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空气净化机的限制
不应依赖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来减少吸入污染物及预防疾病
虽然测试发现全部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样本在细小的密封空间内有一定程度的空气净化效果,然而消费者不应依赖这类产品来减少吸入污染物及预防疾病。原因有以下四点:
1. 容易出现二次污染
配备过滤器的家用空气净化机的净化原理一般都是将空气抽入机内进行过滤,将污染物吸附在机内的过滤器(filter)上,再把过滤后的空气排出。然而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不设过滤器,其空气净化原理一般都是在空气中产生负离子从而令附近的污染物沉降或依附到物件表面。这些沉降或依附在物件表面的污染物容易随空气流动而重返空气中,因而出现二次污染。此外,若这些污染物本身附有细菌或病毒,当依附到物件表面,例如桌面或衣物上,而用户触摸该物件后再触摸口、鼻或眼,或有可能因此受到感染。基于上述原因,样本在除菌及除PM2.5测试中所获的评分都受到局限。
2. 空气净化效果容易受环境影响
![图一](/f/article_tab/400889/403546/100p256/CHO_8698.jpeg)
图一
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的净化过程在机外进行,而非像配备过滤器的家用空气净化机般将空气抽入机内进行过滤,所以一般而言空气净化效果会较容易受环境所影响。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理学教育助理教授陈钧杰表示,例如当有风时,风会将净化机产生的带电荷气体离子吹离用户,并大幅度稀释这些离子,令净化机减弱或丧失净化效果;再者周围的污染物亦能随风再飘回用户的面部,故此推测在户外使用将没有显著的空气净化效果。另外,有样本的说明书(见图一)亦指产品的负离子产生量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负离子数量会经常变动。
3. 净化空气需时
本会的空气净化测试在细小的密封测试舱内的静态环境下进行,样本操作期间,舱内没有持续释放污染物的源头,有利样本净化空气,惟测试结果显示,样本仍然未能迅速去除舱内绝大部分的污染物。在除菌测试中,即使表现最佳的样本仍然需时15分钟才能在细小的1.5立方米测试舱内达到约75%除菌率;该样本继续操作45分钟后(即操作长达1小时后),除菌率只能稍稍提高至约80%,此外,即使计及部分细菌在空气中自然消亡,依然未能彻底去除空气中的细菌,按检测得出的空气含菌量计算,样本在细小的密封测试舱内操作长达1小时后,仍有约15%的细菌飘浮于舱内空气中。
另外,样本于去除PM2.5的表现逊色,表现最佳的样本也需长达30分钟才在3立方米测试舱内达到约53% PM2.5去除率,而另有6款样本在操作30分钟后的PM2.5去除率更只介乎约2%至4%,净化效果强差人意;即使继续操作1.5小时(即操作长达2小时后),该6款样本的PM2.5去除率亦只稍稍提高至介乎约10%至14%。相比之下,正确佩戴口罩可即时发挥阻隔污染物的作用,因此消费者不应以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取代口罩作为防疫装备。
4. 环境中可能有持续污染源
室外环境
样本操作期间,测试舱内没有持续释放污染物的源头,以检测样本能够从初始时的污染物浓度中去除多少污染物。但在实际环境下,污染物可以在周围的环境中持续释放,例如在室外身处马路旁边,汽车持续排放废气,又或身边有人吸烟,随身空气净化机的净化效果很可能不及测试中达致的净化效果。另外,由于空气净化机往往需要运作一定时间才达致空气净化的效果,当使用者行走时,随身空气净化机很可能在未及净化使用者身处位置的空气时,使用者已行走到另一个有污染物的位置,负离子的扩散及净化空气的速度都未必能追上使用者的步伐,因而减弱净化效果。
室内环境
至于在室内环境下,除非使用者身处无风、狭小而没有持续污染源的封闭空间,在没有明显活动让空气静止的静态环境下,使用净化能力相对较好的随身空气净化机一段时间,或许才会有较明显的空气净化效果,但此环境下却容易令净化机产生的臭氧积聚,可能会刺激呼吸系统;相反,若身处较大的室内空间,例如巴士或地铁车厢、商场或办公室等,由于污染物可能随空气流动而持续飘近用户,故净化效果很可能不及在测试中没有持续污染源下所达致的净化效果。
有机会吸引更多污染物依附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陈钧杰教授表示,由于以负离子净化空气的原理是令悬浮的污染物粒子带上电荷,然后粒子迅速依附到所接触到的任何物品表面或沉淀到地上从而降低悬浮粒子数目,故此推测若将带电荷的空气喷向用户的面部,反而有机会吸引更多的环境污染物粒子依附到用户的皮肤和衣物表面,所以以负离子的技术作空气净化较适合用于室内的净化机,例如在医疗环境中减低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能力或家居中加快灰尘的沉降率。
动态环境下 净化效果成疑
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表示,即使样本在静态测试环境下发挥一些空气净化作用,但在动态环境下,例如有人活动,包括呼吸时产生空气流动的环境下,实际空气净化效果成疑。事实上,有代理商的网页亦表明其随身空气净化机的PM2.5去除率「是在固定的封闭空间中进行测试的结果,而不是在实际使用空间中进行的证明测试」。更重要的是,随身空气净化机不设过滤器,不能将污染物收集,故从空气中去除的污染物其实仍然存在于室内环境中,可能被重新扬起而出现二次污染;所以,从这方面而言,若消费者希望净化室内空气,可能需同时使用有高效过滤器的空气净化机才能达致较佳的空气净化效果。
总括而言,不论使用轻巧的随身空气净化机,抑或大型的家用空气净化机,要减少吸入污染物,最重要还是远离及控制污染源头,减少甚至防止污染物释放到空气中,并保持空气流通。
正确戴口罩和洁手 对抗2019冠状病毒病
疫情之下,人人自危,部分消费者或相信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有助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表示,按目前就2019冠状病毒病传播途径的研究资料,当患病或带有病毒人士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喷出带有病毒的飞沫,近距离接触容易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喷出的病毒亦会黏附在物件表面,若干时间内仍可能具有传染性。故此,要有效预防病毒的传播最重要是避免和感染人士有密切接触,和他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以及正确佩戴口罩,避免接触他人于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所产生的飞沫;此外,注意手部衞生,定期清洁和消毒经常接触的环境和物件的表面,亦十分重要。梁医生提醒,如果带有病毒人士于近距离产生飞沫,使用随身空气净化机并不可能提供有效的保护作用。此外,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病毒的数量并不高,所以只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透过空气传播途径而感染的风险并不大,正确佩戴适合的口罩加上正确的洁手步骤都能有效减低感染的风险。
声称表现不等同实际使用时的表现
不少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都有声称其污染物去除率,而且数值往往达99%甚至99.9%。不过,以是次的测试型号为例,根据代理商及厂商向本会提供的测试报告,量得的去除率一般都是在非常细小(例如容积仅0.001立方米,即长、阔及高都只有10厘米,比本会是次测试采用的测试舱细得多)的测试舱内测试所得,而且样本操作期间,测试舱内没有持续释放污染物的源头,非常有利样本净化空气;即使如此,样本仍需一段长时间(例如30分钟甚至长达1小时)才达致其声称的去除率。此外,厂商一般都指采用细小的测试舱是由于产品属供个人用的空气净化机,设计上仅用以净化用户的口及鼻附近的空气,有效范围约相当于其采用的测试舱容积。但实际使用时,用户的口及鼻并非封闭在如测试舱般的细小而且没有持续污染源的空间之内,换言之,污染物可以持续飘进产品声称的「有效范围」之内,故实际净化效果很可能不及在测试中没有持续污染源下所达致的净化效果。消费者要留意,产品的污染物去除率,包括厂商测试得出的去除率及本会是次测试得出的去除率,都是在特定环境下(例如在细小及没有持续污染源的测试舱内,在静态环境下让样本操作一段时间)测试所得的去除率,不等同实际使用时的表现。事实上,在实际使用时,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的净化效果很可能不及测试中达致的净化效果(见「不应依赖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来减少吸入污染物及预防疾病」一段)。
使用需知
- 呼吸病患者或正使用心脏起搏器人士不应随便使用,宜先征询医生意见。
- 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提醒用户不要将随身空气净化机摆近口或鼻,以尽量减低吸入臭氧的机会。
- 随身空气净化机不能湿水。
- 清洁前先关掉电源。
- 由于负离子不能被肉眼看见,若产品因长期使用或出现故障等因素而影响其负离子产生量,消费者难以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