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要攀山 又涉水 中筒行山鞋表現大比拼

要攀山 又涉水 中筒行山鞋表現大比拼

踏入秋天,又是到郊外行山遠足的好季節,穿著一對設計舒適及製造物料優良的中筒行山鞋,不但有助保護腳踝,於濕滑崎嶇的山路上行走,亦有防水防滑、吸震耐磨等功能,行山發燒友們千萬別掉以輕心。本會與多個歐洲消費者組織合作測試了11款防水行山鞋,發現6款樣本的防水表現遜色。另外在濕滑地面行走時,大部分樣本的防滑表現普遍未如理想。同時不少樣本的鞋底耐磨或耐屈摺表現強差人意,用戶選購時宜細心比較各型號的實用性。

選擇貼士及指南

購買前應考慮行山鞋的用途、穿著時間及季節。行山鞋有不同的鞋筒高度,低筒行山鞋一般較為輕便,大多適用於市區日常生活,有腳踝傷患的用戶則可考慮中高筒的行山鞋,保護程度較高。此外,喜愛於雨季遠足或行山澗/潮濕路段的用戶可考慮有防水設計的行山鞋。本港氣候和暖,一般鞋款四季合穿,除非用戶打算到寒冷或高山地區旅遊,否則行山鞋的保溫表現應不是選購時的重要考慮因素,身處歐洲的試驗人員認為是次測試樣本較適合於當地春夏秋三季穿著,嚴冬時則須要更保暖的鞋履。

選擇合適尺寸

長時間步行或運動後腳掌和腳踝或會有少許膨脹,因此試穿新鞋時應預留約半吋的空間,避免腳趾在行走或落山時受到鞋頭直接壓迫而受傷。試鞋前,最好先讓雙腿步行一段時間,模擬行山時腳部膨脹的狀態,並穿上最適合行山鞋的襪子,可試出較合乎實際情況的尺碼。

選擇合適襪子及正確護理令行山鞋更耐用

由於行山時會不斷出汗,用戶應穿上較易吸走濕氣而又柔軟舒適的襪子,例如羊毛襪。行山後,鞋面及鞋底少不免會沾上泥濘或沙塵,較輕微的污漬可以濕布或刷子擦拭,情況嚴重則需要以溫和液態清潔劑浸洗,可拆下的內底及鞋帶應分開清洗及風乾,切勿用太高的溫度吹乾或受陽光直接暴曬。另外,將舊雜誌紙放入濕鞋內可以保持其形狀之餘亦可同時加快吸收鞋內的水分。切勿自行於鞋面塗上防水蠟,應參照行山鞋的建議方法保養,以免影響透氣度。

用戶應以個人需要、喜愛行山路線的特點及使用頻率選擇合適的鞋款。


「Meindl」Litepeak GTX(#1, $2,300)得4.5點總評分,整體表現較佳,尤以耐用表現出色。另外,樣本#2至#4都有不錯的4點總評分,亦可考慮,當中「Salomon」X Ultra 4 Mid Gore-Tex(#3, $1,498)的吸震能力表現較佳,「Asolo」Nucleon Mid GV(#4, $2,085)的耐用及評審員實試表現較突出,「Haglöfs」Skuta Mid Proof Eco(#2, $1,500)的防滑表現理想。