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結果
測試結果
14款量得的容量比聲稱的少
所有樣本均標示了容量,燜燒壺的聲稱容量由710毫升至800毫升,而保溫飯壺則由550毫升至840毫升。
參考歐洲標準,容量是指在室溫下注水至距離產品蓋下表面10毫米得出的容量,加蓋後不會有水溢出,模擬一般消費者的用法,以防注入過量熱水後,熱水溢出而導致燙傷的危險,及避免塑膠部分長時間接觸食物。參考上述方法,除燜燒壺樣本「鷹牌」(#3)量得的容量大於其聲稱外,其餘燜燒壺樣本量得的容量均少於聲稱,由2.5%至10%不等;保溫飯壺量得的容量全都比聲稱的少,由15.6%至32.1%,容量相差幅度比燜燒壺樣本要大。由於保溫飯壺全部都有間隔,所用的間隔物料佔用空間不能載食物,所以容量一般會較燜燒壺少。
重量大並不等於容量大
食物壺最好能提供足夠的容量並輕便易攜,一般而言,食物壺的容量越大,所用物料會較多及較重,較難兩全其美。燜燒壺中以「虎牌」MCJ-A075(#4)量得的重量最輕,有378.4克,聲稱容量是750毫升,最重的是「Pole Bear」JFF J800(#8)重575.4克,聲稱容量是800毫升。2層保溫飯壺中以「小牛角」(#9)量得的448.5克最輕,聲稱容量是720毫升,而「Topvalu」(#13)量得的528克最重,聲稱容量是800毫升。3層保溫飯壺以「象印」SL-NC09-ST(#14)量得的633克最重,聲稱容量是840毫升。
若容量相若,自然以輕身取勝,所以評估輕便程度是以樣本的淨重除以量得容量的比率計算,燜燒壺樣本中以「象印」SW-JXE75-RV(#2)及「虎牌」MCJ-A075(#4)的輕便程度較佳,有5點評分,餘下6款燜燒壺樣本的表現也不俗,有4點半至4點評分。2層保溫飯壺中以「小牛角」(#9)及「Topvalu」(#13)的輕便程度較佳,有3點半評分,而「虎牌」LWR-A072(#11)的輕便程度較遜色,評分只有1點半。「象印」SL-NC09-ST(#14)和「膳魔師」JBC-801(#15)2款3層保溫飯壺的輕便程度評分同得2點半評分。
燜燒壺保溫效能勝保溫飯壺
歐洲標準的測試方法是將樣本注滿不低於95℃的熱水,預熱5分鐘後倒去熱水,再重新注滿95℃熱水,用原蓋封好放在室溫20℃6小時,然後量度樣本內的水溫。本會另額外量度放入熱水8小時和12小時後的溫度,以探討若用膳時間有延誤,食物壺的保溫效果大致如何。
所有燜燒壺均符合保溫標準
8款燜燒壺樣本於載熱水6小時後量得的溫度由最高76.4℃至63.6℃,均高於歐洲標準EN12546-1:2000對該等容量的相關的要求62℃(適用於容量由601毫升至800毫升),符合標準,量得水溫最高的是「膳魔師」SK-3020(#1),其次是「象印」SW-JXE75-RV(#2);而量得水溫較低的是「Pole Bear」JFF J800(#8)的樣本。
8款燜燒壺載熱水8小時及12小時後量得的溫度範圍分別由72.3℃至58.6℃及65.6℃至48.6℃,時間愈久,保溫效能愈趨下降。保溫效能較佳的仍然是「膳魔師」SK-3020(#1),而「Pole Bear」JFF J800(#8)則較遜色。
2款保溫飯壺6小時後未達50℃
7款保溫飯壺樣本,5款為2層和及2款為3層,每層放置於飯壺中的位置不同。測試時,2層樣本的每個容器分別用熱水預熱及載入95℃熱水和保持在飯壺的相應位置6小時、8小時及12小時,然後量度水溫。
3層樣本的最上層容器則載入4℃冷水預冷,然後載入4℃冷水,連同下面2個容器則分別用熱水預熱後載入95℃熱水和保持在飯壺的相應位置6小時、8小時及12小時。
上層用冷水測試,因樣本聲稱可載「常溫」食物。若參考本地消費者的較常使用情況,菜餚一般事前預備妥當並會放置於雪櫃內,例如是泡菜、煙燻食物或醃漬物等未必須翻熱的食物,所以模擬放於雪櫃食物的溫度,用4℃冷水測試保溫壺最上層的保溫效能。
參考歐洲標準相關要求,容量由201毫升至400毫升的食物容器載熱水6小時後的溫度應高於50℃,測試結果顯示2層保溫飯壺中只有「小牛角」(#9)、「三光牌」(#10)和「虎牌」LWR-A072 (#11)3款樣本的下層容器載熱水6小時後的溫度能高於50℃,上層容器則只有「小牛角」(#9)量得的水溫高於50℃,而「三光牌」(#10)及「虎牌」LWR-A072(#11)2款的上層容器量得的水溫則少於50℃。「Pole Bear」SGFJ-700(#12)及「Topvalu」(#13)2款的上層和下層間隔,6小時後量得的水溫由49.1℃至40.3℃不等,顯示其6小時保溫效能不及其他樣本,而8小時及12小時後的溫度範圍則下降至43.4℃至29.6℃。
3層保溫飯壺樣本中,「象印」SL-NC09-ST(#14)和「膳魔師」JBC-801(#15)2款樣本的中層及下層容器於6小時後量得的水溫由58.1℃至51.2℃。放置8小時後,溫度範圍下降至50.4℃至46.4℃,12小時後進一步下降至46.5℃至41.3℃。
最上層容器載入4℃冷水6小時後,溫度範圍上升至32.6℃至31.2℃,8小時後溫度範圍下降至32.1℃至29.9℃,12小時後的範圍則是30.0℃至27.6℃。上層容器於6小時後溫度上升,可能由於下層容器或周邊的熱能傳導而令溫度上升,至8小時及12小時後溫度下降了。消費者要留意,如在這層裝載須冷藏的食物例如沙律或泡菜,數小時後食用時食物的溫度會提升,可能影響食物安全。
測試結果顯示,貯存於燜燒壺6小時後的溫度全部高於62℃,8小時後只1款低於62℃,而保溫飯壺於6小時後只有1款的下層高於60℃,8小時後全部低於60℃,燜燒壺的保溫效能較保溫飯壺為佳。當食物溫度低於60℃,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進入容易繁殖的溫度範圍,時間愈久,微生物的數量會愈多,因此建議在6小時內進食。
使用方便程度
檢視產品的配件數量、密封膠圈數量、排氣閥、內櫳直徑大小等是否方便清洗,以及是否附有食具例如匙或筷子,附手提袋方便攜帶。結果顯示「億世家」(#7)的使用方便程度較佳,有可摺的匙及手提袋,密封膠圈只1個及配件數量少易清洗,壺蓋大小適中易開。
2款沒有中英文雙語標籤資料
燜燒壺及保溫飯壺用來裝載食物或湯水,產品需同時標註中文及英文使用說明或注意事項,以免因不適當使用而引致意外或損壞產品,例如燜燒壺或保溫飯壺的內蓋不可放入微波爐加熱、勿裝載牛奶或含鹽份高的湯汁減少生銹的可能性等,壺內食物建議在6至8小時內食畢,避免食物變質等。
檢視樣本的標籤資料發現「虎牌」LWR-A072(#11)及「Topvalu」(#13)只有日文說明,消費者可能不明所以而誤用;「bbbyo」(#5)及「大福口」(#6)則分別只有英文或中文的說明;而「象印」SL-NC09-ST(#14)有非常詳細的日文說明,惟中英文說明則較簡短不夠詳細。
其他效能測試
穩定程度檢視樣本放在傾側的斜台上會否翻倒;密封程度檢視樣本緊蓋後倒轉10分鐘會否滲漏;溫度驟升檢視樣本在注入冷水,然後注入熱水令溫度急升的情況下會否受損;撞擊測試則檢視樣本由高處墜下撞擊硬物後會否損壞。結果顯示全部樣本都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氣味測試
燜燒壺及保溫飯壺的封蓋多數用塑膠或橡膠製造,部分人或會擔心封蓋後存有氣味,甚或影響食物的氣味。測試參考了德國標準DIN 10955,在樣本注入70℃熱水並以原蓋密封24小時,然後由評審員按水的氣味強弱評分。結果全部樣本均符合標準規定。
塑化劑及塑膠的雜質釋出量
部分塑化劑有干擾內分泌系統的特性,若長期大量攝入可能影響人體健康,例如對肝或腎造成損害。參考歐洲標準EU10/2011,檢測樣本的密封圈橡膠或矽膠部分會否釋出DBP、DEHP、BBP 、DINP及DIDP等塑化劑。結果顯示所有樣本的密封圈部分均沒有檢出上述5種塑化劑。
此外,燜燒壺樣本的膠蓋向內接觸食物的部分和保溫飯壺樣本的裝食物上、下層間隔多數用塑膠製造,接觸食物時或也可能會釋出雜質。參考GB 4806.7-2016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製品及相關的內地標準,以3種食物模擬液於指定時間和溫度的雜質釋出量。結果顯示所有樣本在該等測試條件下均沒未有檢出雜質,符合內地標準要求。
不銹鋼重金屬釋出量
參考內地GB 4806.9-2016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及相關的內地標準,樣本於指定時間和溫度條件下接觸4%醋酸後,檢視醋酸中所含的鉛、鎘、鎳、鉻及砷等重金屬釋出量會否超出標準規限。結果顯示所有樣本的不銹鋼物料均沒有檢出上述的重金屬,符合內地標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