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及選購貼士
裝載的食物不夠熱怎辦?
若用餐時感到燜燒壺或保溫飯壺內保存的食物不夠熱,可將食物從中取出,放置在玻璃或陶瓷食物容器,用微波爐或其他方法加熱後進食,如保溫飯壺的各層容器標示適用於微波爐,留意要先除去不可用於微波爐的蓋子。
此外,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食品與健康科學學系副教授方麗影博士表示,帶飯時若擔心綠葉蔬菜翻熱變黃,可改帶其他顏色的蔬菜,例如番茄、紅蘿蔔、彩椒、椰菜等也可。
食物應保存在安全溫度以內(溫度高於60℃或低於4℃)
用燜燒壺或保溫飯壺裝載食物,通常要保存一段時間才進食,然而最好於6小時內進食。基於食物安全理由,熱食的貯存安全溫度應大於60℃,而冷食的溫度則應低於4℃,這樣才可避免細菌(例如蠟樣芽孢桿菌)大量滋長,影響食物安全。若在不知情下進食了含有大量細菌繁殖的食物,可能會引致胃痛、腹瀉或嘔吐等不適,對於幼童、孕婦、長者、正接受治療或免疫能力不佳等人士較易受影響。若分量多不能1次吃完,也不應保留稍後再吃,建議棄置及即時清洗飯壺,以免食物殘餘變壞及發臭。保溫效能測試結果顯示,6小時後,燜燒壺的食物溫度尚可保持在62℃以上,但保溫飯壺大多未能保持60℃以上。
燜燒壺及保溫飯壺使用和保養貼士
- 首次使用前,應用海綿/洗碗布及洗潔精清洗裡外,以清除食物壺製造過程中可能殘留的機油或污染物。
- 為提高保温效能,先注入沸水預熱,然後將水倒掉,再放入熱食或熱湯水,可延長保溫時間。
- 加入熱水不宜過量,宜加至壺口下1至2厘米,以免拴蓋時熱水溢出導致燙傷,也可避免塑膠或橡膠長時間接觸食物。
- 用保溫飯壺盛載食物要注意,宜在出門前才煮好或翻熱食物,並盡快放入保溫壺內。
- 3層保溫飯壺的底層保溫最佳,建議裝載熱湯,中層保溫能力不俗,建議裝載米飯,最上層不太保溫,建議裝載蔬菜類食物,或裝載未切開的生果(例如提子、藍莓、車厘子等)也可。若沒有熱湯,最下層可裝熱食的菜餚。另外需注意部分2層有膠間隔及3層保溫壺的不銹鋼內櫳不能直接裝載食物,宜先檢視使用說明。
壺蓋組件應逐一拆開清洗
每次用完,應立即清洗,清洗時,壺蓋組件應逐一拆開,用溫水、洗潔精和軟布清潔便可,遇有頑固污漬,可用保溫壺專用的清潔粉泡浸及清潔。
- 避免用百潔布、鋼絲刷或粗糙的洗刷用品清潔燜燒壺或保溫飯盒的裡外,以免表面遭刮花,易殘留食物或暗藏細菌。
- 壺蓋組件例如密封膠圈可能因使用而有耗損,部分品牌可分開選購,可向有關產品供應商查詢。
燜燒壺料理食物安全
燜燒壺不能加熱食物,也不能用明火或電力烹調,但其保溫效能可用來焗製簡單湯水、粥、意粉甚至米飯等食物,用保存的熱能令食物變軟及入味。用燜燒壺製作膳食一般可節省能源,預備時間較短,也不用睇火,通常早上預備食材放入壺內,中午便可進食,製作1人份量、少油少鹽多纖維的健康午膳,適合工作繁忙的打工一族,也有媽媽為幼兒烹調粥仔等幼兒食品,雖然方便,但要小心食物安全。
使用燜燒壺3步曲
以燜燒壺製作食品主要有3個步驟:
- 預備大量沸水(最好100℃),用以預熱燜燒壺及浸洗食材,一般預熱燜燒壺最少5分鐘,若烹煮較難軟化的食材,以10至15分鐘為佳。
- 預先將易煮的食材切成細塊或薄片,使容易均勻受熱,令食物中心達75℃及被煮熟;若要確保食材溫度是熱的,需再用沸水洗或預熱,然而生肉、海產或其他生鮮食材則必須用明火或電力烹煮至熟透和煮沸。
- 倒掉預熱燜燒壺的熱水,再放入經煮沸或已熟的食材,拴蓋搖勻使熱力均勻,若須長時間燜焗,每隔1小時宜倒轉及搖動燜燒壺使水分和熱力較均勻,燜焗時間長短視乎不同情況需調節。在燜焗過程中,不要打開壺蓋觀察,否則熱能易散失,影響保温及燜焗效果。
不同食材要選合適的處理方法
易熟的食材例如意粉、麵條、即食麵和粥:未必須預先煮熟,可先用沸水浸軟食材預熱及短時間燜焗,倒掉熱水再注入蓋過食材面分量的沸水,然後再焗,例如10分鐘至25分鐘,視乎食材的性質、分量、大小、軟硬和受水程度而定,可先按坊間的食譜嘗試幾次,若能掌握用水量和燜焗時間,一般都可做出合意的軟度。若要提味,需加入其他另外預先煮好及有味的食材,然後加入處理好的粉、麵或粥等伴食或一同燜焗。
生鮮食材要先煮熟:肉類、海產、菇類和雞蛋等食材能令烹調的味道更佳,惟燜燒壺只有保溫功能,若將以上生鮮食材直接加入燜燒壺內燜焗,熱水的溫度因接觸食材和金屬而下降,熱能未必可將食材煮熟,也不能殺滅微生物,食物便容易變壞。所以用燜燒壺燜煮時,建議先將肉類切成小塊,並預先加熱烹調至熟透,海產特別是貝殼類海產須煮至殼打開,菇類烹調至熟透,雞蛋黃則要煮至凝固後才放入壺內繼續燜焗至入味及變軟。
高蛋白質的豆製品及乳製品:坊間有食譜用燜燒壺製作豆腐花或乳酪,由於含高蛋白質的豆製品和乳製品容易腐壞,預先烹煮豆漿時須注意要夠熱冒煙,而製作乳酪前需徹底消毒所有用具,製品完成後務必盡快食用。
豆類或乾食材需預先用水泡浸:紅豆太硬一般不宜用燜燒壺烹煮,綠豆、薏米、五穀或紫菜、香菇、海帶等乾食材宜先泡浸或變軟,切細及再處理較合適。
燜燒壺小秘訣
想用燜燒壺煮出較滿意的效果,應留意以下事項:
- 食材不可太少,例如沸水或食材宜有7至8成滿,或至壺蓋以下1厘米,令壺內空氣較少,熱能得以保持;
- 關上壺蓋及搖動時要確保密封膠圈位置適當,以免因熱水滲漏而容易燙傷;
- 食物燜焗後才放鹽、香料或其他調味料會較佳,避免高鹽量或影響保溫壺易生銹漬。
享用燜燒壺食物的二三事
食物勿放置太長時間以免變壞或滋生細菌:燜燒壺中的食物溫度若低於60℃,會成為一個非常適合細菌滋長的環境,尤其是可能引致腸胃不適的細菌,所以食物放置在燜燒壺內,宜在溫度仍高於60℃、即約6小時內盡快進食,以免細菌滋長。
為長者及嬰幼兒等抵抗力較弱人士烹煮食物時要特別小心:由於幼童的消化系統仍未完全發育,烹煮食物可令食物產生變化,令幼童較易吸收食物營養素。惟燜燒壺的食物溫度未必足以令食物產生變化,例如透明蛋白變成白色或蛋黃變熟透,而且未必可殺滅細菌。此外,不少人會用燜燒壺焗製花茶、中式保健或調理身體用品例如參茶、杞子等藥材飲用,但對於體質較虛弱或免疫系統有問題人士來說,先加熱及煮沸所有材料,才放入燜燒壺內焗製會較為穩妥。
部分營養素損失較多:燜燒壺雖然可製粥,但質感未必夠黏稠,可能是用熱水預熱和清洗令部分水溶性維生素損失較多,其他食材例如切細塊的蔬菜及其他食材也有這可能,消費者不可不知。
無論如何,消費者用燜燒壺煮食物應先了解其利弊,使用時盡量發揮其所長,例如保溫效能較佳,用來作料理則要選用適當的方法和食材,以免影響食物安全及健康。
選擇指南
燜燒壺樣本中,有5款獲得4星總評,其中以「鷹牌」(#3,$190)較便宜。2層和3層保溫飯壺中,以「小牛角」(#9,$181)和「象印」SL-NC09-ST(#14,$409)的表現較佳,同獲3星總評,然而兩者體積較大,未必方便攜帶。消費者可因應所需的容量、重量及喜歡的設計例如闊口或窄口及顏色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