14%。相比之下,正確佩戴口罩可即時發揮阻隔污染物的作用,因此消費者不應以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取代口罩作為防疫裝備。

 

4. 環境中可能有持續污染源

 

室外環境

樣本操作期間,測試艙內沒有持續釋放污染物的源頭,以檢測樣本能夠從初始時的污染物濃度中去除多少污染物。但在實際環境下,污染物可以在周圍的環境中持續釋放,例如在室外身處馬路旁邊,汽車持續排放廢氣,又或身邊有人吸煙,隨身空氣淨化機的淨化效果很可能不及測試中達致的淨化效果。另外,由於空氣淨化機往往需要運作一定時間才達致空氣淨化的效果,當使用者行走時,隨身空氣淨化機很可能在未及淨化使用者身處位置的空氣時,使用者已行走到另一個有污染物的位置,負離子的擴散及淨化空氣的速度都未必能追上使用者的步伐,因而減弱淨化效果。

 

室內環境

至於在室內環境下,除非使用者身處無風、狹小而沒有持續污染源的封閉空間,在沒有明顯活動讓空氣靜止的靜態環境下,使用淨化能力相對較好的隨身空氣淨化機一段時間,或許才會有較明顯的空氣淨化效果,但此環境下卻容易令淨化機產生的臭氧積聚,可能會刺激呼吸系統;相反,若身處較大的室內空間,例如巴士或地鐵車廂、商場或辦公室等,由於污染物可能隨空氣流動而持續飄近用戶,故淨化效果很可能不及在測試中沒有持續污染源下所達致的淨化效果。

 

有機會吸引更多污染物依附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陳鈞傑教授表示,由於以負離子淨化空氣的原理是令懸浮的污染物粒子帶上電荷,然後粒子迅速依附到所接觸到的任何物品表面或沉澱到地上從而降低懸浮粒子數目,故此推測若將帶電荷的空氣噴向用戶的面部,反而有機會吸引更多的環境污染物粒子依附到用戶的皮膚和衣物表面,所以以負離子的技術作空氣淨化較適合用於室內的淨化機,例如在醫療環境中減低病菌在空氣中的傳播能力或家居中加快灰塵的沉降率。

 

動態環境下 淨化效果成疑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即使樣本在靜態測試環境下發揮一些空氣淨化作用,但在動態環境下,例如有人活動,包括呼吸時產生空氣流動的環境下,實際空氣淨化效果成疑。事實上,有代理商的網頁亦表明其隨身空氣淨化機的PM2.5去除率「是在固定的封閉空間中進行測試的結果,而不是在實際使用空間中進行的證明測試」。更重要的是,隨身空氣淨化機不設過濾器,不能將污染物收集,故從空氣中去除的污染物其實仍然存在於室內環境中,可能被重新揚起而出現二次污染;所以,從這方面而言,若消費者希望淨化室內空氣,可能需同時使用有高效過濾器的空氣淨化機才能達致較佳的空氣淨化效果。

 

總括而言,不論使用輕巧的隨身空氣淨化機,抑或大型的家用空氣淨化機,要減少吸入污染物,最重要還是遠離及控制污染源頭,減少甚至防止污染物釋放到空氣中,並保持空氣流通。

 

 

疫情之下,人人自危,部分消費者或相信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有助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按目前就2019冠狀病毒病傳播途徑的研究資料,當患病或帶有病毒人士在咳嗽或打噴嚏時會噴出帶有病毒的飛沫,近距離接觸容易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噴出的病毒亦會黏附在物件表面,若干時間內仍可能具有傳染性。故此,要有效預防病毒的傳播最重要是避免和感染人士有密切接觸,和他人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以及正確佩戴口罩,避免接觸他人於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所產生的飛沫;此外,注意手部衞生,定期清潔和消毒經常接觸的環境和物件的表面,亦十分重要。梁醫生提醒,如果帶有病毒人士於近距離產生飛沫,使用隨身空氣淨化機並不可能提供有效的保護作用。此外,一般情況下空氣中病毒的數量並不高,所以只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透過空氣傳播途徑而感染的風險並不大,正確佩戴適合的口罩加上正確的潔手步驟都能有效減低感染的風險。

 

不少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都有聲稱其污染物去除率,而且數值往往達99%甚至99.9%。不過,以是次的測試型號為例,根據代理商及廠商向本會提供的測試報告,量得的去除率一般都是在非常細小(例如容積僅0.001立方米,即長、闊及高都只有10厘米,比本會是次測試採用的測試艙細得多)的測試艙內測試所得,而且樣本操作期間,測試艙內沒有持續釋放污染物的源頭,非常有利樣本淨化空氣;即使如此,樣本仍需一段長時間(例如30分鐘甚至長達1小時)才達致其聲稱的去除率。此外,廠商一般都指採用細小的測試艙是由於產品屬供個人用的空氣淨化機,設計上僅用以淨化用戶的口及鼻附近的空氣,有效範圍約相當於其採用的測試艙容積。但實際使用時,用戶的口及鼻並非封閉在如測試艙般的細小而且沒有持續污染源的空間之內,換言之,污染物可以持續飄進產品聲稱的「有效範圍」之內,故實際淨化效果很可能不及在測試中沒有持續污染源下所達致的淨化效果。消費者要留意,產品的污染物去除率,包括廠商測試得出的去除率及本會是次測試得出的去除率,都是在特定環境下(例如在細小及沒有持續污染源的測試艙內,在靜態環境下讓樣本操作一段時間)測試所得的去除率,不等同實際使用時的表現。事實上,在實際使用時,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的淨化效果很可能不及測試中達致的淨化效果(見「不應依賴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來減少吸入污染物及預防疾病」一段)。

 

  • 呼吸病患者或正使用心臟起搏器人士不應隨便使用,宜先徵詢醫生意見。
  •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提醒用戶不要將隨身空氣淨化機擺近口或鼻,以盡量減低吸入臭氧的機會。
  • 隨身空氣淨化機不能濕水。
  • 清潔前先關掉電源。
  • 由於負離子不能被肉眼看見,若產品因長期使用或出現故障等因素而影響其負離子產生量,消費者難以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