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齿问题及镶配假牙
缺齿问题 预防胜于治疗
缺乏具咀嚼功能的牙齿组合(对上、对下咬合时有接触的牙齿),会令长者咀嚼时出现困难,因而减少进食一些较硬的食物(例如肉类,硬身的蔬菜和水果),可能影响营养吸收,亦会失去享受美食的乐趣。香港牙医学会代表表示,解决长者缺齿的问题应先从预防入手,治疗是最后一步,因为长者失去牙齿通常并非短时间内发生,而是多年来累积的问题。预防方法包括正确的口腔清洁习惯、氟化物的使用(例如氟化物牙膏)、减少进食含糖分的食物及饮料的次数、定期检查牙齿等。
如缺失部分牙齿,仅存的牙齿应由牙医决定是否需要先稳定牙患病情,经检查和考虑各项治疗方案的利弊后,才决定如何镶配假牙。病人应和牙医商讨治疗方案,包括治疗过程所需的时间、复诊次数、治疗效果(包括美观性、耐用性、新牙是否能承受重力)、是否需要磨走其他牙齿组织、需磨走多少、风险、价钱等一并考虑。
卫生署表示,长者若失去部分牙齿,如剩下的牙齿仍足以发挥咀嚼功用,例如前面上、下排各有10只牙齿,包括门牙、犬齿和小臼齿(见图3),即使失掉了大牙,亦不一定需要镶配假牙。若真的需要镶配假牙,除考虑缺齿程度、牙齿分布、余下真牙的牙床骨状况,亦会考虑病人的口腔清洁程度,由于镶配假牙后仍需注意牙齿的清洁和保养,若平日口腔清洁欠佳,未必会建议镶配假牙。
3种镶配假牙齿的方法
镶配假牙一般有3种方法,包括活动假牙、牙桥和植牙,而每种方法都有很多变化。如牙齿缺失的数量不多且有健康稳固的牙齿作支撑,可考虑镶配牙桥;可是若牙齿缺失的情况严重,活动式假牙会是较好的选择。如果身体状况许可,而且牙床骨有足够阔度和厚度,也可以考虑植牙:
- 活动式牙托:可自行戴上和除下,以替代失去的部分牙齿,利用假牙托底部伸延出来的金属扣环,把假牙托固定在剩余的牙齿上;亦可替代全部失去的牙齿,利用紧贴颌骨上的黏膜及其吸吮力,把假牙固定在颌骨上。(见图4)
图4:全口及部分活动假牙托。 | 图6:牙桥的构造。 |
牙桥(固定假牙):以两旁余下的真牙作为桥趸,支撑中间的假牙部分。(见图5及图6)
植牙(种牙):把身体能接受的物料例如钛金属,植入牙床骨内,作为口腔内支撑假牙的部分,代替牙根的功用,然后在植体上镶嵌人造牙冠、牙桥或放置假牙托。(见图7)
由于每个人缺齿的情况不同、经济能力和需要各异,要选择合适的假牙,应寻求具经验的牙医作仔细诊断和评估,并分析各种补牙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见表一)
植牙是否有年龄限制?
植牙近年逐渐普及,一般没有特别的年龄限制,但对于某些疾病患者仍存在不同的风险。例如严重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会增加植牙失败的风险,但并非完全不适合进行植牙,病人应和牙医评估风险后,才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牙医进行植牙是否需特定资历?
有消费者关注进行植牙手术的牙医是否需要具备特定专科资格或资历,香港牙医学会代表表示,全科注册牙医均已具备进行镶配假牙,包括假牙托、牙桥及植牙程序的资格,部分牙医亦有报读植牙课程以增进技术。至于较复杂的修复个案,消费者可向注册牙医查询有关治疗方案。
镶假牙后便一劳永逸?
由于口腔状况会随着时间改变,例如假牙托会因耗损或破裂而变得不合戴,或因长时间佩戴假牙托令牙床骨出现收缩,未能与假牙紧贴,故需定期检查口腔,让牙医按情况调校或重造假牙托;如忽视假牙托的卫生,令细菌积聚,被假牙托复盖的口腔部位亦会受影响,因而出现蛀牙和牙周病。另外,镶嵌牙桥后,若旁边用作支撑假牙部分的牙齿被蛀坏或松脱,亦须重新更换牙桥。若于植牙后口腔护理不足,同样会引致植体周边的组织发炎,形成类似牙周病的炎症,甚至使植体最终脱落。因此,无论接受哪种镶牙方法,镶配假牙后须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并定期见牙医跟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