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項目及標準
測試項目及標準
測試由多國的消費者組織攜手合作,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負責統籌,樣本主要於歐洲購買,於歐洲一所實驗室進行測試,本會選取其中11款於本地有售或可經網購的型號,發表測試結果,樣本售價由$599至$2,300。評審項目涵蓋實驗室測試,包括防水、防滑、透氣度、吸震能力和耐用表現等,以及評審員實試。
實驗室測試參考多個有關鞋類測試的國際標準,包括ISO 20344、ISO 13287、ISO 4649、ISO 22774及ISO 17075-1等,比較樣本的鞋面構造、鞋底的防滑表現、各部分的耐用表現及吸震能力等。鞋面構造測試包括防水表現、透氣度及保暖能力。
6款樣本的防水表現遜色
防水測試包括以儀器模擬用戶穿著行山鞋樣本於靜止時的防水表現,測試前先量度樣本重量,再將樣本置於水深60毫米的環境4小時,然後量度其重量。期間樣本若出現入水情況,便不需繼續測試,否則需繼續浸水2小時後再次量度其重量。雖然不少樣本都採用相同供應商的防水膜,但防水表現差異頗大,測試發現「Lowa」(#6)及「The North Face」(#8)的鞋內完全沒有入水,浸水前後的重量亦幾乎沒有改變,獲5點的最高評分;「Asolo」(#4)、「Scarpa」(#10)和「Merrell」(#11)浸水少於1小時左腳樣本已出現入水的情況,浸水2小時後,#4及#11的右腳樣本同樣入水,測試被終止,該3款型號均只得1點評分。浸水4小時後,「Quechua」(#9)的右腳樣本鞋頭位置有輕微沾濕,浸水6小時後鞋身也有入水情況,而左腳樣本鞋頭位置同時出現沾濕情況,表現較遜色,只得1.5點評分。此外,「Salomon」(#3)及「Adidas」(#5)雖然於測試後沒有出現入水的情況,但鞋面不夠跣水,鞋的重量分別增加了26%及30%,亦影響評分。
1款透氣度較差
縱使有良好的防水能力,若行山鞋本身透氣程度不理想,用戶長時間穿著會感到侷促及不舒服。透氣度測試,先從樣本鞋身近鞋頭、外面料及內面料等不同位置,𠝹出多塊直徑4厘米的物料,然後以該等物料蓋在裝有乾燥吸濕珠的玻璃瓶上,再把整個玻璃瓶放入固定溫度及濕度的空間內,存放23小時後量度吸濕珠的重量變化。吸濕珠增加的重量愈少,表示物料愈不透氣。結果發現,「The North Face」(#8)鞋面各個位置物料的透氣度較差,得3點評分,樣本#2至#6、#10及#11的鞋面物料透氣度都頗佳,尤以「Haglöfs」(#2)及「Lowa」(#6)的表現最好,該2款樣本同獲5點的最高評分。
保溫能力不一
測試模擬於寒冷天氣下穿着樣本,腳部所感受的降溫變化。測試人員先將鞋內的溫度調節在23.5℃,然後放入一個-5℃的環境內,每隔5分鐘量度鞋內腳前掌位置的溫度,直至60分鐘完成整個測試,結果發現「Haglöfs」(#2)、「Mammut」(#7)、「The North Face」(#8)及「Quechua」(#9)的保溫表現較好,樣本的腳前掌溫度只下降了少於8.1℃,獲4點的較高評分,惟「Asolo」(#4)的保溫能力稍遜,腳前掌的溫度下降了10.8℃,只得2點的較低評分。由於測試是以不鏽鋼珠代替腳部進行,實際穿著時一般會先穿上襪子,保溫效果應會較佳。
防滑表現參差
測試分別量度鞋外底的腳前掌及腳踭位置於乾燥及潮濕的瓷磚(ceramic tile)及粘土(clay)磚上的摩擦系數(friction coefficient),從而評估樣本的防滑表現,摩擦系數愈高代表樣本的防滑能力愈佳。瓷磚表面模擬平滑的石頭或樹根表面,粘土磚則模擬結實的泥路表面。樣本的整體防滑表現參差,得分由3點至4.5點,以「Haglöfs」(#2)及「Adidas」(#5)的表現較佳,該2款樣本於乾/濕地磚有較平穩的防滑表現,同得4.5點整體評分。整體各樣本於乾地面上的防滑表現普遍較於濕地為佳,以「Meindl」(#1)、「Haglöfs」(#2)、「Adidas」(#5)、「Lowa」(#6)及「Merrell」(#11)的表現最好,獲5點評分;而整體樣本在濕地面的防滑表現則較遜色,評分由2點至4點,其中「The North Face」(#8)的表現較差,只得2點評分。
整體吸震能力不俗
行山落石級或斜路時,足部承受較大壓力,故此行山鞋的吸震能力對雙腳的保護尤其重要。測試時,模擬腳踭的測試座先以50N(牛頓)的力度壓向樣本的內底,然後將推出力度慢慢增加至5,000N,量度期間測試座的移位,利用公式推算鞋底能吸收的撞擊能力。結果顯示「Salomon」(#3)、「Adidas」(#5)及「The North Face」(#8)的吸震能力表現較佳,同獲較高的4.5點評分,「Asolo」(#4)及「Scarpa」(#10)則表現平平,只獲得3點評分。
3款整體耐用表現滿分
耐用測試環節模擬樣本於重複使用時鞋內面料、鞋底及鞋帶的損耗程度。雖然鞋內物料一般較鞋底承受較少與外物的磨擦,但亦有可能因穿著時的內部磨擦而出現褪色或破損。試驗人員按標準方法分別乾磨及濕磨樣本近鞋踭位置的內面料51,200次及25,600次,然後檢視樣本的內面料表面於測試後的損耗及褪色情況。樣本的整體表現參差,評分由2點至5點,8款樣本得5點的最高評分,惟「Haglöfs」(#2)及「The North Face」(#8)的表現則較遜色,當中#2未能有效抵禦乾濕襪子的磨擦,測試中段鞋內面料已經出現明顯的磨損。
外底耐磨及耐屈摺表現差異大
不論是行山鞋或其他鞋類,鞋底是最易磨蝕及經常屈摺的位置。進行耐磨擦測試時,試驗人員將取自鞋底的物料(直徑16毫米,最少厚6毫米)放於耐磨儀器上然後量度樣本測試前後的重量變化,以評估樣本外底的磨蝕程度及觀察其破損程度。進行屈摺測試前,先於樣本外底的腳前掌最容易受到屈摺的位置𠝹開一條2毫米的缺口,然後重複屈摺鞋底30,000次,完成測試後觀察鞋底的破損程度。
結果顯示樣本的耐磨表現參差,「Salomon」(#3)、「Adidas」(#5)及「The North Face」(#8)的鞋底較易磨蝕,只得1.5點或以下評分,另有3款樣本包括「Meindl」(#1)、「Quechua」(#9)及「Scarpa」(#10)表現較好,獲4點或以上評分;樣本抵禦重覆屈摺的能力亦同樣參差,表現最佳為#1、「Haglöfs」(#2)、「Lowa」(#6)及#10,測試後鞋底的缺口幾乎沒有擴大,獲5點的最高評分,惟#5、「Mammut」(#7)及「Merrell」(#11)於30,000次重複屈摺後,鞋底的裂口擴大情況明顯,僅得2點或以下評分。此外,亦以樣本的鞋帶於鞋帶孔來回摩擦20,000次,結果顯示除「Lowa」(#6)的鞋帶於測試後出現較顯著披口,只得2.5點的評分外,其餘樣本的鞋帶耐用表現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